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四季的故事】老家(散文)

精品 【晓荷·四季的故事】老家(散文)


作者:疯妹 秀才,1025.4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818发表时间:2018-02-07 21:06:25
摘要:我们固然需要不断向上奋发的人,但也需要像天真这样的乐于安守者。我想如果不是他们,也许我们的家乡不复存在了也说不定。但是守住了它,世事沧桑,谁能料到以后风水不会转到这里来呢。


   过年在一起团聚的时候,弟媳妇就提出是否找个时间回我们老家看看,在征求我的意见时,我欣然答应了。然而由于一直有别的旅游项目安排直到8月19日才得以成行。
   那天是弟弟开着车去的,一行四人弟弟一对我们一双。父亲的老家在安徽祁门的一个小村庄叫双溪流。小时候随母亲下放,曾在那里呆过两年。时隔虽有半个多世纪之久但留下的印象却是清晰。那里有我们儿时的伙伴、上课的祠堂。祠堂前有晒谷场,周围是山。小小的年纪我们上山为生产队采过茶叶,也为解馋采摘过野果。从外面进到村子里有一条小道,小道的右边是高耸的山峰,一条白练似的泉水顺势而下,把山脚下一个低洼的地方冲出一汪浅池,冲下来的水从这里打一个旋转又一直向前奔去。小溪的水清澈透底,可以看到里面被水冲刷得没有了棱角的石头,我们经常会下到小溪里去抓螃蟹。螃蟹躲在石头下面,只要把石头掀开总不会让我们失望,区别只是大小不同罢了。抓到了螃蟹就拿到火上去煨,也许这就是最早我们吃的烧烤吧。像这样的溪流对面山上也有一条,也许这就是双溪村名称的来历吧。
   现在老家能真正称得上同宗亲戚的是一个叫娟的女孩。她的父亲和我们的父亲共一个祖父。据母亲说,刚解放土改时,由于我们不在分得的房屋都归到了娟父亲的名下。58年下放回去,他们也没有让出一点地方给我们住的意思,我们是另花钱租住了村上其他同族人房子安家的。1960年离开老家回到了城里,我们跟娟的一家也就没了来往。时间到了1979年我的老二都出生了,这时社会生活随着文革的结束宽泛了很多,多年没有联系的亲戚也开始走动了。娟的父亲我们叫他彭年叔的给我们家来了一封信意思是想到南昌来看看,父亲欣然同意。于是那年岁末他就带着他的小女儿娟到南昌来和我们一起过了一个春节。临走时彭年叔拉着父亲的手流下了动情的眼泪。后来彭年叔还单独来过我工作的地方景德镇找我还在我家住过。这样冰封了将近二十年的两家关系有了复苏开始了来往。
   有一年,母亲带着我的小儿子和南昌的叔叔婶婶一家去了一趟老家就住在彭年叔家里。回来后母亲数落了彭年叔很多的不是。一是说他们去是事先写了信过去的,但去了以后彭年叔却说没有收到信。母亲说明明在他们的房间里发现了那封信,是拆过了夹在一排书中间的。二是讲好了临走是要给母亲他们带上火腿的,动身时却又不吭声了。母亲讲这个事我有点相信,彭年叔是有这个脾气。记得有一年他到我单位上来找我,说是家里做了屋要请客,因为离景德镇近专门到这边来采购菜蔬。我也就陪他一道上街在斗富弄一个我市最大的菜场转悠了大半天,中午是他请的客一副有钱的主的样子。吃饭时,我问他,家里做房子剩余的木头有吗?我想打一个书柜。他说可以。不久正巧我们厂有车子往老家那边去,我和先生就跟了车过去,准备把木头带过来。谁知一根木头毛都没有拿到。过了几年就听说彭年叔死了,是得肺病死的。此后两家又中断了来往。
   我们这次去有将上一辈的血缘亲情续上的意思。彭年叔一生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我们跟大女儿没见过面,唯一能联系的只有小女儿娟。但娟还会在那里吗?万一远嫁了呢。娟有农村人那种特有的倔强和自尊。记得那次来南昌过年,带她去我叔叔家里玩。叔叔家的小孩多嘴杂,不知哪个说了她一句“乡巴佬”,她就发誓再也不到南昌来了。我有些心虚地想,即使找到了,她会把这帐算到我们头上对我们很冷淡吗?
