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赏析】鲁迅小说中人物性格刻画之探索

精品 【赏析】鲁迅小说中人物性格刻画之探索


作者:太行飞剑 进士,6527.2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526发表时间:2018-02-05 22:02:59

【赏析】鲁迅小说中人物性格刻画之探索 最近,读了几篇鲁迅的小说,意在研究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刻画问题。经过学习和思考有几点体会书写与此,一是可以作为以后写小说时注意的问题;二是可以与文学爱好者们一起探讨,共同切磋写作技艺。
   从哲学的高度讲,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对立统一”。哲学家一生追求的是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而文学家要研究的恰恰是人物的个性特征。从一块树皮到一个苹果都是不可重复的个体,都有其独特个性的一面。从哲学理论上讲,他们都是数一某类事物中的一员,因此也有共性。作家的工作就是要在共性中找出个性,所以说,人物的刻画要抓住人物的特殊的情感因果。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非理性的,他们根据自己的情感和知觉去做事情。这就是我们作家需要研究和关注的关键点,这一点和哲学家不一样。
   因此,一直以来,我在写作中追求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为了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技能,我研究了鲁迅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感觉鲁迅的小说在这方面有以下特色:
   一、从祥林嫂的死亡原因上挖掘理性因果与情感因果的不同点。
   有一句写作名言:“情节都始于人物越出常规。”越出常规就是人物刻画的周围环境要不同寻常,它为情节的设计提供了充分发展的余地。情节的基本过程就是“结”和“解”,所谓“结”,就是悬念,就是危机;所谓“解”,就是事物的发展,转化。二者是一种因果关系。所以设计情节就是设计危机和转化。把危机当成原因,把转化当成结果。这就是事物的因果关系。而对每一个小说人物的刻画,都有一个特殊的因果关系。可以说,任何情节都是一种因果关系的转化过程。
   我们来看一看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有什么样的独创情节呢?祥林嫂死了丈夫,被逼改嫁,她儿子的死亡和受到周围人们的歧视,是祥林嫂死亡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因为贫穷而死亡。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我”曾经向来冲茶的短工问起祥林嫂的死因。那个短工很淡然地回答:“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是的,从表面上看,祥林嫂流落成乞丐而后死亡的。但是进一步问:她为什么流落成乞丐呢?因为她丧失了劳动力,连记忆力都不行了,鲁家解雇了她。失去了生活来源,穷死啦。可是再进一步问:她本来身体不是很好吗?不是可以顶一个男人使唤吗?
   她受了很强的精神刺激,感情上太痛苦了!她痛苦的原因是:“生而不能作为一个平等的奴仆,死而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鬼!两个丈夫要在阎王爷那里争夺她!她会被劈成两半!”这样巨大的恐惧使得她非常痛苦,本来以为捐了门槛可以免除痛苦,事实上却不能。
   你可能会问:这不是迷信吗?然而祥林嫂很相信这种说法,因而她很痛苦——精神上的极端痛苦!为此摧残了她的心灵和身体。由此可见,更深层次的因果关系是,祥林嫂由于对损害她、摧残她的迷信观念缺乏认识而导致死亡!归根结底,祥林嫂死亡的真正原因是:“愚昧无知、信仰迷信、缺乏反抗精神!”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封建礼教教育人们:再嫁的妇女死后,会被阎王爷劈开分给两个鬼丈夫。这是多么令人恐怖的景象啊?生生把祥林嫂吓死了!
   然而祥林嫂并非是主动再嫁的,她拒绝再婚配,而且曾经反抗过,在被抢去贺老六家的时候,她反抗得很厉害,她甚至头都碰破了。按说阎王爷要追究责任,应该考虑到这一点,祥林嫂不是自己要改嫁的,是被迫的。然而阎王爷是站在婆婆一边的,他不按照祥林嫂的逻辑办事情,他非要致祥林嫂于死地,这不是祥林嫂自己相信的,而是所有人都这么相信的。众人的共同信仰中,祥林嫂这样的再嫁妇女都要被劈开分给两个鬼男人。这里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和荒谬!——这是鲁迅小说的中心思想。
   按照封建礼教的逻辑,女人出嫁以后属于男人,就和家里的物品一样,丈夫死了,妻子不可以再嫁人,只能作为“未亡人”等待死亡的到来。任何一个女人,只要嫁给一个男人就从属于这个男人。祥林嫂自己是没有名字的,她嫁给了祥林,所以名字就是祥林嫂;后来她又嫁给贺老六,但是“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充分说明了封建礼教中“从一而终”的观念多么根深蒂固!连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那问题的另一方面,祥林嫂的婆婆竟然卖掉了祥林嫂,不也是违背了封建礼教吗?不。婆婆是长辈,封建家长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儿子的“未亡人”属于婆婆管,是婆婆的财产,婆婆有权力处置。
   《祝福》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他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野蛮,指出了她的荒谬和悖理。这里更加深刻的因果关系显示出来了:祥林嫂之死,其最悲惨之处不在于物质上的贫穷,而是精神上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来源于封建礼教。鲁迅试图通过《祝福》向人民揭示:封建礼教的夫权主义和族权主义相互矛盾,神权主义和夫权主义和族权主义相互矛盾和冲突。然而在一个受迫害的弱女子如此可悲可怜可同情的悲剧面前,居然没有一个人,包括和她命运相似的柳妈和短工那样的人都没表示同情。只有冷漠。很显然,这说明群众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性的麻木。
   由于以上原因,所以可见拯救中国人的麻木的灵魂比治病救人更加迫切,所以鲁迅要选择文学来拯救中国人的麻木的灵魂。鲁迅的这篇小说具有伟大的启蒙主义的特点,他在启蒙被封建礼教压迫的中国人民。这里让我想到一篇小说故事情节的设计,不但要有因果关系的生动性,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层面或精神层面的深刻性。这样的小说才是不朽之作!
   要达到情节的生动,又要达到思想性深刻,就要避免单层次的因果,要构成多层次的因果,让读者一层一层想剥笋皮一样不断地得到作品的深厚内涵。这就是鲁迅小说的高明之处!
   不管多么深厚的思想境界,都不应该从作者甚至是人物嘴里讲出来的。应该蕴藏在情节和人物的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这就是艺术创作不同于理论研究的地方。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所以说,文学作品要把理性因果隐藏在感情因果的故事情节中,要不漏痕迹地用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来打动读者,启蒙读者。
   ——这就是我这一次站在一个作家的角度(而不像多年前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来欣赏鲁迅的小说《祝福》得到的收获和体会。将其笔记与此,时刻启迪自己在小说创作中需要注意这些关键的问题。
  
