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四周年】没有“腊八粥”的腊八节(散文)
天空阴沉着脸,似乎藏有许多心事。早晨没有太阳的预约,心中感觉少了什么。昨晚天气预报已经告诉我,雪花就在走来的路上,没有阳光的日子里,生活中还会有些意外的惊喜,阴云笼罩的季节里,心中也要种下一些等待。有些故事,已经写进了记忆,但是留下的安暖却在心底里窖藏,随着季节的辗转,那些香味愈存愈醇。
四季在一年中将要走向尽头,越发变得素简,草木书写着萧瑟,山川堆满了朴素,没有青山绿水的吸引,没有鸟语花香的招惹,心思也简单了许多。一些过往的人,过往的事便会在不经意间走近我的生活,虽然今生不能够触及,但至少在寒冬里能带来一缕暖阳。
日子总是这么不经用,一个转眼就走进了“腊八节”,腊八过后是大年,冬寒散尽满枝春。今天是传统的腊八节,传统之所以会成为传统,而且一传就是上千年,当然会有它的意义与价值。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日,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腊八节不是什么法定假日,但在具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能力的老百姓心里已经深深地扎下了根,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日益提高,这种具有文化味道的节日将会更加隆重。
时光又把我拉回到小时候的腊八节,那时候家里是有贫寒存在,但一家人团圆的温暖足以消融所有的冰雪。在乡下,腊八节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这也是农村人为赢得好日子对生活的一种向往。那时候,遇到这种传统节日,祖母总是早早起床,踮着“三寸金莲”在院中忙个不停,用以显示过节的最大热情与对美好生活的努力。那时候的腊八粥是用小米与红豆熬成的,把小米与红豆放在一起煮,一边煮一边用勺子搅拌,就怕锅底烧焦,煮到一定程度,小火又慢慢焖,过一会儿,祖母会用勺子撇取上面较清的部分,当然舀出的那些清汤最早就会进入我们的胃中,然后再放进一些面粉,接着再用小火慢慢煮,这一勺一勺倒进去的是爱,这一碗一碗盛出的是温暖。“腊八粥”是熬好了,但还不能着急吃,虽然米面比较紧张,祖母还是忘不了端起第一碗粥,敬天教地教诸神。她用筷子把熬成的粥先在灶君娘娘那里放一碟,然后在每个门上都要涂上一些,接下来,送粥给磨盘,给猫,给狗,给鸡……那时候不懂,只是着急什么时候吃粥,总闲祖母多事。现在才明白:祖母虽然大字不识,但是心中装着一种信仰:幸福来自于天地,美好来自于心的虔诚。
等到祖母折腾完毕,母亲也炒好酸菜,所谓酸菜,就是把秋天收来的白菜,舍不得丢掉的萝卜叶子,过个开水,放在大瓮中发酵之后做成的。现在时代在变,蔬菜也在紧跟前进的脚步,不论那个季节,都在挤满着超市的柜台。酸菜成了偶尔的点缀,也只有那些品尝过以酸菜作为冬季主要蔬菜的人们,才会吃出岁月的味道。酸菜拌着“腊八粥”,有时也会来盘咸菜。在数九腊月的严寒中,一家人围着一碟酸菜或咸菜,手里端着冒着热气的粥,说着笑着吃着。外面再多的寒冷也挤不进冒着热气的窑洞,外面再大的北风也刮不走一家人的欢声笑语。
有时候家中没有了小米和红豆,通常思维里的“腊八粥”是熬不成的,祖母又会另想办法,这腊八节是要过,这天地诸神是要敬。祖母便会做“搅团”,用“搅团”代替“腊八粥”。搅团是我们这里著名的特色小吃,定义为“用面搅成的浆糊”,根据主要用料不同,分为荞面搅团、玉米搅团和洋芋搅团,陕北用荞面做搅团,更筋道味美。在西北,有一种说法:谁家娶的媳妇儿贤不贤惠,是要看看她打的搅团光不光或筯道不筯道。这“搅团”放进嘴里吃起来不错,可做起来并不省事,对于水,面,火候一定得把握好,才能做出精致的“搅团”
记得当时祖母做“搅团”,基本上用得是玉米面或高梁面,因为白面是很少的,舍不得做成搅团吃。她先在锅里加水适量,点火烧开,再把面粉和凉水做成面水混合物,轻轻地倒进开水锅里。接着,左手抓玉米面一边向锅中慢慢撒下的同时,右手拿一根棍或勺子在锅里用力搅,一直朝着一个方向均匀的搅,不要让面打成生面块,无一点疙瘩方可!玉米面撒完后,用同样的方法撒上小麦面,祖母常说:搅团要好,搅上百搅,越多搅,做出来的就会越好吃!在搅的过程中,一定用中火。火候跟不上,做成的搅团就会带点甜味并粘在牙上,吃在嘴里有种恶心的感觉。最后做成的半成品搅拌稀稠可以筷子离锅约15公分,而慢慢向下流动的搅团不断线为宜或是用大铁勺子插进搅团中间不倒为决定条件,待搅拌的稀稠均匀,没有疙瘩时,小火烧,时时要去搅或是转锅,切记不可粘锅冒烟!祖母边做着搅团边在念叨给坐在凳子上烧火的我听,那时候的我脑子里只有吃的念头,那里有过想要自己去做的想法。不过做“搅团”还真费力,要不我怎么发现祖母额头上会有汗水呢!
等到祖母离开了,有一天突然想吃“腊八粥”,也许是掌控不住火候,也许是方法不当,也许是煮出来的饭中少了点爱,也许是没有了一家人相守的温度。总之,饭中似乎缺少点什么,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今天又是腊八节,再也没有祖母为我盛上一碗冒着热气的腊八粥,又怕把当年粥的味道遗失在岁月的角落,于是,让回忆占据大脑,让那年那月“腊八粥”的香气在笔尖游走,让曾经积攒下来的温暖驱赶今天的雾霾。
祖母走了,腊八节还在,祖母一勺一勺熬成的爱心粥已经深藏于我的心底。没有祖母熬粥的日子里,我得接过祖母的勺,加上爱和温暖,一勺勺熬给我的孩子们,让幸福与平安沿着勺子煮进我熬成的粥中,让传承千年的文化风俗沿着我的掌心传递给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