   除了娟之外,记忆中还有一些儿时的伙伴。他们还在吗?生活得好吗?如果在,他们又能将我们记起吗?我们进村的那条小路变了吗?虽然拿木头来过一次,因彭年叔家就在村口,来去匆匆也就没有进村去看看。更主要的是那时考虑生计比较多,还没有怀旧的意识。
   凭着导航仪,我们的车子从南昌出发了。天气是异常地热,好在车里有空调。本来这是不急的事情,但因为弟弟说他的孙子被爸爸带到香港去玩了,他们只有这几天有空。为了不负弟弟夫妇的一番好意,我们也就答应了。车子在高速路上行驶,我的先生坐在副驾驶位置,他们男人聊着路程。我和一起坐在后面的弟媳妇聊起了家常。记忆中这是我们和弟弟单独在一起呆的时间最长的日子。我们姊妹俩从小关系不是很好,几乎是没什么话说。因为自私的母亲总是把我骂得狗血淋头,让我在弟弟面前丢尽了颜面,所以弟弟也就不把我这个姐姐放在眼里。文革"四个面向"我去了外地一呆就是几十年,虽然也会回来探亲但也找不到什么共同的话题可聊。弟弟夫妇又都是贪玩一族,打起麻将来昼夜酣战,有时打个照面就几乎看不到人影。因为当老师也喜欢孩子,所以我每次放寒暑假回到南昌便要带着三个孩子玩,我两个加上弟弟的一个共三个光光头。有一年回来过年,我带着他们几乎走遍了南昌市区各个烟花销售点,去选购他们喜欢的烟花品种。男孩子都喜欢军事,我有意识帮他们挑选有这方面题材的烟花,这下他们来了劲完全忘了一路走来的疲劳,挑选出了如:枪、大炮、坦克、装甲车之类的品种。然后一个个像战士那样凯旋而归。因为有共同的爱好,三个小家伙相处十分融洽。后来侄子长大上学了,一到了放暑假当天便要爷爷奶奶带他到景德镇我那里去,比起南昌狭窄的空间,我那里有可以奔跑的操场,有能去攀爬的高山和供人游泳消暑的河流,侄子玩得是乐不思蜀了。是啊,真希望下一代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再有隔阂。
   退休后我在南昌买了一套房子也就把家从外地搬了回来。随着双亲先后离世,弟弟也懂事了很多对我的态度有所改变,我们之间也就有了交往。所谓交往也就是逢年过节互请一下,平常也没有更多的走动。现在人和人的关系本来就很脆弱,于是就很小心地维护着。人有时就是这么奇怪,对于近在身边的亲情友情没想到去作更多的了解和珍惜,反而又会开着个车子大老远的去找那些许久不见的亲戚或朋友。就像有的人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甚了解,却又总喜欢追逐远方。现代人看起来很忙,马不停蹄,以到的地方多为炫耀。但如果心灵没有跟上脚步,即便见了全世界,也未必就能使内心壮阔起来。古人也喜欢出行,那是把它当作一种生活的体验,人生的修行,是去从大自然中得到一对生命的感悟。所以也就有了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不朽箴言,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绝妙佳句存世。
   车子过了乐平,就是景德镇,到景德镇时没进去而是擦它的外围而过。第一次接触景德镇是十岁那年,那是一个冬天,我们逃离乡下返回南昌城里,车子在景德镇抛了锚一时又修不好,全体旅客只有下车等候。由于天气太冷,有关部门还给我们安排了吃饭和睡觉的地方。记得吃饭和住宿都是在同一个房间里。开饭时,只见一大桶热气腾腾的饭放在房子中间,大家就拿碗抢着去盛,母亲带着我们两个孩子自然不能让我们饿着,给我和弟弟一人抢到了一碗,至于她自己吃没吃就不知道了。睡觉是通铺,也没脱衣服许是随时准备出发吧,大家就那样挤在一起也就不觉得冷。之所以说逃离乡下是因为人虽离开了乡村户口并没有跟随我们一起,而是在城市里当了半年多的“黑人”费了很大的劲才将户口迁上来。那时户口不能来并不是城市不接收而是乡下不放。其实我们家当时也是可以不下放的,因为两个孩子还那么小。是父亲为了求进步,要事事带头就给母亲报了名。许多下放的人都走了,人家组织上也并没给我们送喜报。但父亲又去有关部门催促,人家当然不会拒绝就批准了。本来父亲也没打算让我去的,他想把我送到奶妈家寄养。可我小小的年纪不知为什么那么多心事,说是要去看看那个没去过的地方是个怎样的样子。
