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军警】《大学》与教育之道(十五)

编辑推荐 【军警】《大学》与教育之道(十五) ——人生的智慧教育


作者:karen杨 秀才,175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176发表时间:2018-02-09 15:21:49
摘要: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本周末学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大学》与教育之道(十五)”,经文如是:《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一、经文大意
   《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耸立。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仰重着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推翻。《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请用殷朝作个借鉴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二、人生观的教育
   人生其实有三大问题,第一、我从哪里来。第二、我来做什么?第三、我到哪里去。这段经文也做出了解释。第一、我从哪里来。《孝经》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从父母那里来,我的父母又从哪里来呢?从她的父母。一直往上追,追到到天地自然。 我们共有的父母是天地,天是我们的父亲,大地是我们的母亲。第二、来做什么呢?经文里讲到,“克配上帝,峻命不易。”克配上帝“就是践行上帝赋予我们的使命。”峻命不易“,要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天命到底是什么呢?天地最大的德行就是厚德载物,就是长养万物,就是济世助人,帮助万物,其实就是为民。《大学》里讲“明明德”,明德干嘛呢?亲民。所以上天给我们的使命是什么呢?就是亲民,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到哪里去?到哪里去呢?人是追求幸福的。怎么才能幸福快乐呢?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助人是真正的快乐,为民是真正的快乐。平易近人,关心民众是最大的快乐,所以“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如果你坚守了济世助人,帮助万物的使命,你就有了民心,你就得到了民众的拥护。这段经文不一定是要我们都去当帝王,而是适应于对每一个人的教育。我们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都是这样,你将来无论做什么事,都是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你这样做了,你就能得到大众的支持,这叫“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不这样做呢?“辟,则为天下僇矣”。那就“失众则失国”。所以我们教孩子,职业只是个工具,它并没有那么重要,他拿这个工具干嘛呢?“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这是一个人生的大的观念。比如你是一个人民解放军,你的使命就是消除战争,保卫和平,“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老百姓都爱和平,不爱打仗啊。比如你将来是一名律师,是做什么呢?维护正义,“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社会需要公正法治。你维护社会的公正法制,你就得到民众的拥护。所以我们对孩子进行人生规划的教育,创业的教育,就业的教育都是这个道理。
   再看看教师的教育观。这段话一引深,也是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当老师的,师生关系怎么处?老师和学生什么关系?《诗经》里面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正面的,一个是反面的。正面的是什么?民之父母。老师呢?你要做一个学生的父母,也是乐只君子。平易近人,关心同学。像父母关心孩子一样,关心每一个学生。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同学们所遇到的困难正你要做的事。孩子们所害怕的,所讨厌的,正是你要去解决的东西。那反面的呢?赫赫师尹,民俱尔瞻。因为你高高在上,孩子们都怕你,在你面前两面三刀,当着你的面恭维你,背地里又一套。第二个,教师的使命是什么?也是克配上帝,峻命不易。上天给一个老师的使命是什么?传道、授业、解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个当老师的伟大使命。一个好老师,你得众就得国,你失众就失国。你跟孩子们心连心,你就是孩子们崇拜的榜样。你高高在上,孩子们都害怕你,甚至都讨厌你,那么你就是孤家寡人了。所以这是讲的人生观的教育,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坚守这样一个“峻命不易”,都要“克配上帝”。无论是做教师、做医生、做金融,都是一样的。
  
   三、价值观的教育
   第一、财与德的关系。“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但是我们现在都怎么教呢?都是重财,都是财者,本也;德者,末也。我们教孩子好好学习,为什么?为了考个好大学。考个好大学为什么呢?为了找分好工作。找个好工作又为什么呢?为了争大钱。你看,出发点是为了钱。而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立德树人。这段经文把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讲透了。为什么我们要立德树人呢?立德树人怎么争钱呢?不要担心嘛,“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有了德,自然财就会有。这里讲了一个人生的法则,“外本内末,争民施夺。”,如果以财为本,以德为末,那一个人就会争名夺利。一个争名夺利的人,在社会上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你做什么事业,最后都要有民心,有了民心的支撑你才能做下去啊。你做个企业得有客户吧?如果你把财年得很重,不注意德,结果就丧失了民心,丧失了民心,客户就没有了。定单做不下去了,靠谁来支撑呢?所以中国讲,舍得舍得,就是这个道理。范蠡三散其财,就是很著名的典例。因为有了民心,就是有了人了,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你有了客户的支撑,你什么买卖不好做?
   下面又讲到一句名言,“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人生的价值观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教孩子往往都教错了,我们教孩子们什么?鼓励他们争名夺利,鼓励竞争,从小鼓励他们争分数、分名誉,什么都争,就是不争德。所以这样教下去,人生不会有好果子吃。因为“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也是《易经》里所讲的阴阳之道的道理。《易经》里讲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经》里讲厚德载物。物就是财,就是货,是物质环境。它与内在道德修养是相等的。厚德就厚物,薄德就薄物,你缺德就缺物,你没德就没物了。而且“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这是讲立德,言语很重要。一个人内在思维,外在的行为都可以体现在言语当中。所以一个人的言就代表一个人的德性。一个人的言如果违背了情理道德,那你肯定会遭到别人用违背情理的方式来对待你,来惩罚你,来污辱你。其实这是我们民间讲的,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句话从正面来讲,就是“言顺而出者,亦顺而入。”如果你的言语是顺应道德规律,是善的,这样的思想,言语,行为出去,你得到的是周围好的思想、好的言语、好的行为来对待你。这就说明了立德树人的重要。你立了德,周围都是有德行的人对待你,都对你好。你缺了德,周围来的都是缺德的人。那么第二句话,“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它也可以发挥一下,换一种说法:“货顺而出者,亦顺而入。”就是说你的财物顺着出去,怎么叫顺着出去呢?比如做好事啊,为他人着想啊,这样的财出去以后,它还能回来。回来的时候都是为你着想而回来的。这是人生的大的法则,如果一个孩子明了这个道理,那是大智慧啊。他不敢做坏事,他不敢说坏话,他不敢存坏心,所以孩子真明白以后,敬畏心起来了,他就会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因为说了好话,得到大家的点赞,你做了好事,大家都替你做,都有好的回报,这很重要。
   做为一名教师,我们也要反思师德问题。教师以师德为本。一个是言,言教什么?教师言传身教。如果你教孩子们善的东西,孩子们就以善的这种行为方式来对你。如果你教了孩子们恶的东西,孩子们也可能以恶的方式来回报你。其实社会上为你服务的大部分都不是尖子生,所以做教育,就是把班上后面的一大部分孩子教好了,你才能享受好的服务。这不是一出一入吗?分数与德哪个重要啊,也是德者本也,分数末也。这是人生的大智慧啊。
  
