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情感小说 >> 【荷塘“PK大奖赛”】梅(小说)

编辑推荐 【荷塘“PK大奖赛”】梅(小说)


作者:鲁紫苏 秀才,2988.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78发表时间:2018-02-26 10:09:06
摘要:普通师范老师陈立,从没想到,一首小诗改写了他的人生,青春留在了北大荒。


   王梅是在她二十岁师范毕业时嫁给了陈立,陈立是她的老师,比她大五岁,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生的故事,听着挺浪漫的。王梅生长在鲁西很偏僻贫穷的村子里,父母都是典型的那种老实守旧的农村人,母亲自生下她一直毛病不断,也吃了些药方偏方,但再也没给她生下弟弟或妹妹,没有男丁在农村被称为“老绝户”,更何况王梅也没有姐妹,这在农村是很抬不起头的事情。这样,老实的父母一咬牙,干脆让王梅像个男孩似的读书,读了小学,再去邻村读了高小,毕业后考上了师范,自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这个小城师范学校教书。
   一同教书的还有王梅的表舅范先生。陈立是鲁南人,所以他上课怕鲁西的学生听不懂他方言,还是延续在大学时的普通话教书,陈立高大俊朗,对人礼貌,写得一手好板书,他所在的班学生都很喜欢他。他文采飞扬,常写些气势磅礴的律诗绝句,范先生惜才,心里一动,有个计划就在心里开始酝酿了,想保媒把外甥女儿王梅嫁给陈立。
   范先生是个恭谨有礼的人,问过陈立,陈立对那个文静的扎两条长辫子的王梅是喜欢的,于是范先生抽空去了表姐家也就是王梅家征询下王梅父母的意见,本以为他们会非常高兴,比起村里和王梅同龄闺女嫁的歪瓜裂枣的粗鲁乡下男人,玉树临风、一表人才的陈立是绝对优秀人选。不料,王梅母亲呢,愿意找个当村的男人当养老女婿,离得近可以互相照应,她嫌弃陈立家在鲁南,太远啦,若是嫁到那儿,走个娘家也不易。王梅爹也是附和着,怕闺女以后离得远了受气挨打的也不知道,娇生子闺女想找个地儿哭哭委曲也不行。
   “唉,可惜啦!”范先生摇摇头叹道。
   听到这句话,王梅深潭似的两眼水汪汪的,窄瘦的小脸立刻涨红了,她绞着麻辫子,含着绵羊似的温顺眼神,怯怯地说:“让表舅操心了。”表舅心里很疼惜,就说:“要是你同意与陈老师交往,我明天再去和你爹娘商量下。”
   王梅点了点头。
   闺女大了不由娘,王梅爹娘对陈立是看不上的,但闺女铁心了,作父母最后也就依着闺女的选择了。
  
