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回归线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冰心】家乡的桥和磨(散文)

精品 【冰心】家乡的桥和磨(散文)


作者:乡野 布衣,190.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73发表时间:2018-02-07 08:45:23

【冰心】家乡的桥和磨(散文)
   一、家乡的桥
   家乡那座桥上桥
   那一泓盈盈的绿水,那一抹翠绿的芦堤,那一座静卧水面的桥上桥,那一脉峰峦叠翠的镜屏山,都在彰显着家乡水的灵性,山的伟岸,美得自然而不矫作。
   揖别家乡的日子里,萦绕的还是那挥之不去的小桥。每每想起家乡小桥,心便得到片刻的休憩。河是季节性河流。河那边是祖先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沃土良田。桥一头搭这边高处,一头搭在那边的半山腰,呈独拱,桥长约十五米,宽一两米不等,只通人和牧,车辆是无法光顾的。青石板铺就的桥身不知触摸过多少代人的脚。
   上世纪七十年代,正是兴修水利的时候,为了让那一片畲地变良田,乡亲们又在桥沿上修起了一座两米高,二十米长,课桌宽的七拱水泥桥,桥面成槽形,从三社水库引来清洌洌的水,经渡槽送到河对面,旱地改良成水田,种上稻,收成比种玉米翻了番。从此,正桥走人,桥上引水,我们也就能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饭。
   枯水期,桥的作用是不大的,乡亲们直接走石板路穿过河谷,种豆、割稻、牧牛、放鸭。
   发大水时,也往往是农忙双抢季节,得绕道走过这座桥。这时就连牛车也通不了,割下的稻谷连谷秆一起挑回谷场,金黄的谷穗一路的掉。
   当芦苇垂下头亲吻清澈的水面,和鱼儿切切私语时,便是桥最热闹的时候。桥下是光着屁股的孩子在水中嬉戏,和偶尔出没禽鸭相追逐。渡槽上是几个光着脚丫的女孩卷起裤腿,撑着槽沿提起双脚,一晃就是三四尺,不一会就从这头荡过那一头,蓝天白云、绿树青山倒映在水里,俯首看去,腾云驾雾般,青苔被踏光了,笑声和着水声响成一片。
   秋收时节,大帮孩子会在桥面上捉黄蜂,齐齐唱道:
   黄蜂啊,花蜂啊
   下来下来入洞房
   洞房里头酿蜜蜜
   酿好蜜蜜送我尝
   黄蜂就赶集似的在桥上或热恋或洞房花烛,直到一对儿难分难舍在空中缠绵掉下来时,往往会成为孩子们的俘虏。身上有黑色花纹的黄蜂,无刺,不会蜇人,这种蜂无一幸免,全都尸首分离,腹中蜜成了孩子们的口中食。全身透黄的有刺,蜇人,胆大的捉住了,从蜂腰一撕,珍珠般的蜜舌头里一抺,甜透了嘴也甜透了心。
   一旦被蜇了,裤子一拉尿液一冲,没事,游戏正常运行。胆小的只好手下留情,给它一条生路。
   这家乡桥给我的孩提时代带来无穷的乐趣。
   呵呵,如果我有个像样的相机,一定专程回趟老家,从360个角度把桥拍下来,与大家分享,要不你会说我吹牛不打稿。
  
