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甲鱼村
禹州县海山乡张洼村出了个能人,他早在五年前放弃大城市舒适工作,回到偏远农村老家创业养甲鱼,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干出了一番事业。因他养的野生甲鱼质量高、规模大、闻名全国,当地人送其外号“甲鱼大王”,张洼村也因此被美誉为“甲鱼村”。
这甲鱼是常说的“老鳖”吗?咋养?养这玩意也能脱贫致富赚大钱?嘿嘿,这事一点不假,说来话长,听我慢慢地给您道来吧。
说起养甲鱼,说起“甲鱼村”,不能不说道一个人。可以说,没有这人就没有现在的“甲鱼村”,这个人就是村里的后生叫张三。如今,方圆百里只要你提及养甲鱼的张三和甲鱼村,那可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起初,张三高中毕业后,不堪穷困,离家外出到沿海城市一家宾馆餐厅打工。一年后,月收入达到了五千多块钱,这在农村老家人的眼里已经很不错了。可张三脑子灵活、心气高,总感觉收入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
外出打工的第三年,张三动了心思,开始寻找一些致富途径。“嗨,这里的甲鱼馆个个生意红火,老家村前就有十几亩大的一片废旧窑坑,如果闲着也是闲着,如果我能承包过来养殖野生甲鱼,会是这样的一番景象?”
自那日起,张三工作之余,他一门心思钻进去学习甲鱼养殖技术,并通过打工餐厅同事介绍,去附近的甲鱼养殖场学习养殖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逐渐摸索掌握了一套养殖甲鱼的系统方法。
三个月后,张三成竹于胸,随递交了辞职报告,义无反顾踏上回家的行程……
爹见儿回来,一脸怒气:“哼,你这不是胡闹瞎作作吗?回咱这穷乡僻壤的地方养甲鱼,价格恁贵,卖给谁?能成事!”
娘挤眼抹泪,唉声叹气:“唉,儿啊!你这撂下大城市好好的工作不干了,回来瞎胡折腾啥?快给您爹认个错,早天回去上班吧。”
张三不温不火,耐心劝慰爹娘。他说:“嘿嘿,爹、娘,您二老听我细说,别动气。没有金刚钻,儿子我不会揽这个瓷器活。这养野生甲鱼的事,我在外地打工时就考察谋划好了,前景好得很,放心吧,相信儿子的眼光,一准没错!”
拗不过儿子,爹娘只好“缴枪投降”不再言语,随了儿子张三的愿。
张三唯恐出师不利,受了爹娘的奚落,得不偿失。刚开始,只是在自家院子前的半亩村头荒上挖了一个池塘,模仿野生环境,小规模试养甲鱼。
在不断摸索中,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辛劳一分甜。第二年张三试养甲鱼成功,爹娘乐呵呵,皱纹里都藏不住笑意。
一天,娘炒了四个小菜,爹拿出一瓶老酒,三杯酒下肚,爹说:“儿啊,你看准的事,放手去干吧,爹不再干涉你,还能给你打打下手,是不?”
娘笑了,说:“当初,你爹是怕你经事少阅历浅,年轻气盛吃了亏!嘿嘿,现在吗?哈哈……”
得到爹娘的大力支持,张三信心更足,干劲更大了。
张三一鼓作气承包了村里的窑坑、荒坑、低洼地,在野生黄河鳖种群中优中选优,提纯选育留种养殖,采取“轮捕轮放、捕大留小”的形式自然放养。因其养殖的成品甲鱼体格健壮、肉质鲜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丰富,很快赢得美誉,迎来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客户纷纷上门,络绎不绝。
村民们见张三养甲鱼赚了大钱,自是羡慕不已,纷纷上门讨教,念想着跟他学习,走养甲鱼致富的门路。
……
说起村里养甲鱼,村支书一脸自豪,兴奋地说:“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一直是张三心中的念想,见村民纷纷找上门来,张三毫不含糊,不但当场应允,还将养甲鱼的技术毫无保留全部传授给村民。同时,还专门成立了张三甲鱼养殖合作社,与村民共享技术和销路。今年,他帮带的村里十六户贫困家庭全部摘了贫困帽,有几家贫困户看着靠养殖甲鱼挣来的一沓沓人民币,那眼里的泪花是稀里哗啦不住地流!嘿嘿,好样的,俺这个村支书,服气!”
贫困户张来顺接过话茬,绘声绘色地说:“嗨嗨,真是不见不知道,一看吓你一大跳。如今,张三带动俺全村一百二十户养殖甲鱼,养殖面积少说也有二千三百多亩。那户与户之间的甲鱼养殖坑塘连成了片,是横成行、竖成形,站在这头望不到那头,可壮观了!哈哈,俺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甲鱼村’,这变化非同寻常,不比往日啊,以前俺村是出了名的穷。现如今,外乡的姑娘都争着来俺村找婆家。嘿嘿,这真是腰杆子挺直了,做人都有尊严!”
在新年新起点展望未来,张三目光深远信心十足。
今年元旦前一天,甲鱼养殖合作社院里。张三对聚拢来的乡亲们说:“目前,全村拥有甲鱼三千多万只,年收入能达到一千多万元;咱村养殖的甲鱼已经被国家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还成功注册了‘甲鱼村’商标。过了今天就是明年,咱要借助‘互联网’,打造区域化知名品牌,把甲鱼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让‘甲鱼村’更加名副其实,走出中国,享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