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有奖金”征文】白鹿原蒸年馍记忆(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有奖金”征文】白鹿原蒸年馍记忆(散文)


作者:白鹿放歌 布衣,326.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07发表时间:2018-02-13 09:59:50
摘要:过年的看点是要看过程的,城里的热闹,在我看来都是表面的。农村人年前蒸年馍的过程,那才是过年最值得说的。

【荷塘“有奖金”征文】白鹿原蒸年馍记忆(散文) 今天已是腊月二十八了,我还在都市里忙碌着。街上随处可见的大红灯笼、红红丝袜十字结,还有那各种各样彩灯,连街边树都被装饰了一番,一派迎新年的景象。所有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没有太多触动,在我看来,过年的看点是要看过程的,故乡白鹿原人年前蒸年馍的情景,才是我最值得忆起和回味的。
   现在城市人过年能在家里蒸几锅包子算很不错的,城里许许多多家庭在馍店买来馒头、包子以备过年享用。不过,农村人依然还是自家蒸年馍。
   在我幼小的记忆里,故乡人过年蒸年馍氛围是特别浓的。从腊月腊月二十六开始,可以说家家就开始准备了。一般人家的房檐下都会堆积着高高的硬柴垛,这是为过年早早就准备好了的,过年蒸年馍用硬柴烧火,火硬,自然比麦草快许多。腊月二十六,可以说家家就起面了,到了腊月二十七,面也就发好了,二十七开始蒸年馍,一直会持续到腊月二十九。各家情况不同,蒸年馍的多少也会有所不同。虽然有差别,不过各家蒸的年馍种类大致都是相同的。二十七八蒸过年期间自家吃的包子,二十九这天就是蒸过年去娘家的礼馍了,是特别讲究的,二十个礼馍,十个肉包子、十个枣包子,一个都不能少。
   我家虽在长安,可是却和蓝田交界,吃个饭都能把饭碗端到蓝田去,自然好多风俗习惯就跟蓝田那边一样了。在家乡人那里,过年是不吃实心馍的,年前蒸的包子是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的。说起了包子,要比现在馍店里卖的包子大多了,一个能顶二三个都不成问题。那年月,白鹿原人真的很穷,吃救济粮的日子都有的是,虽然穷,可在过年这事上可就不一样了,该撑的还得撑。在我的记忆里,家乡人蒸的主要是菜包子,萝卜、豆腐、地软、粉条等组合的菜包子最多,因为家乡人最不缺的就是萝卜,就连过年吃的饺子也以萝卜肉馅的最多。说起地软,家乡的沟里最不缺这了,只要人勤快,雨后到沟里就能拾来。一年间,能吃上这过年才蒸的包子的时候是很少的。可以说,如今再好的包子都吃不出那年月的味道来了。
   蒸年馍的日子,对父母来说虽然辛苦,可对我们孩子来说,确实最幸福和难忘的。那时候,家家有火炕,而且是和锅头连着的,接连不断的烧锅,火炕把人热得都受不了。实在太烧了,母亲就会用木棍把炕席撑起来。说起蒸年馍,最辛苦的莫过于母亲了,起面、揉面、准备馅子、擀包子皮,基本都是母亲一人来完成。就我家来说,一天要蒸三四锅,白天蒸,晚上也会蒸,那劳动强度就可想而知。母亲的辛苦,作为孩子的我肯定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
   蒸年馍,蒸礼馍和枣花是要特别说的。正月初三是去舅家的日子,二十个礼馍是必须要行的。这二十个礼馍代表着母亲的一片心,十个枣包子,个个都是圆的,形状就像围棋子,当然要大出二三十倍了,直径足有近二十公分的样子,高低就不用说了,里面包的全是大红枣。那时候,这大红枣也是比较紧缺的货,鲜有机会吃得到的;形状就像马骑金的一部分,椭圆的外形,中间又向内凹着,有个小圆圈。那做起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那时候,常常会多出二三个,以防有蒸得不好看的,未被选上的自然是我们孩子口中的美味了,能吃得上的自然是很幸运的事了。再说那过年必蒸的枣花,有三转子、四转子,还有六转子等,转子越多,形状越复杂,枣自然也放得越多。儿时年年去舅家、舅爷家拜年,回的那枣花馍,那做工真是绝了,馍上的花纹就像真的一样。转子越多的枣花馍,常常献三代祖宗的。所蒸枣花也是有多少的,一般都是根据过年前来拜年的亲戚的多少来定,每家亲戚回一个枣花,一般三转子枣花居多。亲戚其实也有远近呢,近的自然要四转子、六转子枣花了。
   社会在快速发展着,好多年俗也在变化着,我的家乡自然也处在变化中。如今,虽然还蒸年馍,可一般人家都不蒸礼馍了,代替的自然是时尚的礼品了,至于枣花馍嘛,蒸的人家也不是那么普遍了,因为在村里的馍店就能买到,只是那枣花馍太简单,也不好看,跟以前的枣花馍差远了。怀念过去家乡人蒸年馍的那情那景,回味过去的美好,让人心里的确有些无奈,失去的越来越多,写下此文,我的心也宽慰了许多。

共 16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第一次知道“白鹿原”是从作家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开始的,不过作者白鹿放歌老师的散文:《白鹿原蒸年馍记忆》给读者讲述了另一个“白鹿原”。文章从过年蒸馍开始,回忆了儿时的记忆,讲述了过去的故事。故事里通过蒸馍这一白鹿原过年特有的风俗习惯,讲述了在习俗背后的对生活的希望,对亲情的怀念。文章风格朴实自然,情感自然流露,抒发了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下,逝去的快乐。表现了一种对我们农耕文化习俗消失的一种担忧。文章结尾的处理,展现了作者对乡村文化逐渐远去,乡愁无处寄托的一种忧思。【编辑:上大人孔乙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18-02-13 10:00:47
  文章风格上近似于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在叙事描写后,文章深层次的是反映了作者对我们传统文化渐渐远去的一种忧虑。所谓乡愁,它最好的载体就是我们曾经农耕文化的习俗,没有习俗,所有的乡愁也没有了载体。感谢投稿荷塘,荷塘因你更精彩。
回复1 楼        文友:白鹿放歌        2018-02-13 22:40:36
  谢谢老师点评,谢谢老师支持,问好了!
2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18-02-13 10:01:47
  备注:地软,别名地木耳、地皮菜、地踏菜等。是一种固氮蓝藻,平时所见的是其原植体,它外由胶被包裹,内由藻丝弯曲、相互缠绕而成。研究表明,普通念珠藻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其蛋白质含量高于鸡蛋、木耳、银耳等;总氨基酸含量与发菜、香菇相近,因此,地软是人体蛋白质的很好来源。
3 楼        文友:言农        2018-02-13 11:25:33
  当人们正在赶趟儿准备过年的时候,白鹿放歌这篇散文值得品读,每一个地方都有过年的习俗,在农村犹甚。如蒸年馍是白鹿原一带的年俗。作者回忆儿时在家乡蒸年馍的情形,怀念当初那个年味。怀念当初农村过年时寄予的希望。作者文笔流畅,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主线明朗。而这样的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很多人已经离乡背井,开始淡化,淡化得淡出人们的视线,让在那个年代在农村长大的人心里更多愁丝和回味。
4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8-02-14 13:14:48
  蒸年馍不只是白鹿原的习俗,是整个关中地区的习俗。腊月最后几天,农家人家家户户都要用一天时间蒸年馍,城镇人都要提前定年馍,这与关中过年代客的习俗有关。文章充满地域特色,描写细腻,夹叙夹议,文末深化了主题,抒发了作者对过去岁月的眷恋!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