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趣解“奥灶面” (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趣解“奥灶面” (随笔)


作者:柴湿燃 秀才,1800.2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65发表时间:2018-02-06 19:39:57

昆山奥灶面已经久闻其名,它的汤,以猪骨、虾壳和鳝骨为原料,须煨炖二个小时以上,汤色绯红,滋味醇厚鲜美,闻之喷香扑鼻。面条经特制加工而成,如银丝般细白均匀。奥灶面的特点是三烫:汤烫、面烫、碗烫。哪怕是寒冬腊月,吃到最后一筷子面条,依旧滚烫。
   来到昆山亭林路上那家百年老店,见到“奥灶馆”三个字,首先让我想到的是《论语.八佾》中王孙贾说的:“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奥是古人放尊贵神主的地方,而古人五祭之一祭的灶,地位较低却是实权派,奥灶同用就应该是尊卑都照顾到的意思,是个好名字。但有考证说:奥灶馆创始于咸丰三年(1853),那么为什么在人们熟读“四书五经”的科举时代,也没有人提起过这件事呢?
   依然众说纷纭的关于“奥灶”两字,有一种传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品尝此面,食后他觉得这碗面条滋味非同一般,便让身边小太监探听烹煮的方法。小太监向店家老汉探问了半天,似懂非懂,回来禀报时,只好胡扯乱编说此面条的味道之所以鲜美,主要是灶上的奥妙。乾隆听罢,笑道:“妙哉,面条的奥妙全在于面灶……哦,奥灶面也!”因皇帝脱口说出了奥灶面。于是这小面摊从此改门换面,成为誉满江南的面馆。
   另一个说法是:当时那里的颜复兴面馆又小又旧,生意却很兴隆,经常食客盈门,因此遭到同行的嫉妒,将红油面出自杂七杂八的原料蔑称作龌龊面。住在附近一位秀才常来此吃面,闻听此言,他不服气地为其正名。秀才巧妙运用吴方言“龌龊面”的谐音,称其为“燠糟面”。结果以讹传讹,大家还是以为是“龌龊面”的意思。
   苏轼给王定国书信中说:“欲自号‘鏊糟陂里陶靖节’。”又因在司马光葬仪上,戏骂程颐所说的葬仪为“燠糟鄙俚叔孙通”制定的。“鏊糟陂里”与“燠糟鄙俚”是一回事,都是乡野之意。宋人《吕氏杂记》说:“都城西南十五里,有地名鏖糟陂,土人恶之,自易为好草陂。”乡野对于都市里的人来说,总有一些秀才碰到兵,有理说不清的地方。与“昂藏敖曹”不同,虽然元人陶宗仪的《辍耕录》也提到过:“俗语以不洁为鏖糟。”但《汉书.霍去病传》注里晋灼说的:“世俗谓尽死杀人为鏖糟。”的“鏖糟”,意思是:杀人者自己也死了。也就是一些地方现在仍在用的方言中,表示令人心情不快的“懊糟”一词。
   另外,现在人们常常忽视了:奥灶面的“奥”,以前是写作“爊”的,《玉篇》说“爊”是“温器也”,古时将原料埋入灰火中煨烤至熟叫爊,都是保持一定温度的意思。直到现在这一带水乡的饭店里,还有爊鸭爊鸡等名菜,爊灶:就是它的汤“须煨炖二个小时以上”,同时要做到汤烫、碗烫、面烫,也要求使面灶保持一定的温度。这也就是传说中,小太监一时搞不懂的所谓“灶上的奥妙”:一个“爊”字的方言。
  

共 11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说的是“奥灶面”,一个地方名小吃,作者却能引经据典,淘出它的很多出处。有据可查,有典可依。问好作者!推荐赏读!期待作者更多精彩继续!【编辑:黄江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江山        2018-02-06 19:41:02
  问好作者!推荐赏读!期待作者更多精彩继续!
《江山文学》永远都是最棒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