
【荷塘“有奖金”征文】秋思(散文)
或许,是源于心灵的呼唤,每年这个时候,我都试着用记忆去感受收获的秋。
那个挨饿的年代,父亲一生多病,致使家里成了村里有名的困难户。每年暑假,看着玉米出缨,我心里都有一种急切的祈盼,盼望着能在开学之前吃上新玉米。可即便玉米长势再猛,因为节气关系,开学之前仍是吃不上的。
对于粮食,对于秋天,一幅图景留存于我记忆深处,任时间磨砺,依然清晰如昨。在我读小学时,因为家里没有劳动力,孩子又多,每年青黄不接时,都会短上一二个月的粮食。眼看着粮食渐少,生活难以为继了,父亲与母亲商议过后的一天早晨,母亲早早地起了床,烧饭、套车。吃过早饭后,父亲一人顶着毒花花的太阳赶车出门了。从父母长长的叹息与耳语中得知,父亲是到十几华里以外的战友家去借粮食。直等到西山落满了彩虹,赶着笨拙的驴车的父亲进了院子,我们忙随母亲跑出去接应凯旋归来的父亲,卸车、搬粮、打理牲口。一种无比的幸福感,在一家人的脸上荡漾着。
这是我记忆中尊严感极强的父亲为家里做过的最有失尊严的一件事,也让年龄尚小的我对生存、温饱、尊严的理解有着超乎年龄的认知。
为了一口维持生命的粮食,为了给生病的父亲增加一些营养,母亲领我利用空闲时间去捞庄稼。虽然是捞不是偷,依然是提心吊胆。因为让护青队员发现了是坚决不允许的。曾经为了大半天才捡来的一捆豆枝,被护青队员撵得落荒而逃;曾经为了几捆秸秆,我们去几华里以外的邻村捡拾。为了能让正在长身体的我们吃饱,母亲将甜菜疙瘩切成了条,和在玉米面里贴成甜不是正经甜的玉米饼子,尽管很难吃,但为了填饱肚子也只好忍着吃下去。
关于生存、温饱的交集,让我对秋天有着急切的期盼:盼望开学之前能吃上新的粮食,盼望着下一年也和别的同学一样家里不再寅吃卯粮,盼望着每天放学回家能够吃上纯玉米面饼子……
渐渐地我对粮食就有了特别的珍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刚成家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需要添置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但是每月工资下来,我都要先买足一个月的米、面、油,心里才会感到踏实。如今,衣食无忧的我,依然对粮食特别的珍惜,中午单位食堂提供免费自助午餐,我从不浪费半点,从不剩饭剩菜。看见别的同志无故浪费粮食,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愤慨与难过。
因为承包土地的原因,至今人到中年的我依然没能与土地脱离“干系”。每年十一黄金周,很多人都会选择出门旅游,而我都会一头扎进无边的秋色里,忙个不停。
树上硕大的苹果,地上脆嫩的瓜菜、澄黄的玉米,看哪都心生欢喜。在我的眼里,这是大自然一场生命轮回的孕育,是枝枝叶叶用斑斓的色度,将一个瘦长的季节回馈成了丰腴的肇始铺陈。
有人说,干啥都别在地里干农活,我却不这样理解。在我的眼里,我没有资格嫌弃土地。相反,随着条件的好转,越发对土地怀有一种深深的敬畏。人,无论走的多远,地位有多高,总要记得吃的粮食都来自土地。
试想:如果没有土地,哪里还能长出粮食,而没有了粮食,即便你是人瑞,又能如何?
在一个曾经为生存所累的人眼里,粮食就是粮食,与经济价值无关。我感谢这方圆百亩的土地,感恩土地用它绵绵的厚意唤回我心灵的澄澈与回归!
我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来敬拜土地,那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纯化!土地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无论到何时,都不该忘记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大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里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个“爱”字诠释了一切,因为爱所以爱,土地是我们永远的归宿!
周国平先生在《人生哲思录》中说道:“人,栖居在大地上,来自泥土,也归于泥土,大地是人的永恒家园。”反复咀嚼回味,周先生说的何其在理,世间万物源于土,归于土,土为万物之母,土乃万物之根本,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土地的恩赐。土地对人类的情感是博大厚重的,默默奉献,不计回报。我们应该崇拜土地,我们应该敬畏土地,我们是土地的族系,我们怎么能离得开土地呢?
站在这一方土地上,我突然有了一种莫名的担忧,在我们的生存环境日渐成为钢筋水泥的丛林、耕地面积界临“红色警戒线”的当下,有块可耕之地该是多么的难得啊!能有地可耕又将是多么的幸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