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父亲卖掉的孩子
在明五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明判给了父亲。父亲后来再找了一个女人,女人说:“你把孩子卖了,我再给你生。”父亲真的狠心把孩子卖了。
庆幸的是,买的那家人对明很好,把明当作了掌上明珠,明自己也好学上进,成绩优异。越是缺乏亲人呵护的孩子越是顽强独立,所以明自小就胆识过人、能说会道。
不幸的是,明初中毕业了,养父母听人说,捡来的孩子读多了书你就指望不上了,所以明辍学了。世上唯有读书高,虽不是读书的各个都有出息,也不是没文化的就一定没出息,但对于大多数平凡的人来说,读书的确改变了命运,比如说,只能打工干苦力的人,也许读了书可以成为白领。文凭,它是一块敲门砖,若是你连这块砖都没有,你即使有实力,也进不了那个行业。
初中毕业后,明被安排了一个工作,在镇里搞计划生育,也算是政府人员了。可明年轻气盛,意气用事,觉得搞计划生育这事是在造孽,砸人家的东西,掀别人的屋瓦,看着别人一家人哭哭啼啼的,就自己把工作给辞了。
明长大了,靠着儿时的记忆,找到了亲生母亲,向母亲借了几万元钱,打算做生意。母亲看着明,那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终于一家人团圆了,那失而复得的心情,就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母亲自然支持儿子的事业,何况妹妹们长大了,出嫁了,条件都还不错。
明开了杂货店、造纸厂,在村里建了房子,日子也渐过渐好,有不少人还主动放贷给明做生意。明这个人大方,讲义气,对人很信任,这恰是一个致命弱点。明出售产品时,总是先把货给别人,等对方卖了再结账,起初还好,可交涉过几次后,明就越来越信任对方,货款越欠越多。天有不测风云,那家厂居然倒闭了,老板人也跑了。这亏损的债务就落到了明的头上,而明欠的钱,除了母亲的,还有村里邻居的,都是认识的人,这债,得还。
明把家里的店卖了,厂卖了,房子也卖了,还了很大一部分债,只是母亲那的钱,没能力还了。明写信给母亲,说明了此事,母亲说:“你哪是来认亲的,你是来要钱的。以后再也不必来看我了。”明的心,顿时拔凉了,可他理解母亲,是自己的错,才造成了母亲有这样的误会,如果这辈子不能风风光光回去还钱,也的确没脸见母亲了。
可生活,那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年少的时候,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可慢慢地,现实会让你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力不从心。明后来开饭店,开旅馆,但生活都没有好起来,只是把三个子女养大了,自己也老了。
明的母亲,也有七、八十岁了吧,也不知道还在不在这个世上,明会想再见见母亲,却又感觉无颜以对。明赡养着养父母,这个与自己患难与共的家。时间积累起来的,就是亲情,夫妻如此,养父养母也是如此,陪伴,便是最长情的告白。
人,只要不死,总会一天天地长大,无非是童年幸福或不幸福的问题。世界这么大,总有容身之处。自己的孩子,即使再苦再累,也要把他养大,不要让那颗幼小的心无家可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