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有奖金”征文】风景那头是东林(散文)
每次进入州河宣汉境内,沿途的旖旎风光总让我目不暇接,欢呼雀跃。尤是秋冬,一路色彩斑斓,山水田园美不胜收。
跟诗友墨客们一起,欢声笑语从达川出发,从罗江分道沿州河岸边行驶,道路在峡谷穿行,泥青铺面,黄漆标线,逶迤蜿蜒,似绸缎抛扬。一路上,山水画面映入眼帘,州河宽阔如镜,似万亩湖泊,两岸森林葱绿,倒映水中,如灌注了碧绿浆液,翠色欲滴,真想下车去捧一把酣畅入口;河流对岸,绿树翠竹,郁郁葱葱,乡间房舍和层层梯田,参差错落,再远处,植被如毯,莽莽群山,或青或黛,扑面而来。
在我的印象中,丘陵之地的河流应该是奔腾的,激昂的,像欢歌的队伍纵横驰骋,或者河石嶙峋水沫飞溅湍急而下。但是杨家河的河流宽宽如盆,缓缓的、柔柔的,如小鸟依人、钟灵毓秀的少女,温顺地环绕丘壑幽谷。在山脉“转弯处”回旋,一个个回旋地,形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或碧波荡漾,水面涟漪;或湖光山色,清澈无瑕。我脱口而出:这分明是一个倘大的湖泊胜地,是掩藏于郁郁葱葱的深山中、逶迤于幽长峡谷中的一道天然胜景!宣汉洋烈、东林皆是玩耍的好去处,这条路正好连通这两个“点”,如果把这里的自然美景一路贯通,集生态养殖、船舶观光、亭台楼阁一体,无不美哉!
我们的目的地是东林。东林何地也?经过新村洋烈,爬坡庙安高山,盘绕而下,东林是也。或宣汉城东行,穿梭狭长山谷10公里,至矣。我这是第三次来此地了,仍有初来的兴奋。一个小小的乡镇,何以让我如此迷恋?于我,是东林之河之山之人。
东林之河峡谷来,似溪涧流水清澈碧绿,一尘不染,似深山女子闭月羞花,宁静怡然,两岸莽莽高山巍巍挺拔,壁峭岩悬,东林场镇上下不过500米,依山而靠,如一条蜿蜒的蚯蚓,安静地躺在那里不能动弹,街道青石铺面,有着陈旧老街的痕迹,街两旁房屋间距不过两米,门对门坐着的乡亲悠闲聊天,还有更窄小处,或许能听到对面的呼吸。他们向陌生的我们投来善良而友好的目光,一脸的热情、真诚和纯朴。最让我喜爱的,是街尾开鲜鱼庄的一家人。男子50岁吧,身材削瘦,忠厚老实,女的笑容满面,热情洋溢,儿子勤劳憨厚,踏实做事,他们忙碌不停,以河里鲜鱼营生,手艺也好,前两次我与摄协朋友来过这里,一钵鲜美诱人的黄骨头豆腐汤,一钵川味浓郁的酸菜鲤鱼汤,就足以让我念念不忘。女主人热情爽朗、喜笑颜开的性格似乎决定了他们生意的兴隆和财运的亨通。我莫名地喜欢上了东林,常常在同事、朋友面前极力推崇,犹如对伊人的一见钟情。
上午11点左右来到东林,宣汉的朋友早已等候,认识了从未谋面的空间诗人廖柏林,认识了美丽而知性的青年作家唐蜜,让我惊讶的,一直热情接待我们的,在东林乡工作,看上去很实诚的郎英,竟是一个写古体诗的女子!一群文人骚客相互问好,喜形于色。让我们瞠目结舌的,如此狭窄的、两山相夹的东林乡场,不仅是军事上的咽喉之地,更是先前的县衙之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孤陋寡闻让我倍感学疏才浅。
东林河即唐代诗人元稹时任“通州司马”笔下的南昌滩,南昌滩因《南昌滩》诗而闻名,南昌滩就是起于东林乡场流经洋烈的州河段。我们站在街沿,居高临下看到河岸停靠了几只乌篷船舶,罗美女说她上次来时坐过这船,让我好不羡慕她乘风破浪时的豪迈与浪漫,想当初诗人元稹溯流行舟峡谷间,到东林河(当时叫南昌滩)时,看到夕阳照耀,湖光山色,孩童岸边嬉戏奔跑,如此情景,被贬逐的伤感早已九霄云外,昂立船头吟诗抒怀又是何等的惬意!东林乡至杨家河,全长千余米,两岸青山如壁,绿茵如玉,夹一峡谷河水,形成天然湖泊盆景。