   没有户口,我们四个人只能靠父亲一个人的定量维持生存,有些好心的亲戚也会接济我们一些粮票,我们自己再买点高价副食品作为补充。没有户口我也就不能上学,在家接些零活来干,做得最多的是糊火柴盒。粘火柴盒的浆糊是用配得来的米粉熬成的,我们省着用,把余下来的米粉做成米疙瘩充饥。真是机缘巧合,想不到十年后的1970年我20岁时,从农场上调分配工作去的地方又是景德镇。景德镇曾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也是我国唯一用皇帝年号命名的城市。它的窑火千年不熄,用烈焰与柔土结合烧制出享有“假玉器”之称的精美绝伦的瓷器,将美丽的梦想幻化成了最动人的诗篇,引起世界的轰动。因为景德镇的原名叫昌南,老外以能获得一件昌南的瓷器为荣,但他们不知道应该把这个东东叫做什么,就把它称为“昌南”。昌南的发音经过老外的口就变成了CHINA,久而久之,欧洲人又把瓷器和中国连在了一起,CHINA就成了对中国的称呼。我在这座神奇的城市一呆就是三十年,但我不是呆在瓷厂而是机械厂。景德镇可算得上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将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片土地,我的人生也因这片土地的洗礼变得多姿多彩。
   弟媳妇说,我们回来可以在乐平吃饭,说弟弟的朋友请客。弟弟是当医生的经常会有条件给别人提供便利,所以走到哪里吃请是不成问题的。我跟弟媳妇说,假如我去了景德镇肯定是我请客,因为很多我的同事由于房子拆迁,都成了房奴,我怎么好忍心再让他们破费呢。我也庆幸自己当时怎么那么有远见,在手上有了一点闲钱后断然在南昌拿下了一套房子,如今房价已是我当时投入的三倍。
   出了景德镇离老家就没有多少路了。先到了金字牌镇,从这里到双溪流村只有三公里,于是我们准备在这里用午餐。时间已经过了午饭的时间,我的肚子也在抗议了,要不是路上吃了几块饼干怕是路都走不动了。走过整个一条街发现只有一家饭店,菜场也是早早收了摊子。我们进去以后老板夫妻俩对我们很热情。老板娘问我们到这里来做什么,我们说来找一个亲戚。她问我们亲戚叫什么名字,她可以叫老公看看微信里有没有。这是没想到的,原来微信在农村里也这么普及。我们说叫许文娟。他们查了一下说,没找到。我说没关系,直接到村里去问好了。我们要了这里一个特色菜水笋烧肉,量很多。老板娘说,要是你们到了祁门价钱要比这里贵一倍。另外还要了一份素菜。饭很好吃,有股特有的清香。解决了肚子问题精神好了许多,走出店门太阳还是火辣辣的,车子里面也晒得滚烫,这里并不比城市更凉快。快靠近村子了,印象中我们村的路口是对着马路的,而娟的家就在离路口不远的地方。当车子前行的时候才发现路口很多,在哪个路口呢一时难以确定,于是停车问路。我摇下车窗玻璃,问一个骑着摩托正往这边来的人:“你好,请问双溪村在这里吗?”“我就是双溪的,你找谁?”我赶忙说:“你村子里的人都姓许对吧,我们找一个叫许文娟的。“知道,她在家呢。你们跟我走好了。”真是喜出望外。于是他摩托在前面带路,我们开车跟在后面。原来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靠我们一路找过去肯定又有一番折腾。走过几个路口以后,只听那个人说,到了。然后将摩托停在了路边上,人径直往里走,一会儿娟就跟着出来了。
   娟还是那股风风火火的样子,脸上的轮廓仔细看还有三十几年前的影子,只是人壮实了许多。这时弟弟准备摇上玻璃把车门锁上,但是后窗有一扇玻璃怎么也升不起来,估计由于天气太热橡皮发胀玻璃已被磁住。在作了一些努力不见效后只好去找修车店了。于是我跟先生就随娟先进去了。娟的房子已经鸟枪换大炮。她在原来祖屋的地基上盖了一幢三层楼的新洋房。她热情地把我们迎了进去。里面装修得很到位可以和我们城市里一般的家庭相媲美。我问,你父亲的房子都归了你呀。她点点头。她告诉我们:两个老人都已去世,姐姐嫁到县里去了,生了一个儿子一家子生活得很好,所以房子就归了她。一楼主要是厅堂、厨房和卫生间,在房子的外面还有一个放农具的杂物间和一个烧柴火灶的厨房。他们真正烧饭是在这里,里面的厨房并没有用。厅堂很大,由于没什么摆设,显得有点空荡。这时疲劳的我们多想找一个地方靠一靠呀,环视厅堂只有两把小小的可以靠背的椅子,外加两个小矮凳。于是就赶快在两张靠椅上坐下,娟拧开了一个落地风扇。这时弟弟夫妇进来了,问他们车子搞好了没有,回说搞好了。想到弟弟一路开车过来也是很疲惫的,我赶忙起来把靠椅让给了他,在旁边的矮凳上坐了下来。娟给我们倒来的开水只有放地下了。
