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心】生活启示录(随笔)
一、学习与牛吃草
春夏之际,苜蓿旺盛,牛的“小康”生活又来临了。小牛也许第一次遇到嫩苜蓿,大口大口地吞,没命地吞,结果呢,肚子胀了;如果主人发现的迟,或许就胀死了。老牛有经验,它吞了半肚嫩苜蓿就卧下静静反刍,之后才去吞,之后又去反刍……所以,老牛能真正吸收营养,非但不会肚子胀,不会被胀死,反而会逐渐发肥健壮起来。
学习何尝不是这样呢?
有的同学学习很“用功”,从早到晚没命地读,没命地练,只想贪多,结果呢,学到的是一团乱麻,不光不能应用,往往还会搞来神经衰弱一类的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疾病。而有的同学却不然,他读了几篇文章或练了几道题以后,会坐下来静静思考,或许还会进行归纳总结。这样的结果不言自明,他不仅学到了真正的知识,而且业已将知识转化成了能力。
因此,我们的同学应该向老牛学习,“吞”了一定的知识,就应该坐下来好好“反刍”,之后再去“吞”,再“反刍”……只有这样,我们才会逐渐“发肥健壮”起来。
二、头发长与见识短
俗话说,“头发长,见识短”。
众所周知,这话是专门贬损妇女的——旧社会妇女不能接受到教育,也不能参与政治文化活动,“头发长”只能“见识短”了。不可否认,这话带有极强的封建色彩,也带有极强的歧视性质。
不过,时至今日,男女平等,妇女撑起半边天,这话也该另当别解了。
实际上,“头发长,见识短”是有科学道理的。
首先,头发长了影响大脑思维,见识岂能不短?头发生长要吸收大脑皮层营养,长头发比短头发更需要养分;大量的养分被长发“侵占”,大脑的“能量”不足,思维就会不敏捷,就会不长久,就会不深刻。
其次,头发长了,梳洗打扮要占用不少时间,影响了学习,自然也就妨碍了见识。
第三,头发长了,人易上火,易得病,当然也会影响见识。
因此,作为学生,不论男生还是女生,最好不要留长发。
三、失败是成功的孙子
上小学时,老师严肃地教导我们说:“不要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
上初中时,还有老师教导我们说:“失败并不可怕,不是有‘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吗?”
后来上师范,有一次上体育课,教学内容是跳山羊,很多同学冲到山羊面前却止步,怎么也不敢飞跃。体育老师就鼓励大家说:“不要怕,一次不行二次来,要知道,失败可是成功他娘啊!”
我们当场笑倒一大片。
工作之后参加大学自考和进修,我几乎再没有听到哪位老师们提起过“失败是成功之母”。
爱因斯坦说:“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失败要变做成功之母谈何容易!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失败只能是失败;如果没有恒久之心,失败还是失败;如果没有吃苦精神,失败终归是失败;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失败永远是失败。
没有意志的人有多少呢?没有恒心的人有多少呢?没有吃苦精神的人有多少呢?不讲究方法技巧胡干蛮干死牛顶墙的人又有多少呢?
其实,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孙子。
四、不耻上问
孔子曰: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也许时代不同了,也许孔圣人的话本来就不怎么高明,反正现在很少有人“下”问了——非但如此,“上”问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上”问者何以越来越少呢?
究其原因,不外乎三:
第一、厌学思想作怪,懒得问。当今时代,不光成年人厌学,在校生也不好学。针对这种情况,有人说是应试教育的过,有人说是新兴市场经济的过,还有人说是改革时期惘然若失的民族文化心理的过。不论谁的过,厌学总归是事实。试想,一个厌学的人能“问”吗?“上”问不可能,“下”问才是怪事呢。
第二、有偿家教改变了求学者的习惯心理,不好意思问。俗话讲,“长圣人,短匠人”,依照常理,教师是有求必应的。可是,有偿家教让少数好学者也望而却步——问而不予答者补偿,这不等于欠了一笔人情债吗?思想斗争一番:还是不问为好。
第三、网络代替了教师的角色,没有必要问。网络是个大世界,少数好学者以为大可不必问老师,问网络也足矣。
然而,学无止境,人类进步的脚步也不会停止。无论怎么讲,厌学终归是一种堕落。我们坚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规范和民族文化心理的调整,影响学习兴趣的不良因素会逐渐消失,全民好学的思想定然会蔚然成风。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天职决定了教师的心理,答疑解惑是教师人生价值的体现,拿着国家薪酬的教师更不会在这一环节想着什么补偿。
网络毕竟不能完全代替现实,何况网络还没有完全普及——即便普及也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劳动。
所以,不论成年人还是在校生,都要勤“问”,而且要大胆地“问”,理直气壮地“问”。做不到“不耻下问”,“不耻上问”总该做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