   四、心得体会
   王老师讲解的这一课,简明了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两大问题。
   先说人生观。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是做什么来了?无数的人如果不接受圣贤的教育,都会认为我是为了享乐来的,是为了过好日子来的,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来。有谁会想到我是为了“克配上帝”,“峻命不易”来的呢?可是,我们确确实实是应该为完成上天的使命而来到这个世界的,因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是这样的,连阳光空气,一草一木都是如此,它们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存在于这个世间,而是为“参赞天地之发育”,我们人也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我们是“天、地、人”三才之一,更应该吸取天地之精华,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依道而行。也就是为了济世助人,为了整个人类乃至整个自然界的生存与发展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果我们生来就是为了搞自私自利,不管他人死活,这就是违背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所谓“逆道者亡”,老天自然而然地而让这样的人受到惩罚。可是一般人不明白这样的道理,他们认为为人民服务的都是傻子,自己的事都忙不过来,还为人民服务,不是吃饱了撑的?或者认为那些口口声声为人民服务的人都是些伪君子,都是为了自己的名利而说的一些违心的话。这样的声音,真是无处不在。可是其实他们若是真正看明白了,了解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他自私自利,他也不会了。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人不但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而且还要受到老天的惩罚,老天爷不是短他的命,就是折他的福,他知道了,还会那么干吗?还会去损人利己,甚至去干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吗?这样的例子又不是看不到,那么多贪官落马,不就是因为“自作孽,不可活”吗?那么多的企业家却英年早逝,不就是因为赚了太多的黑心钱,干了太多的亏心事吗?
   而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让学生在学习阶段明白这样的道理,仍然和很多家长们一样教育孩子,你们要好好学习,好好学习将来可以考个好大学,考个好大学,将来可以找个好工作,找个好工作将来可以赚很多钱,有了钱,就可以买车、买房、找个好配偶,将来可以过好日子。如果我们都这样去引导孩子们去学习,他也许会努力学习,可是他们将来即便能有所成就,也是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将来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干出比常人更伤天害理的事情来。这样的教育不是可怕吗?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杀老师,害父母,不就没什么奇怪的了吗?所以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社会上这么多的乱相,归根到底,就是教育出了问题,人们的人生观出了问题,这一点教育部门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各个学校只为了分数拼个你死我活,那么我们国家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不只是没有希望,而是会让我们一起走向灭亡。
   再说价值观。所谓“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这都是告诉我们“厚德载物”的道理。当一个人德不配位,即便他取得再多的财物,他也守不住,不光是守不住,还会给自己及子孙带来灾祸。历史上的巨贪和申,纵有万贯家财,子孙却不兴旺,还留得一世骂名。而孔老夫子一生清贫,却德感天下,几千年来,子孙后代都还在他的护荫下,家庭兴旺,绵延不绝。我们即便比不了如此大德,也认为自己不会造下什么大恶,可是小善小恶有小报,大善大恶有大报,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真正想明白了,那就是“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有些人一生忙忙碌碌,却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忙来忙去是为什么。你说为了吃吗?我们早就吃得什么都吃厌了,大鱼大肉地都吃出毛病了,只想吃点清淡的小菜。你说住呢?我们的房子换来换去,人都磨掉了几层皮,还不是只睡得了一张床。我们的存款如果不能拿出来好好利用,用以流通作善,它就躺在银行里,只是一个数字符号而己。最后,自己的身体垮掉了,子孙后代不孝了,家庭也分崩瓦解了,才开始醒悟过来,自己的一生都白忙活了。所以,我们无论是自己,还是对孩子,都要以“以修身为本“,一定要明白,只有厚德才能载物,否则忙来忙去都是白忙活。
   所以回到我们的教育上来,考高分、上好大学、找好工作、赚大钱,真的就是可以给我们带来人生幸福的终极目标吗?其实不是,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这是源于老祖宗的教诲,也是顺应天地自然发展的规律。唯有吸取天地之德,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们才能不是只停留在生存、或者是生活的层面,才能活出生命的高度来。
  

共 526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当每个人步入社会的同时,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等便逐渐形成。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观,直接影响到你生存的质量和品位。杨老师的文字结合经文大意来进一步阐述价值观的教育。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循序渐进,举一反三深化其哲理的意义。特别是对青少年具备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他(她)们一生的影响非常重要,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好文共赏!感谢赐稿!辛苦了!【编辑:林雨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林雨荷        2018-02-09 15:40:20
  好文共赏!感谢赐稿!辛苦了!
林雨荷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