   二、老家的磨坊
   在往昔遥远贫苦的乡村,除了上学,我的大多时间都是在磨坊里度过的。老家的磨坊是一间5、6平方米的砖瓦房。中间是两扇圆形的石磨累在一起。
   每一天放学回来,得和弟妹细磨四斤玉米,那是全家7口人第二天的食粮。晚上,弟弟煮饭,我挑水。完后再粗磨四斤喂猪的玉米。就这样,每天八斤,寒来暑往,风雨不改,那是我们必修的家庭功课。父母挣工分,奶奶有眩晕症谁也帮不了的。一天两个时段按着反时针方向悠悠地转,不知拉断了多少草绳、推折多少根木棍、走了多少里路。
   小小磨坊,承载着童年的艰辛,也寄托着我们的希望。
   有时,我们会多磨些玉米,每次只往磨眼里撩几粒黄灿灿的玉米,磨缝里淌出细细的粉,再筛出粗粒的,兑水,撒上盐,捏成饼,热锅里放上点儿猪油,煎出来的饼香脆有嚼头,每人一个,边吃边上学去,那份爽,直叫唇齿留香。
   星期天,我们还匀出点饼,石臼里舂得糊糊的,再挖半碗蚯蚓,几个人拿起鱼竿,跑到生产队的鱼塘,往伸向塘里的龙眼树桠上一坐,鬼也看不见,然后上饵,抛钩,屏气凝神地看标,标沉了,又浮上来,两三次来回,鱼儿肯定是上钩了,提竿,甩线,鱼在半空中扑腾,塘面上荡起的涟漪一圈圈漾开去。
   八月,天空流淌着炙热的云朵,自留地里的玉米成熟了,父母早早地下地收回,堆在墙角,然后胡乱吃碗稀粥又赶着上集体工。那些霉而不烂的玉米,是不舍得拿来喂猪的,泡上半天热水,冲洗干净了,糊状的玉米面从石磨里流出来,爷爷最拿手的是做蜂蛹粉。一锅水烧得咕噜滚,在袅袅水汽中,爷爷站稳马步,一双大手用力的往榨粉模里一压,玉米面从模孔里纷纷往锅里落,不会儿,蜂蛹一样的粉在滚烫的水中沉浮,乳黄乳黄的,散发出谈谈的霉香味,捧着粗瓷大碗候在旁边的我们咽着口水,竹筷不安分地乱敲,直到粉捞上来,撒上葱花,再来点酱油,大家敞开肚皮只管吃,也不知道老祖宗姓个啥了。印象中没有过馅,要是有些肉馅的话,神仙也羡慕呀!
   十月,草木凋零、原野一片败黄,到处都闻到秋日的味道。黄豆成熟了,这是大人一年中收获的最后一茬庄稼。豆子才晒个半干,奶奶就要我们磨豆子做豆腐,豆子磨成粉和着米汤舂得粘粘的,捏成团,再切片,和白菜芥菜煮,不仅仅去了芥菜的涩味,它的豆香还弥漫在黄昏的暮色里。
   如今,磨坊早已成为历史,石磨安然地躺在墙角里,不再有人去理会,家家户户有了电动碾米机。可它的付出,却深深地烙在心里,磨也磨不掉。

共 197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谁的童年已记忆里都有段难忘的生活,在作者的童年生活里,印象最深的是桥和磨,桥载过多少人的脚印,桥下流淌了多少个孩子的欢笑。桥下的河水浇灌了两岸的沃土,而老家的磨也同样蕴藏着多少个丰富的故事。八月,十月,都有磨的痕迹,香甜的玉米饼,辛苦的磨坊劳作,都给作者的童年蒙上一层鲜明的色彩。文章语言流畅,用词得当,使人读起来有种娓娓动人的感觉。感谢赐稿冰心,希望在冰心可以经常读到作者的手笔。【编辑:红袖揽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208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袖揽叶        2018-02-07 09:02:01
  家乡的桥和磨是那样深刻的刻画在作者的心里,形成了一道难忘的风景。
红袖揽叶
回复1 楼        文友:乡野        2018-02-07 13:27:45
  感谢榄叶老师举荐,您辛苦了。
2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18-02-07 09:03:23
  小小磨坊,承载着老师的童年的艰辛,也寄托着希望。如今磨坊已成过去,生活越来越甜蜜。回想那时,磨坊里的香与孩子的欢笑,深深地烙在心里。感谢老师赐稿,问好老师,遥祝春祺。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回复2 楼        文友:乡野        2018-02-07 13:28:21
  谢谢你
3 楼        文友:心灵飞鸿        2018-02-07 12:19:22
  家乡的桥和磨,承载着美好的回忆。细腻生动,朴质地如山间溪流般纯美的文字,沁人心脾,仿佛置身其中,回到童年。这就是姐姐文字的魅力。阅读的感觉真好!
勿忘本真
回复3 楼        文友:乡野        2018-02-07 13:28:58
  谢谢妹妹的肯定与支持
4 楼        文友:孙鹤        2018-02-10 06:56:33
  恭喜老师作品获精,这两天忙,年前回家过年的人多,没及时留评,抱歉,抱歉。
敢于自嘲 善于自悦
5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18-02-12 14:15:42
  童年记忆里的小小磨坊,承载着艰辛,也寄托着希望。如今回想起来,磨坊里的香与孩子的欢笑,深深地烙在心里。前来祝贺老师佳作获精,恭喜,恭喜。祝老师佳作连连,精品无限。问好老师,遥祝春祺。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