   二、从阿Q的“精神胜利法”看鲁迅在刻画人物个性时具有“在一点上着迷”的特点。
   记得在写作课上老师曾经讲过,情感逻辑和理性逻辑的一个不同点是:情感逻辑一般都有非理智的特征,人物会“在一点上十分着迷”,就是人们常说的“执迷不悟”。人物可能会对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执迷不悟”陷入非理性的执着。这一点也许是对爱情,也许是对仇恨。这种执迷不悟使得故事自始至终有一条线,吸引着读者不断地跟着你去探索……
   大家知道作家的人格是正常的,要设计这种“执迷不悟”是需要费一点脑汁的。因为“执迷不悟”是不太正常的。所以,横担在作家和人物之间情感逻辑上的障碍是,作家的理智和人物的痴迷之间的矛盾。作家若能把人物的痴迷核心想象出来,就可以按照人物的逻辑演绎故事的过程了。
   从鲁迅笔下的阿Q身上,我们看到了阿Q“执迷不悟”的自尊,他在屡遭失败以后,自尊性更加病态的“痴迷”,更加不符合常人的逻辑,却更加符合他的“精神胜利法”。明明是受到挫折和失败,受到凌辱和欺负,而他却自我安慰,自我麻醉和自我欺骗。
   比如,阿Q头上长满了“癞疮疤”,他很自尊,很忌讳别人说“癞”,甚至发展到忌讳别人说“光”“灯”“烛”。阿Q对那些犯了忌讳的人是,口舌笨的就骂,力气小的就打,打不过的就“怒目而视”。人家说“保险灯在这里”。他说“你还不配”,这时候逻辑就歪曲了,“癞疮疤”从不光彩的事情,变成了光荣的事情了,成了至高无上的“你不配”。
   阿Q沉迷于自尊,然而由于他的“癞疮疤”是明摆着的,他的逻辑也就是歪理了。而阿Q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的着迷点就是把自己的客观上的失败变成主观上的胜利和自豪,鲁迅叫这是“精神胜利法”。
   阿Q在被打并被抓住小辫子在墙上碰了几下之后,鲁迅在小说中写道:阿Q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心满意足的得胜走了。”以后闲人不让阿Q说“儿子打老子”的话了。想这下子阿Q精神胜利法行不通了。没想到:阿Q也心满意足地得胜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以外,不就是剩下“第一个”了吗?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阿Q这样痴谜于“精神胜利”法,这种情感逻辑达到了“执迷不悟”的程度,他的性格特征也就凸显了出来。这种性格的着迷点就是自欺欺人。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也有“在一点上着迷”的特点,她非要最求做一个和别人一样能“端鱼”的奴仆,若不是这样想,不让我端鱼,我休息不是更舒服吗?可是祥林嫂不这么看,不让她端鱼,她很痛苦,内心深处的痛苦,痛苦到生不如死,她痴迷于做一个普通的奴仆。
   “在一点上着迷”这种技巧是许多好作家设计情节时应用的。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执迷于“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土做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执迷于对伏隆斯基的爱情。
   鲁迅在他的《狂人日记》中说“我被人吃了,我还是吃人的人的弟弟”。狂人是疯子,他执迷于周围环境的“吃人”,鲁迅让狂人执迷与此是为了说明那个社会是“吃人”的社会。
   以上所说的鲁迅的作品也好,曹雪芹的《红楼梦》也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写了情感上的“执迷不悟”。这一点如果处理的好,设计得出色,那就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吸引读者对我们的作品感兴趣。
  