   二
   其实,陈立家一见了王梅也是不同意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得知王梅是独生女儿,而且工作在鲁西小城,离家也远,再说了那天县城诊所的老中医托人来给二女儿提过亲,相中陈立了呢,那闺女长得银盘大脸的,一看就是福相,但是呢,一向听娘话的儿子陈立却是一反常态,铁了心地要娶王梅!
   大红的师范毕业证书到手,陈立和王梅领了鲜红的结婚证书,他俩还特意去照相馆照了相,相片上,=穿着红格褂子的王梅扎着辫子系着红头绳拘谨地笑着,而陈立穿着白衬衣,头发留了个时兴的往后梳的背头,英气蓬勃。
   六十年代的鲁西小城,灰暗单调,节奏缓慢。横平竖直的几条街道上,缓缓地流淌着登着大二八自行车队,或装载或驮人,间或有一辆汽车,倏忽而过。如果你漫步走在这条街道上,你会觉得它仿佛是一条水底安静沉睡的鱼,三四层高的楼房三三两两地点缀在一片沉寂的小院周围。
   在一九六六年五月,国际上发生了大事,当时还没解体的苏联与美国开始在东西方进行霸权主义统治,当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发表演说,说我们国家不怕打仗,我们新中国绝不接受任何不平等的王权条件。当时解除了饥饿的中国人民听了群情激愤,陈立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做诗一首,慷慨激昂,被发表在校刊上,但是其中一句“奴隶重新修寰球”却成为他终止职业的罪证。刚解除饥饿的人们脸上渐有血色,开始在政治上进行肃清有危害和有潜在危害的害群之马,不幸的是,陈立因自己祖父省吃俭用而积攒的几十亩田,家里开了几十年的染坊,都成了罪证,校主任找他谈话,说你有什么野心对新社会不满?想改朝换代吗?陈立哭笑不得,校长惜才,暗地给陈立说写个检讨,就算过去了,陈立当然不服,他与让他老实交代的上级领导进行辩论,是靠自己劳动积攒的土地,算什么剥削?家庭成分以穷为荣,赤贫的劳苦大众在鲁西的乡村、街道上声泪俱下地进行控诉,让陈立感到困惑。
   苦恼的陈立从没想到更大的风浪扑面而来。那天他正在上课,校长摆摆手让他出去,告诉他被解聘了,原因是他写了一首赞美陈毅的诗发表在校刊的事儿,上级部门知道了,这个成了他人生劫难的导火索。校长给他两种选择,一、诗是抄袭的,写下检讨,就不追究;二是离开岗位,自谋生路。
   就这样,师范老师陈立毅然地怀揣着解聘前一次性付给的几百元工资,回到王梅的娘家小王庄。靠小学老师王梅几十块钱的工资吃饭,那颠倒黑白的年代,很快王梅也被解除公职回家了。陈立不大会做农活,而暂居王庄的他被理所当然地认成入赘的养老女婿,所以乡邻们看他笨手笨脚地做农活的目光是鄙夷的。没住半年,第二年的春天,陈立就和王梅搬了出来,这次也没回他老家鲁南,临走前给了王梅父母二百元钱,带着仅剩下的一百多元钱和两岁的女儿陈小颜一路向北,像所有之前闯关东的关里人一样,越过山海关,一路上看到了很多满墙的大标语,在这之后历史上有名的文革“5.16”爆发了。他们去了北大荒,惶惶不安地期待地广人稀的黑主地,能不加歧视地接纳他们。
  
