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有奖金”征文】父亲,教会我受用终生的品质(散文)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不知不觉进入知天命的年龄了,父母双亲也相继去世几十年了。每逢节日,我总会想起父母双亲,心中总有些酸酸的感觉。燕子走了能再飞回来,杨柳枯了能再绿,桃花谢了能再开,可父母走了再也回不来了。
每逢春节、清明节、中元节,我都会到父母坟前扫墓祭奠。转眼间,我与父亲阴阳相隔三十七年了,他的面容、身影,经常在梦里浮现。
父亲出生于1908年,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雪野镇邢家裕村,民国六年,在邢氏族谱中排第十九世“曰”字辈,名叫邢曰俭,八岁时进山东省莱芜县读私塾,十六岁随爷爷搬迁到莱芜县马家庄经营馒头铺,日本侵华战争进驻山东后,馒头铺已无法经营了,父亲随着逃难的人从老家山东来到黑龙江北安义发园饭店打工。1953年经老乡的引荐,先后到海拉尔工程公司、呼伦贝尔日报社、呼伦贝尔盟委食堂工作。因为父亲有一手蒸馒头的好手艺,1957年,父亲又被调到内蒙古大兴安岭距牙克石市区59公里的五九煤矿职工食堂。
父亲是五九煤矿第一批开发建设者,当时的五九煤矿刚刚筹建,在茫茫的林海雪原上,百里无人烟,没有路,没有电,没有水,没有房,父亲和建设者们在雪地上支起帐篷,点油灯照明,化雪水煮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硬是在茫茫雪原上踏出了一条创业之路。职工食堂由于人员少、杂活多,加之父亲蒸的馒头人人爱吃,他经常白班夜班连轴转。特别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大批的建设者们不断地从祖国各地涌入到五九,最多的时候有上千人在食堂吃饭。由于父亲的口碑很好,食堂的师傅都愿意跟着父亲学厨艺,父亲带了一批又一批学徒工,有的徒弟调走了,有的徒弟当上了领导,可父亲在厨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正是父亲勤劳朴实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五九人,扎根矿山,献出了青春。
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把母亲和两个同母异父的哥哥接到五九煤矿,一直居住在一栋十二户人家的板夹泥房屋里,每户都居住七八口人,一住就是二十多年。从我记事起,父亲说话做事总是小心谨慎的,无论在单位还是在邻里,从没跟任何人红过脸、拌过嘴,从没跟母亲吵过架,发过脾气,对我们兄弟三个更是疼爱有加。我与两个哥哥闲暇的时候不是打扑克、下棋,就是钩鱼、扎鸟笼子、滚素鸟,父亲从来没有阻拦过,更没有责骂过。
父亲一生最喜欢读报纸、看古书,经常给我和小伙伴们讲故事、鼓励我们多学习、多读书、长知识、开眼界。我仅读到八年级就毕业参加工作了,但是,我一直坚持学习练字,后来搞新闻、写材料,都是受父亲的影响。
1979年父亲病了,身子越来越虚弱,经内蒙古牙克石林业总医院确诊为胃癌晚期,母亲、哥哥都劝他住院治疗,可父亲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一天医院都没住。在难忍的病痛中,他从没有哼叫一声。父亲是刚强的,面对病魔,他没有半点畏惧。
父亲的一生,虽然没有轰轰烈烈,没创造什么丰功伟绩,但是父亲勤劳朴实的精神,让儿子受益终身!
父亲您虽然走了,但是您给了儿子生命,更给了儿子受用终生的优秀品质,让儿子永远铭记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