   三、从鲁迅笔下的人物性格中看文学家的历史使命。
   鲁迅的小说有很多,我最近只读了三篇:《祝福》《阿Q正传》《药》。其中《药》是鲁迅先生写于1919年4月的短篇小说,作品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拴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歌颂了革命者夏瑜(人物原型是秋瑾)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读这三篇小说,让我看到鲁迅作为一个作家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鲁迅的三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说明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一个正能量进步的道理。前面我们已经知道,《祝福》是反对和揭露封建礼教的故事。为什么要反对封建礼教呢?因为封建礼教是当时阻碍中国历史进程的最大拦路虎。毛泽东主席在他的《愚公移山》中也提到封建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因此可见,封建礼教必须铲除,鲁迅的小说形象地揭示这一革命性的道理。《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意在批判当时旧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揭示旧中国国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它曾经有力地打击了旧中国统治者的封建统治。
   当时的社会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必然产生这种腐败、保守、封建、庸俗的思想。它烙上了民资耻辱的印记!当时,在帝国主义不断扩张的浪潮下,封建统治的虚弱、衰败、日趋没落,现实环境中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而“精神胜利法”就是这种心理的典型表现。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中国当时的经济命脉都被帝国主义把控之中,中华民族的命运在风雨飘摇之中。因此物质决定精神,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当时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阿Q就是当时许多人的代表,他面临着一切生存危机:上无片瓦,下无寸地,没有女人,没有地位。虽然经过一番努力,但是换来的是物质上的绝望。所以为了苟延残喘,采取了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麻醉自己。这就是本小说所揭露的我们民族当时存在的一种劣根性和丑态。鲁迅用他锋利的笔,像画家的笔或雕塑家的刀子一样刻画出来那时候一部分人的性格特征。鲁迅用这样的形象在警示人们:中华民族需要有骨气了,需要正面对着血淋淋历史奋起反抗了!不能在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麻醉自己啦!这不正是一个正派的作家应该有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吗?
   我们作为当代作家,也要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和时代的责任,这使命就是反映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的人物与故事,反映中国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反映百姓最关心继续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和世界人类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这是历史赋予我们当代作家的使命。当然作为文学作品我们不是用口号和理论来反映,而是通过艺术构思,让我们人物的命运和故事来反映。
   综上所述,鲁迅的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成功的、经典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以后我要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努力刻画出独具特色的人物性格,尝试着并努力做一个优秀的网络写手。这就是我学习和阅读了鲁迅的三篇小说以后得到的启迪。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以此为契机是自己的文学创作上一个新台阶吧!
  
