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多娇】贴春联 (散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转眼又是除夕,到了该贴春联的时候了,春联又名对联,家乡叫“对子”。中国人贴春联的习俗由来已久,传说上古时期,有个怪兽,专门在冬春交替的季节里祸害人间,百姓叫苦不迭,而无降魔之法。后来,有一位神仙用桃枝镇住了此妖魔,为防怪兽再来为害,百姓们就用刻有神仙名字的桃枝挂在门前,妖魔鬼怪再也不敢前来。这桃枝被称为“桃符”,渐渐流行下来。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喜爱风雅的后蜀皇帝孟昶,命人在桃符刻上对仗工整的诗句,这一新颖的文学形式迅速在上流社会流传开来,并逐渐扩展到普通百姓。再后来,民间又兴起了贴“门神”之风,承接了桃符驱灾避祸的功能,人们干脆把桃符换成了红纸,书写方便、成本低不说,且色彩艳红、文化气息浓郁,增添了节日欢乐气氛,流传千年至今仍经久不衰。
在老家农村,文化人虽然不多,但过年贴春联的传统却传承的非常好,不但大门要贴、窗户要贴,室内的房门要贴,甚至于猪圈牛栏、狗窝、鸡窝,但凡开有门的地方,都要贴。春联内容涵盖方方面面,有表达美好祝愿的,有赞美幸福生活的,有歌颂新社会新气象的,有劝学励志的,也有告诫人们热爱劳动、团结互助的。
农村人实诚,写对联没有那么多文绉绉的套路,说的都是大白话,我到农村亲戚家拜年,就常常在别人家门口逗留,欣赏对联,虽然对仗不一定那么工整,但说出了农民的心里话,生活气息特别浓郁。如:“上联:红薯饭南瓜汤老婆一个孩子一帮,下联:红米饭王八汤孩子一个老婆一帮;横批:与时俱进;”这是鞭挞社会丑恶现象的,语言风趣、意涵深厚,话糙理不糙。 “上联:爱妻爱子爱家庭不爱身体等于零;下联:有钱有权有成功没有健康一场空;横批:健康无价。”这话说到人们的心坎里,没有健康,一切美好愿望都免谈!
农村人贴春联,讲求实用性,也寄托着一种朴素的理想,企望来年有好运、有福报;如:“槽边不乏千里马,仓内常存万石粮”;“林木成荫无山不绿,沟渠结网有水皆清”;“宅边屋角瓜黄菜绿,池边河畔鸭大鹅肥”。这些对联看似平淡无奇,但每一幅对联对于农民都有着独特的意义,非旁人所能理解的。记得小时候,经常看到好多人家猪圈、粮仓上帖着“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堂屋内墙会写上“百无禁忌”、“童言无忌”,大门上会贴上“开门大发”、“出方大利”;这些小红纸条,虽不能算是正式的春联,但也是过年必须贴的,除了能够烘托年节气氛,每一个短语,或寄托美好愿望、或规范行为,都有它的实用价值。
记得那时村里人文化都不高,会写毛笔字的人很少,能够自己写作对联的更是凤毛麟角,在我们农村人眼里,能写对联的人简直就是“大文豪”,那是很受人尊敬的。每到临近除夕,爸爸拎着草纸红糖礼包、拿着两大张红纸,央求村里的“秀才”帮忙写对子,又是递烟、又是说好话的,特别的殷勤。“秀才”抬眼瞅瞅,接过红纸丢在一边排队,一幅大公无私的模样。有时候人多,一天要写很多家,一家至少10多副,爸爸从上午排队,到天黑才回来。好几次回来都说:“没读书的人造孽啊!”
后来,我们渐渐长大,背着书包进了学堂,在爸爸眼里,我们也是文化人了,也该自己写对联了。可惜的是,哥哥姐姐们读书的年代是文革时期,教学秩序不正常、半工半读,教学水平差,哪里学过毛笔字?爸爸摇头说:“你们这多人读书,竟没一个人能写对子!”失望的心情溢于言表。到了我上初中的时候,学校开了书法课,我练了几天,知道一点皮毛,就拿着毛笔,学着古代文人墨客的样子,四处“题字”,显摆“书法”,把好生生的白墙壁,涂画得乌七八糟,哥哥姐姐说我是乱写乱画的“王二小”,妈妈追着打我,骂我“败家子”,唯有父亲乐了:“我家乐乐终于会写毛笔字了!”这年春节被爸爸赶鸭子上架,四处献“墨宝”的我,终究上不了正席,连写了几幅,不是有错别字瞎涂改,就是滴墨脏污纸面,只好撕了重来,再写还是不行。
哥哥说:“你的字翘脚架手、毛毛糙糙,像茅草棍划出来的!”
姐姐说:“你的烂字,狗子看了流眼泪!”
爸爸听了评论,不声不响,拿着礼品和红纸,又出去求人了,临走摇摇头,看了我一眼,那幽怨的眼神,让我至今难忘。
直到我当兵退伍那年,我才第一次写了自家春联,那是因为我在部队练了一段时间书法,字总算是有点模样,在高手面前不敢显摆,但在没几个人会写毛笔字的乡下,贴出来还是可以自我安慰的。这可乐坏了我爸,逢人就说:“我家乐乐会写对子了!”遇到还没写对联的人家,他会主动揽下来,让我帮忙写,乐颠颠的帮我裁纸、研墨,写好的拿到一边晾干,他干这些事的时候特别开心,笑容来自于心底。
可惜的是,我也只连续写了两年春联,爸爸就于九二年去世,儿子写的春联他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了。按照家乡习俗,亲人去世后的三年守孝期内,过年时家里是不能贴对联的。到了九五年以后,我又写了三年对联,对联内容是在书上抄来的,毛笔字也写的一般,不敢称作书法。后来,又因为我在外地结婚生子,很少提前几日回乡,因此再也没有机会在老家写春联了。
虽然多年没写,但我对春联的情结始终没变,参加工作后,时不时会拿起毛笔写写书法自我欣赏,也会帮同事写一幅两幅对联。随着阅历的增多,为人处世的老练和沉稳,也逐渐展现在笔端上,工作上没什么建树的我,在写作上找到了一点自信,近几年春节临近时,单位大门的春联,基本都是由我创作完成的,结合了单位工作实际、浸润了干部职工奋斗的汗水泪水,写出来的对联颇有感染力,贴到大门两旁,引来不少同事们赞许、认可的目光,心里那份惬意和舒服的感觉是难以名状的。
今年,我照例又写了一副,“上联:立标准提质量愿献一腔赤诚,下联:除隐患保安全甘洒千滴汗水,横批:勠力同心”。贴到门框上,虽有忐忑,但更多的是期待和祝福。
春联是中华民族一块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它以语言简练、对仗工整、意涵深厚为特征,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广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它寄托了劳动人民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抒发了人们对美好新生活的期待和喜悦的心情。在新世纪新时代,我们迈向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春联以其独特的魅力,必将发挥更好的文化纽带、凝聚民族情感、激发前进动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