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有奖金”征文】菏泽成武春正月习俗(散文)
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阴历年,成武人称“过年”。人们除夕五更起床,穿戴一新,室内点燃蜡烛,院中挂灯笼,点放爆竹开大门,谓之“接灶”,并表示新年的到来。盥洗一毕,便是摆供、上香、烧纸、祭拜天地神灵和祖先。旧时,富裕人家都有一套木制的神主楼,盛放祖先牌位;穷困人家,多用黄表纸叠成上尖下方的牌位,写上先人的名号。供品主要是鱼、肉和油炸食品,以五碗为一桌,香以三根为一炉。祭神之后,便是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向晚辈散发“压岁钱”。
五更的年饭一定要吃饺子,下锅时要鸣放鞭炮。年饭饺子一般为素馅,不能全部下完。除留下一部分生的外,熟饺子吃后也须有余剩。饭后锅里放上馒头,表示年年有余。
天亮后便出去拜年,先拜本族,后拜外姓。人们见面互相祝贺新年早、新年好。拜年只限上午。从初二至十五,是到亲戚朋友家拜年的时间。其中最重要的是,婚后第一次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礼物要从丰,招待要隆重,礼节也较繁琐。串亲友拜年,一般要当天返回,表示一年做事都利利索索。过去拜年行磕头礼,新中国建立后,逐步改为问好。机关团体和有的村庄,还兴起了团拜。
正月初五送瘟神。人们早晨起床后,一定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到村外的十字路口烧纸香、放爆竹,并进行祝祷,愿瘟神远走高飞,家人安乐康泰。这天也要吃水饺,还要现包,谓之“捏琐碎”,祈望杜绝不吉利的事情发生。
正月初七送火神。过去比较隆重。这天一大早,主持人便组织一帮人在广场搭棚,置一张长桌,安放用黄表纸写的“南方火德真君之神位”的牌位,摆上供菜,点上香火。然后各家来棚前上香跪拜,祈求平安。到了晚上,举行送火神仪式。男女老少聚集广场,主持人烧纸跪拜祷告,然后撒供拆棚,抬起桌子送火神上路,谓之“起码子”。这时鞭炮齐鸣,礼花四溅,人们开始欢呼雀跃,像潮水一样拥着“火神”向南方涌去。到了终点,主持人从桌子上拿下火神牌位焚化,众人向西南方向叩头祝送,仪式结束。随着时代的进步,送火神的迷信色彩减退,人们的主要兴趣是看烟火,凑热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基本没有了“送火神”的迷信色彩,完全成了燃放烟花爆竹的一个喜庆节日。
正月初七也要吃饺子。还要现包现吃,叫做“捏老鼠嘴”,这是希望不要让老鼠咬坏了器物。晚上不点灯,说是让老鼠安安稳稳娶媳妇,不然就会闹得你一年不得安生。这种迷信是以让步求平安,毫无科学道理,反而是“养鼠贻患”了。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有的称“上元节”。这是成武人春节拜年的最后一天。旧时,姑娘们折枣枝粘以纸花、纸叶,名曰“花树”,再用五色纸、秫秸绑扎一持篮花姑娘,挂于花树上,于是日晨植于粪堆上,以求棉花丰收。
十五元宵节这一天,早晨饭要吃水饺,上午饭要吃“枣花”,即用大红枣做的花糕。晚上,人们喜欢张灯和观灯。灯以竹木条做成,一般为红纱灯,还有能转动的走马灯、放入空中的云灯、置于水中的荷花灯等。形状、色彩各异。甚为美观。有的又在灯上写着谜语,叫做“灯谜”,更是惹人喜爱。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元宵节过得更热闹了,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组织燃放烟花爆竹活动,为了安全,并指定燃放烟花爆竹的场地。
春节期间,各行各业均停业休息,休息天数不等;恢复营业时要放鞭炮,谓之“开门”。
春节期间各村镇常组织文娱活动,如玩杂耍、说古书、唱大戏等。
总之,春正月习俗,无不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无不和经济发展程度相关联。只有经济发展了,正月时俗才会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