   2018年2月5日星期一于烟台芝罘岛

共 514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赏析文章,对我们理解鲁迅的作品和鲁迅本人,对我们思考写作问题,都是很有帮助的。三个方面,第一和第二方面,作者归纳出了鲁迅塑造人物形象采用的两种方法,第三个方面归纳出了鲁迅透过文学作品表现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鲁迅对于社会的负责,是通过他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来表现的,所以,这篇文章的第一和第二两个方面叙述的小说内容,分析的人物命运和形象意义,又是第三方面的解读基础。整篇文章,赏析具体,分析全面,从艺术和思想两个方面揭示了鲁迅小说的深刻性和这种深刻形成的思想原因。【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207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8-02-05 22:08:21
  老师这篇赏析文章角度是新颖的,让我们认识了鲁迅人物刻画的目的性,社会性,这对指导今天的小说写作,是很有意义的。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18-02-06 06:15:19
  谢谢春雨阳光老师的评论和编辑,谢谢你的帮助和鼓励,编者按语我很喜欢。让我们一起进步吧!
太行飞剑
3 楼        文友:南尚        2018-02-26 23:26:50
  这篇文章,分析、研究了鲁迅在小说创作中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并从鲁迅小说创作中,感受到了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问题,是一篇很有意义的学术研究文章。
   读完这篇文章,既对我有启发,同时,我也联想到小说创作中的一些问题。下面,我一并把自己的两点看法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小说创作是人物形象的艺术,或者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体的一种文体。小说的主题思想、小说所表达的人生感悟、小说创作“以情感人”“艺术熏陶人”的目的、小说创作中所包含的作家的美学观点等,都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出一个个生动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完成这些任务的。那么,怎么才能把人物形象刻画好呢?小说有多种方法描写人物,比如外形描写,心理活动表现,人物对话,人生经历的情节以及“细节描写”等等,但这些都是小说创作的手段,是表现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内涵却是要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把人物的精神面貌表现出来。文学创作中的任何一个“人物”,他或她,人物性格,人物精神面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性,所有人物都是有个性的,现实生活如此,文学创作更是如此,没有写出人物的个性来,在文学创作中是站不住脚的。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和那篇小说中的人物一个样,那还叫文学创作吗?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每篇小说都是“这一个”,小说创作出来的每一个人物也都是“这一个”,独一无二的,不能重复的。那小说创作是不是只要把人物的个性写鲜明了,就完事了呢?我认为不行,所以还有第二个方面,要把人物的时代性表现出来。人物的时代性就是时代对人物的影响。这和表现人物的个性同样重要。有没有不受时代影响的人物?我看是没有的。鲁迅笔下的阿Q,说“儿子打老子”是阿Q的个性,可吃了亏还自己找安慰,却是当时时代对阿Q造成的影响,所以,阿Q是当时时代的产物。我在评论另外一篇作品时,也谈到人物的个性和时代性的问题。有位作者就问我,什么是人物的时代性?我举了个例子说,比如《红楼梦》里有黛玉葬花一节,伤感是黛玉的个性,以葬花的形式来表现黛玉的伤感,却是当时时代对黛玉的影响造成的,试想,现代女性,尽管伤感的个性还是有的,但现代女性还会用“葬花”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伤感吗?我看不会;现代女性表现伤感,必然会有适合现在时代的一些作法。同样,阿Q这个人物,也只能是当时时代的产物,在写现在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就不可能再产生阿Q这样的人物了。这就是时代性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所起的作用。
   二,作家的社会责任感问题。鲁迅是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伟大作家。他的《呐喊》、他在小说中塑造的诸多人物,都是作为“投枪、匕首”激励人们奋勇前进。其实,文学作品为什么会产生?它在社会到底有什么作用?追根到底,它所表达的人生感悟、它所反映的人生经历、它所表现的不同人物的命运,等等,不都是在激励人们争取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歌颂“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吗?所不同的是:哲学是从理论上作出详尽的分析和阐述,文学则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对生活作出艺术的描绘,用形象来“以情感人”,用“艺术”来“熏陶”人。所以,正确、深刻反映我们的时代,满腔热情地鼓舞人们积极投入新时代的生活,用文学创作来表达正能量,是我们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当今时代的丰富多采,也为我们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创作资源,从这一点来讲,当今时代,正是我们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文学创作繁荣发展的时代。
   这篇读后感写得太长了,临时匆匆想到,不一定对,供参考。
  
生活多么美好,热爱生活。
回复3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18-02-27 12:07:01
  谢谢老师的评论,其中谈到的问题对我很有启发,是我以后写作是应该注意的。祝你创作愉快
4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18-03-09 15:36:33
  感谢两位老师的评论,鲁迅先生的书籍只读了一点儿,写得尚需补充。过几天再写一篇
太行飞剑
5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8-03-09 21:50:14
  一点着迷上的人物特点,总结有意思。
   祝贺姐姐,获得佳绩。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5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18-03-09 21:54:28
  谢谢雁子也祝贺你获得嘉奖,鼓励奖也高兴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