《二十五史•明史》和《四川郡县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南昌滩土司理清了宣汉土家族族源的脉络;清代这里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白莲教大起义,四川提督桂涵葬身这里;东林是水路运盐的关口要道,明初在此设土巡检司,统辖前、中、后三河流域;明清两代,南昌滩两岸建有十座道观寺庙:洋烈茶园子的春秋庙,龙背山的盛家观,大树湾的玉皇观,冉家山的五通寺;八庙场的金多寺、代发寺;顶合山的白仙洞庙和白银寺,夹夹石的戴东寺以及吴三桂之子吴世璠年号在蒋家山修建的金华寺。由此可见此地经济、文化和佛道香火之盛。明代南昌滩土司存在近100年,成化元年(1465年),设立了东乡县(今宣汉),又在五十年后的正德十年(1515年)分东乡一部分设立太平县(今万源),由此可见南昌滩土司地盘之广。这些厚重的历史证明,这里并非是杳无人烟的荒蛮之地,上世纪80年代在这里发现有不少汉砖及古建筑遗址,让我们对文化底蕴深厚的东林更加顶礼膜拜。
东林场镇对岸的曾家山位于插旗山麓,是一个三面环水,易守难攻之地,曾家山有一古县城遗址,自南朝初建县,至宋朝熙宁七年撤并。据史料记载,公元420年,东晋灭亡,统治长江流域一带的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依次统领巴蜀。南朝宋初(即420年至439年)立巴渠郡,管辖宣汉、始兴、巴渠、东关、始安、下蒲、晋兴七县,其中4个县在宣汉县境内。到了梁朝大同2年(即536年),改始安县为石鼓县,同时在这里置万荣郡治,郡领县。之后,石鼓县还经历了西魏、隋、唐、五代、前蜀、后蜀、宋等朝代。石鼓县长达650多年,是宣汉地域上设置县城历史最长的县。
插旗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3年12月上旬,红四方面军红9军25师及红4军、红30军被川军21军许绍宗、李树藩旅重创后,撤至插旗山、曾家山、兴浪坡、张家寨、石鼓寨一线,沿州河右岸作大纵深多梯次布防,迎击川军进犯。15日拂晓,经过整补的川军王陵基部全线向红军进攻,在不到70里的州河左岸投入1.5万人的兵力,隔江向红军阵地猛烈射击,同时开始抢渡。红军待敌渡至南昌滩江心集中火力还击,敌尸累累坠江。16日,川军背水一战,仰攻插旗山,红军凭山险工坚以逸待劳,英勇反击。至傍晚,川军伤亡3800余人,红30军88师师长汪烈山在石鼓寨前沿指挥部中弹牺牲。17日,川军全部投入战斗,红军亦多次增援,双方兵力近2万人,激战于大山坡、插旗山、周家桥、景家垭口一带,往来反复冲锋,多次肉搏,血流成河。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反四川军阀六路围攻中著名的“曾家山阻击战”的战场,激战之后,红军完成阻击任务,撤出了战斗。当我知道这个故事后,这片红色土地为中国革命作出的丰功伟绩更加让人肃然起敬,这让我似乎听到了战场上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英勇奋战、冲锋陷阵的呐喊厮杀声。
苍海桑田,抹不掉历史的记忆,东林变迁,绕不开诗人元稹的《南昌滩》和东林的历史地位。长达650年的建县历史,距今1400多年的辽远时光,沧桑更迭,兴衰演变,多少的繁华兴旺图景,多少的达官市井背影,都随着州河的滔滔流水一路远去,留下来的只是一些模糊难辨的痕迹,也许正如现代诗人符纯荣所说,东林是个好地方,每来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期待着我们不断地探寻和佐证,我为自己脚踏这片古老而神秘、悠久而赤红的土地而无比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