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春】爱心,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随笔)
“一定要送你小儿子读好书,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临出门,江华慈善总会会长紧紧地握住蒋庆和的手,叮嘱道。
“好!好!”蒋庆和哽咽着连声答应,泪花在这个年近花甲的汉子眼里打着旋儿。
元月26日下午,江华民政局、县慈善总会、慈善志愿者协会及桥头铺镇相关负责人,第三次来到蒋庆和家里,给他家送上志愿者爱心捐赠的棉被、床单、冬衣、火锅、电水壶、桶子、大米和食用油等一系列的生日用品,以及社会爱心人士“慈善一日捐”的1000元善款。社会各界的关心和祝福,让贫困交加的父子三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早在2017年的10月份,江华慈善志愿者在对特困家庭的入户走访调查时,从村民口中了解到蒋庆和一家的情况:蒋庆和,桥头铺香塘自然村人,现年57岁,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没有什么劳动能力。妻子患有精神病,早年走失,杳无音信。十多年来,蒋庆和又当爹来又当娘,拉扯着两个儿子长大,穷困潦倒,家不像家。如今,两个儿子,一个16岁,一个12岁。大儿子因生活所迫,小学还没毕业就辍学在家,靠上山扯笋子、下河摸泥鳅卖点钱贴补家用,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小儿子现在一中读初一,成绩不错。父子三人吃住都在一间水泥砖砌成的小平房里,煮饭就在外面用三块砖头垒了个“灶”,旁边的祖屋,只剩下残墙断壁,随时都有坍塌下来的危险。
家里没有人。我们推开虚掩的木门,里面黑黝黝的,眼睛适应黑暗之后,眼光扫遍全屋,才发觉这家人的贫穷超乎我们的想象,家里没有一样可以称得上“家具”的东西,连床都是由几块薄板搭成的,破了无数个小洞的帐子黑得看不出原来的颜色,床上床下堆着几件旧衣服。仔细看,有长有短,有厚有薄,应该是他们父子三人一年四季的全部衣裳。除了“家徒四壁”,再找不到一个贴切的词来形容这个“家”了!
了解到蒋庆和一家的遭遇后,慈善志愿者们惊呆了:在物质生活高度发展的今天,居然还有这样深度贫困的家庭!于是,大家一面多方呼吁,一面发起爱心募捐。经核实,县规划建设局划拔4.5万元危房改造资金,香塘村的干部群众出劳力,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帮他家扒了危房,建了一层红砖房,解决了他家住的难题;村里帮他家申报了农村低保;江华爱心群的小伙伴多次到他家看望,并自发捐助资金,作为他小儿子读书专用款项。
元月24日,志愿者在对特困家庭的回访中,看到蒋庆和一家搬进了新房,心中颇感欣慰。这一次,父子三人还是没有在家,大门上的锁孔里挂着钥匙——想必家里也实在没有什么需要上锁的。可是,一进屋看到父子三人的床铺,志愿者们的心情不由得又沉重起来:在这寒冬腊月,用几块木板搭起的两铺简易床上,一铺床上什么也没垫,盖的是一床秃棉絮,床单都没有;一铺床上垫了几件破衣裤,盖的被子硬梆梆冷冰冰。房子还没来得及装门和窗,四面透风。
一想到他们父子三人在这天寒地冻的夜里蜷缩在寒风中,志愿者们再也坐不住了,立即在QQ群里发起了爱心捐助,大家马上行动起来,有的从家里拿来了全新的棉被,有的送来了棉衣棉裤,有的买来了锅子……不到一天的时间,大家就捐赠了若干的生活用品,于26日下午送到了蒋庆和的家里。大家一齐动手,帮他收拾整理,铺好床铺。
摸着暖和的被子,蒋庆和眼里泪花打着滚,这个孱弱而憨厚的汉子,有点腼腆地搓着双手,嗫嚅着说不出话来。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他,前两次都没见过他家任何一个人,所有的情况都是听村里人讲的。他刚从地里干活回来,身上的衣服单薄,外衣上有数不清的小洞,脚上的鞋子已湿透,问他为什么不换双鞋,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家里就这一双鞋,没有可换的。
问到他的愿望,他说想把小儿子送起读出书来,大儿子呢,已经16岁了,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现在叫他去读小学吧,他自己不好意思,读初中吧,又怕跟不上。算了,只能继续打点零工,等再大一点,出去打工,挣点钱把家里的伙房搞好。
由于资金的问题,伙房还是没法盖,父子三人就在住的房间里煮吃,这样,既不方便,又不安全。
回家的路上,大家谈起蒋庆和一家,还是于心不忍。不知是谁提议说,还是要想办法让他大儿子重返学校,如果有合适的人选,在寒假中给他补习一下,下个学期试着去读初中,说不定能跟得上呢!或者是找个爱心企业,让他去跟师傅学点技术。扶贫不单是解决目前的温饱问题,更重要的还要想着帮助他们解决长远的出路问题。
目前,江华慈善志愿者正在积极想办法,帮蒋庆和家里募集资金修建一间伙房,尽快能在年前竣工。让这穷苦的父子仨有个能避风雨的伙房,过年了,也让他们一家能吃上一顿热乎乎的年夜饭吧!
有爱,这个冬天就不会再寒冷。
读罢心里好温暖!蒋庆和妻跑儿小,自己心脏病,家境穷困。有句老话:单身汉怕回家,回家无达萨(没意思)。穷人怕过年。组织和社会的关爱,使蒋庆和一家子:这个冬天暖融融、不寒冷。
语言朴实自然,叙述准确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