   娟告诉我们,主要生活起居是在二楼,她只装修了一二层,三层没有动。要省点钱给女儿读书,女儿今年十五岁在读初中。接着她带我们去二楼参观,二楼有三个房间,有一个房间门是关着的,一间是他们主卧,还有一间空着。她指着那间关着门的房间对我们说女儿正在屋里睡觉,后来她也没让我们见她的女儿。问她的老公,她说就在附近帮人打工,还说要推迟下班。不知是故意回避我们还是实际如此,但她又叫我们晚上到她家里住,我想要住的话也只能住那个空着的房间,里面什么也没有,只有打地铺。我先生体态很胖当然是不行的。弟媳妇也轻声跟我说,我们还是去住旅馆,要吹一下空调,人都热死了。所以我们婉拒了娟的好意。不管长大了又当了母亲的娟是不是在记我们城里人的仇,但起码面上看起来还是一副快活通达的样子,也许这就叫成熟。

共 10407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文笔朴实自然,叙述一次回老家的经历,回忆了老家的许多往事,对比了老家的变化,赞美了那些在老家的乐于安守者。文中真实自然地叙述了在老家捡到的许多人物,有年少时的同学,还有沾亲带故的村民,有的亲密一些,有的生疏一些,反映了不同的人物性格。文章叙述详实,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210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18-02-07 21:09:00
  文笔朴实自然,叙述一次回老家的经历,回忆了老家的许多往事,对比了老家的变化,赞美了那些在老家的乐于安守者。文中真实自然地叙述了在老家见到的许多人物,有年少时的同学,还有沾亲带故的村民,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
秋觅
2 楼        文友:你猜        2018-02-07 21:23:19
  又见老师佳作,祝新春快乐。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3 楼        文友:疯妹        2018-02-07 22:01:57
  谢谢秋觅老师辛苦的编辑和精到的点评。遥握!
4 楼        文友:疯妹        2018-02-07 22:02:49
  谢谢你猜老师的到访,祝新年快乐!
5 楼        文友:何叶        2018-02-08 08:33:20
  欣赏佳作!感谢来稿。祝好!
何叶
6 楼        文友:何叶        2018-02-10 15:45:47
  恭喜老师精品第一精!期待老师更多佳作。
何叶
7 楼        文友:你猜        2018-02-10 17:08:42
  祝贺老师精品,祝新春快乐。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8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2-11 12:52:49
  温馨真情的文,文笔流畅朴实自然,充满亲切的乡土气息,让人感触。恭喜老师佳作获得精品,感谢投文支持社团,期待老师更多精彩!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9 楼        文友:疯妹        2018-02-17 19:11:52
  谢谢华君,你猜老师的鼓励。因在外地过年,迟复为歉。
10 楼        文友:疯妹        2018-02-19 10:44:02
  一中校友兰叶:这是珠珠的一篇新力作。
   文章记叙的是一次时隔半世纪的故土寻访,一股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儿时的记忆,人世间百态,真情实感,跃然纸上。语言朴实,文笔流畅,值得一读。
   上架,收藏。
共 18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