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浅谈托尔斯泰的两个写作技巧 ——读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后感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而《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的主要长篇小说之一。它与《战争与和平》《复活》一样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其巨大的影响。
托尔斯泰生于1828年9月9日,1870年托尔斯泰打算写一部出身高贵的有妇之夫失足的小说,并打算把这个女人写得可怜而无罪。1872年在距托尔斯泰的农庄五俄里的地方,一个叫安娜兹科娃的妇女,发现她的情人另有新欢,向自己儿子的家庭女教师求婚。于是一气之下取了一些换洗的衣服到图拉去,后来又返回村子,投身于货车车轮之下而死亡。托尔斯泰目睹了这出悲剧,深受触动,激发了创作一部小说的灵感。于是1873年开始动笔,1877年完成了。他先后想过很多书名,最后决定为《安娜•卡列尼娜》。就是我们面前的这部小说。这次读《安娜•卡列尼娜》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两个写作技巧问题。
一、从审美价值上挖掘人物内心的感受是作家应该追求的境界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我读过好几遍,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感悟。在2017年跨入2018年的时刻,我重读了这部书。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以为读小说是为了创作做准备的。它不仅仅要象茅盾指出的那样:“多读、多写、多生活。”更要像徐迟说的那样:“要深入生活、介入生活。”要善于感受和挖掘生活中那些具有审美价值的细节。我以为:读任何一本书都是为了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对感情的辨析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记得我的大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经常说:“写作技巧只有表现人的内心才有意义。而人的内心就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人的情感世界。”
那么作为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其情感世界是怎样的呢?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我们看一下作品中安娜与卡列宁的冲突吧!他们不是一对幸福的夫妇,其冲突的关键点不是在道德上,也不是在政治上,更不是在经济上,而是在情感的生命上,也就是在审美价值上!卡列宁对安娜说:“我是你丈夫,我爱你。”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反应是怎样的呢?
“爱,这个字眼激起了她的反感,她想:爱,他能够吗?爱,是什么,他连知都不知道。”——这正是托尔斯泰修改安娜这个形象、并找住安娜这个人物生命的关键。安娜是为爱情而存在的,她在追求自己的爱情,她的情感世界和外表一样美。她不是一个荡妇,不是一个道德败坏的堕落女人,她是在追求一份真正的爱情!
我以前总是弄不明白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有一个较高的艺术起点呢?这一次我读《安娜•卡列尼娜》突然间明白了:审美价值超越实用价值的这个高起点,正是作品的高起点。安娜为了追求爱情宁愿抛弃贵妇人的地位,她对情感的珍视程度是那么美丽动人。这一点可以和《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媲美。林黛玉就是为感情而生的,她宁愿为感情而死也在所不惜。安娜也是一样,她们把爱情看得太重了,超过生命的价值,她爱得太深太投入了!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为感情而生的女人!为爱情而生的女人!作为一个高超的作家就是要抓住这一个情感的逻辑而创作。并非理智的逻辑。是啊,按照庸人的逻辑,安娜不愁吃穿,还有那么高的社会地位,该满足于现状了。这样就没有故事了。可是安娜要得不是这些,她追求的是男女间的真情实意。这是丈夫卡列宁所不能给与她的。所以精彩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二、从人物的情感和行为错位上描写去表现不同寻常的深度是经典的写作技巧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描写伏隆斯基一见到安娜就深深被她吸引。正好火车压死了一个人,伏隆斯基为了给安娜留下好的印象,他立刻慷慨的捐了一笔钱给死者家属。从这以后,就引起了一系列的外部动作和内心情感的错位:
错位一:在伏隆斯基参加赛马,并从马背上翻倒下来这个场景中,托尔斯泰把安娜放在观众席上,安娜看到这里的时候,她的内心和外表发生了错位。从表面上看,她是普通观众,但是她内心里是那么得爱着伏隆斯基。她很在乎伏隆斯基是否受伤,又要装作不在乎。如果安娜沉得住气,故事就没戏了。如果她沉不住气,没有人看见,没有人知晓,也没意思了。托尔斯泰安排了一个人——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在一旁冷眼观看。这就有戏了。他看出了安娜的失态。他因此内心陷入了极大地恐慌。但是那场景不允许他表现出来,于是他表面平静,他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努力做到不动声色。
错位二:安娜是个情感动物,她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这里又出现了情感和外表的错位。请看,托尔斯泰是怎么描写的——
“……卡列宁的眼光落在安娜的身上了,她的脸色苍白而严峻。她显然除了一个人外,什么人都看不见。她的手痉挛地握着扇子,她屏息着。他望了望她,连忙转过头去,打量着别人的面孔……他竭力想要不看她,但是不知不觉得他的眼睛就被吸引到她身上去了。他又打量着她的面孔,竭力想不去看那明白写在脸上的东西,可是终于违反了自己的意志,带着恐怖,在那上面看到了所不愿意知道的东西。”
——这东西是什么?是自己的妻子爱着其他男人!卡列宁的目光充满了嫉妒,他的内心和外表出现了错位。整个场景的心理氛围是高度紧张的,剑拔弩张的。表面上却无声无息……
托尔斯泰还写道别人从马上掉下来,安娜漠不关心的样子。用来对比伏隆斯基从马背上掉下来,安娜就受不了了。直到有个军官说:“伏隆斯基没有受伤,只是马匹折断了脊梁。”安娜听到这个消息就坐下来,用扇子掩住她的脸。卡列宁看到安娜在哭泣,她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连她的胸膛起伏的呜咽也抑制不住了……
至此安娜彻底暴露了她的内心情感世界,她丢掉了贵妇人的人格面具。过了一会儿,卡列宁叫她,请她挽着手一起回家,安娜又恢复了常态。戴上了贵妇人的面具。
——这就是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妙笔生花。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综上所述,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跨世纪的经典名著,至今仍然放着不朽的光芒。在这部小说中应用了许多写作技巧对我们学习写作意义非凡。今天我们应该向经典致敬!孜孜不倦地学习经典,揣摩书中的写作技巧。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物、场面等表现对象的细微而具体的刻画。
并不是所有的描写都叫细节描写,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作者情感态度,能够给予读者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可称之为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类似电影里的“特写”镜头,把一个镜头拉近拉近再拉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在文学写作中,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进故事情节、深化作品主题、创设
环境氛围都离不开细节描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