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善之本(随笔·家园)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心底一定是善良的,仁爱的!艺术是传承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艺术又是一个艺术家心灵的具体表达。舞台艺术的表达与影响尤为广泛而有效,所以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时刻都在热爱艺术,维护艺术,只有这样,才会走向求真塑美抵达善之目的。这是一个艺术家或艺术团体的能够取得成功最根本的保证。仁爱与善良是人类共通的生存氛围,也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它需要我们的民族代代传承,不停地努力,民族才能抵达和谐的境地。
寿阳人杰地灵,这里是集儒、道、佛三大教圣地:佛教代表有唐代李通玄,道家代表有傅山,儒家代表有清朝三代帝师祁隽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寿阳的民风淳厚善良,仁爱友好,在民间发现有大量的人对传统文化锲而不舍地追求并坚守着。在功利第一的现代竞争中,他们仍然坚守传统美德。寿阳县民办的“荣昌晋剧团”团长张昌根,就是这么一个人。
昌根在寿阳很有名,在山西民间也是首屈一指的艺术家。他是《走进大戏台》的十七期擂主。也许在“明星”成堆,“大家”辈出的今天,昌根算不上“国色天香”但他具备一个艺术家独特的品质----仁爱与善良。我要探讨的不是昌根的艺,最主要的是他的德。在道德底线,心灵秩序遭到折损,人的精神状态如同荒芜沙漠的今天,需要人们觉醒,需要建设。我以为昌根就是一个自觉的建设者。
据昌根介绍,荣昌剧团能养住团,但发不了大财。在现代舞,通俗歌的冲击下,戏剧团体普遍不景气,十个剧团九个赔,甚至塌台散伙居多。而张昌根经营的剧团在晋中,太原,忻州地区一带非常活跃,集聚若干晋剧名人,歌舞骨干,大展才艺,一年出台60多场。剧团虽不发富到流油,却也搞得红红火火。演员们的精神面貌十分饱满。他说干任何一个行当都比这赚钱,可他又说赚多少钱都不能像这一行更能体现他的生命价值,因为能广泛传播仁爱与善心。他说他两岁半没了娘,娘的尸体躺在门板上了,他还爬过去吃奶,村人看到都掉泪。可没娘的孩子缺少爱,爱成了他毕生的向往。他从小爱乐器,爱戏剧,八岁就学会了吹笛,拉二胡。由于没娘,就象没有家的感觉,内心是孤独的。当他吹起笛子,就会有很多人倾听,招来很多人看,连鸡鸭猫狗都会停下来注视他,甚至小鸟也跳在树枝上不飞了。他的乐声调动了万物的情绪,他觉得自己成了一时间的中心,所带来的愉悦难以言说。他60年代出生,没有电视,广播电台的戏剧节目成了他唯一的娱乐项目,晚上听着《红灯记》,李铁梅的爹爹与奶奶被捕,铁梅的孤单就渗透了自己的心灵,常常含着眼泪入睡。长大后,当他看到有爹有娘的人,对父母不孝顺他很难过,看到世人失去真诚与善良他也难过。对艺术的酷爱是其一,但他更想通过艺术改善人的心性,使社会成为充满仁爱与善良的家园,这便成了他办剧团的最大动力。他排演的剧目多是弘扬尊老爱幼,真诚善良,批判忘恩负义,不忠不孝的。《清风亭》是荣昌剧团的保留剧目,剧中讲述了一对老夫妻捡到一个弃婴,悉心养育成人,考上壮元后他却嫌弃养父母,遭到了全社会谴责的故事。老百姓看一场哭一场,效果十分好。昌根说,当你表现的艺术进入了大众的精神世界,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比一场戏受益100万块钱都让人兴奋。一些老太太看了昌根的戏,台下再见昌根时,就像见了一个大孝子一样,喜爱的不得了。在艺术的熏陶下,昌根在现实生活中也成了乐施好善的人。
他的剧团就像一个和谐的家庭,统一服装,军事化管理,职员待人接物都彬彬有礼,彼此和睦相处。剧团固定职工57人,其大门永远敞开,谁想来,昌根就为他接风洗尘,谁想走设宴欢送。很多出去的人又都返回来。说很多老板都是骗人,拿演员当猴耍,图财不义,而昌根待人有情有义,所以能养住人。有人想学戏,昌根不要培训费,说是收伙食费,最终也不要。因为前来学戏的孩子多数家境困难。这种情况昌根不但不要任何费用,一个月还要发给些零花钱。孩子们就把剧团当成自己的家。团里有三种记薪方式,即年薪,月薪,日薪。日工资的记薪方式,按出台的场次分配,有时一个月下来没有出台,一分钱挣不上的,昌根也会给红包。这样,除去养住剧团,培训演员,剩余价值并不怎么可观。
我说为什么你总是“违犯”自定的规则?他说为了养团,为了培养晋剧人才。一个剧团待住人才是成功。做好人才能唱好戏。过去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他说他偏不信这个邪,他要让从他手下出来的演员个个有情有义。他说别的剧团打架成性,他的剧团吵一次嘴罚款一百,打一场架罚款一千元。这是丝毫不手软的。没有方圆,不成规矩。一个演员没有良好的艺德和人品就演不出真感情。昌根说他们的剧团核心品质是尊师爱徒,以善为本,仁爱待人。他对待老艺人就象对待一个长者,关心他们的生活困难,心理不适,征求他们的意见,对剧团的发展,同舟共济。对同龄人以朋友相待,平等共处。对待学戏的小孩,以弟妹相待,甚至如父亲一般亲和,经常买一些小食品奖励他们。一个孤儿没人管,昌根收他学戏。管吃管用。当地人都说昌根的戏唱出了情义,最主要是做人有情有义。荣昌剧团定居在五峰山脚下,五峰山是“谷雨师”傅山之庙,为纪念这位忧国忧民的道师,他每年义演两台戏,成了当地老百姓格外向往的日子。
听了昌根的故事,我非常感动。“娼妓无情,戏子无义”,这是一句流传很广的俗语,但我以为这是文化糟粕,是对人的等级歧视。当以批判。古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不是杜十娘无情,而是满腹经纶的才子无情;今有常香玉为抗美援朝义捐一架飞机,为保家卫国出力,怎能说戏子无义呢?当然,作为新中国著名的戏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与古代的戏子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道貌岸然者,为一己私利出卖灵魂,出卖身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不惜瓦解道德底线,搅乱社会秩序,与情与义又有多少关系呢?而荣昌剧团的稳定生存与和谐发展,本身渗透了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并且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影响社会即是一种贡献。作为一个人,拥有独立的人生态度是重要的,作为一个行业有独立的意识更重要,尤其是偏重精神活动的艺术行业,没有良好的艺德风尚,没有发自内心的仁爱,即不会有好的创作,更不会有生命的大激动。因此,笔者以为昌根是一个真正扎根于深厚仁善泥土之中的艺术家。“荣昌”是真正具有艺术精神的团体,笔者欣然写下此文,当以弘扬并引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