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四季的故事】话说精神孝(随笔)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春节前后老人谈论最多的话题。孝顺在《现代汉语字典》中的释义是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也就是说对父母的孝,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是独立存在于人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特指金钱、生活资料等,精神则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常言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这里说的一口气,就是人的精神,人只要精神不倒,就会活得很好,如果精神垮了,就像树没有了皮,就会活不成了。作为老人能否健康的活着,物质满足固然重要,但精神上的关爱、呵护却远远超於这一切,父母至老年时,物资需求已反为次要,精神需求已上升到主要,心灵上需要子女的慰问关心。因此对父母的孝必须把精神孝放在首位。
如今的老人,由于国家富强,物质丰富,不愁吃、不愁穿,衣食住行无忧,大多数对子女的孝不再是金钱、物质方面的需求,最最需要的就是精神方面的孝。一些老人在闲谈中说的不再是子女给自己买了些什么。往往夸的是“儿女回来看我了!”“儿女儿给我打电话了!”“儿女子陪我去北、上、广旅游了!”儿女陪我去欧洲了,去美国了,去东南亚了等等。老人需要的不是子女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抚慰,比如有空的时候多回家看看,在外时记得给父母多打电话,这都是必须的,有条件的陪父母一起旅游,或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让他们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近年来,笔者耳闻目睹一些父母与子女闹上法庭的问题,大多都是要求子女能回家看看,能嘘寒问暖,能多给一些精神抚慰。而子女大多强调工作忙,没时间,特别是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强调工作忙,不仅一年两年不回家探望老人,电话也很少过问,他们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诉诸法律,要求儿女能够回家看望他们,满足他们的心里愿望。可见老人对精神的孝是何等的迫切,是多么渴望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老人有些什么精神需求?在“老年权益法”和“新二十四孝”中,都有清楚明白的条款,无须多说。但不同的老人,对精神的孝有不同的需求,有的是情感方面的,有的是文化方面的,有的是实现自身价值方面的。其中大多数是情感方面的,希望子女能多看望,多嘘寒问暖,多陪着说说心里话。作子女的对老人的精神需求应当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
具体一点来说,子女对父母在精神方面的孝,需注意六要:一要了解父母,多站在父母的角度看问题,多与父母交流,了解或者起码尝试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关注什么,平时是怎样生活的。同时要让父母知道你喜欢什么,关注什么,平时是怎样生活的,多听听父母的意见和见解,达到你知父母的心,父母也知道你的心;二要亲近父母,队逢年过节团聚外,要多抽时间陪陪父母,顺从父母的意愿,努力做好自己,完成父母的期待,让他们知道你生活得幸福,知道你正直善良,充满梦想,积极向上,值得他们骄傲,让父母没有担心牵挂;三要关心父母,经常对父母嘘寒问暖,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精神愉悦,天冷了要想到父母如何御寒,天热了要想到父母如何避署,身体健康状况怎样,平时有没有疾病发生。当父母的思想做法出现困惑时,要适时帮助他们进行调整,不要让他们寂寞,要经常跟他们拉家常,讲笑话,讲故事,让他们开心;四要体贴父母,他们不是圣人,年纪大了,思想可能有些僵化,要原谅他们的缺点和所犯的错误,不让他们悲观忧愁,让他们随时随地体会到儿女膝下承欢的乐趣;五要让父母跟上形势发展,别让他们被时代嫌弃。教他们使用网络和智能设备,教他们了解新事物的途径,带他们到没去过的地方走走看看,见见世面,要帮助或支持父母培养文化娱乐方面的兴趣,或唱歌弹琴,或下棋作书画,或广场舞、太极拳、战方城等爱好,以及父母自己喜欢的事,不要让他们无所事事;六要承担家庭责任。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爱你的丈夫妻子,养育好你的子女,让老人心中有家和万事兴的感受。
以上所说老人精神需求的六要,作子女的要想做好,不要把它看成满足物质需求那样简单,要什么物质拿钱买到就了事。精神需求不管是那一方面的,都不能一下子就能做到、做好。我认为物质需求用钱,精神需求要用心,心里要经常有父母、想父母、爱父母,心里要经常观察了解父母的变化,心里要知道父母的喜怒哀乐,心里要针对父母的精神需求不断地去做、长期地去做,达到使父母无忧无虑的过好第一天!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社会保障越来越完善。父母安享晚年,不再对物质那么渴求,不再是纯粹物质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需求的满足。子女对父母的孝,精神需求的层面,必须胜于物质需求的层面。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大,精神越来越空虚,常见的病痛也随之而来,儿女们的陪伴与悉心照料,已不仅仅是靠药物与保健品就能满足需求的。作为子女,应当千方百计让父母精神上感到愉悦,心情上感到快乐,生活上感到幸福,这是儿女的天职,也是行孝的本意。希望为人子女牢记:物质孝用钱可以办到,精神孝必须用心才能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