   三
   他们终于在黑龙江省绥化县一个叫八里屯的地方住了下来,不远处有个清洌洌的东津水库,维系着方圆百里的庄稼灌溉。此时的王梅已是身怀六甲,身子很笨了,她在邻居老刘嫂子那里抱来六只鸡娃和两只鹅苗,牵过一只小猪,请邻家老刘给这三样成员垒了窝,王梅又在院里开了两畦菜,点上黄瓜,种上两架黄瓜,日子就这样开始了。白天陈立和那屯里的农民一样去干活,没大干过活的陈立手上很快地起了泡,一天下来,骨节酸痛,王梅烧了热水给陈立泡脚,简陋的室内热气蒸腾的,女儿小颜睡了。
   王梅分娩时在夏初天微微地热了。临产前的一天,陈立被王梅夜里惊叫惊醒了,原来是场噩梦,她惊恐地抓住陈立的手说:“我做了个梦,梦见生了个儿子死了!开始还哭,哭着哭着,怎么就不见了,再睁眼一看就死了……”说完就大哭起来,陈立安慰她说:“没事,别怕,老刘家就是屯里专门接生的。”陈立心里也是潮潮的,自己一时冲动逞强赌气地来到举目无亲的北大荒,这么多年来,王梅一直没这么哭过呢,哭得那么的无助软弱、放纵和悲伤。
   分娩果然不是顺利的,生过一个女儿的王梅在那简陋的土炕上拼命使着劲,胎位不正,产程很长,老刘家也不敢侧切,剪刀只是在灯火上马虎地消毒,她只能鼓励再鼓励,终于经过一整天,王梅终于产下一个孩子,是个男婴。五斤多点,浑身青紫,不会哭,在体内憋得时间太长了,老刘家试试鼻息,微弱,就倒提着男婴,“啪啪啪”打了十几下屁股,婴儿终于发出了含混的哭声。
   洗脸后的婴儿眉眼里像极了陈立,王梅想长大了又是一个帅小伙子。
   孩子能吃能睡,过了满月已会笑了,小嘴扁扁地张开了,微小的鼻翼还呼哧呼哧地动,那还没长全眉的前额就皱起。
   可是谁能想到呢,中午还是挺好的太阳,下午居然下起了暴雨,而院子里晒着婴儿的尿布啊瓜干啊,都要收进来,王梅匆匆地喂了几口孩子奶,就顶着个破包袱皮儿冲进越来越大的暴雨里收东西。
   当她慌张都做完,进屋却发现儿子几乎被水泡了起来,儿子紧紧地闭着眼睛大哭着,雨水乘虚而入进入到了儿子张开的嘴巴里。她赶紧抱起,发现儿子的脸烫得吓人。看着孩子红通通的小脸,非常后悔刚才没关好窗子,不该去暴雨中抢救那些破烂东西,越想越难过,干脆大哭起来。
   暴雨中的陈立慌张地回来时,看到了紧抱儿子的王梅和女儿在满目狼藉的陋室里大哭着。
   镇上医院离这里十多里路,这么大的暴雨怎么办呢?又没有车子,无奈的陈立只好拿出白酒沾着棉布给孩子擦脚心,想给儿子退烧。
   慢慢地孩子生出了汗,王梅和陈立大喜,疲惫地折腾了一夜,到了天明才迷糊着睡着,可是早饭后,王梅给孩子喂奶时突然发现孩子又烧起来,浑身打着冷战,小嘴闭得死死的,陈立急了,赶紧去医院!就这样陈立和王梅简单地收拾了一下,把女儿陈颜先让老刘家给照顾着,让屯子里老王家赶着马车去了镇医院,一个老医生用听诊器给儿子在肚子上下左右地听了下,严肃起来,催促道:“赶紧地,去省医院吧,肺里锣音这么厉害,怕是急性肺炎!”
   就这样,他们在省医院住了十多天,高烧不止,期间,陈立回来又在老刘家借了几十块钱,最后,医生摇摇头说无回天之力了,终于在一个很热的在午后,儿子闭上了双眼,陈立王梅相拥痛哭,王梅使劲撕扯着自己的头发,陈立不断地给她擦眼泪,叹息道:“也许咱这儿子就该这样的命。”王梅一惊,前段时间的噩梦又重新浮现在脑海里,两个人的眼里都闪着泪光,流露出了对深不可测命运的畏惧。
   从前,他们是多么的快乐,虽不是富有,但衣食无忧,晚上陈立灯下读书或抑扬顿挫地给王梅和女儿讲故事,王梅手里也不闲着,拿着一件未做完的小上衣缝着,一下一下的,有时陈立讲到精彩处,王梅一惊,大大的眼睛,孩子似的表情,让陈立心里一暖,这双眼睛,一直定格在陈立的心里。陈立在始无前例的运动开始之前,曾不止一次地展望未来,给她这辈子最好的生活,可是呢,之前的誓言灰飞烟灭了。
   屯里人吃惊地发现,急急火火地抱着孩子看病的陈立两口子失魂落魄两手空空地回来了。他们家闭门了两天,第三天时,老刘家来敲门,她擦了擦眼睛,说:“啥事儿也得有个过去,不能耽误吃饭啊!”放下了一大盆热气腾腾的大碴子粥。
  
   四
   自此以后,陈立明显地沉默了起来,那么瘦弱的身板,和屯内的其他人一样参与劳动,以前修长的手指变得粗糙了,手心里长满了厚硬的老茧子。
   陈立明显地老了起来,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岁不止的样子,一头墨发里开始有了星星点点的银发,而且夜里也常会咳嗽,“吭吭吭”的,仿佛啄木鸟啄树干的声音。
   重创和耻辱和繁重的体力劳动,渐渐地吞噬了陈立端正洒脱的夫子仪态,背也驼起来,而随之增长的辛辣的卷烟叶技术的熟练,陈立的烟瘾开始变得很大了,长期抽烟使嗓子更加地沙哑了。
   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王梅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尽管是个外来户,也不能让人家笑话,她慢慢地开始想办法赚钱。屯子后面有山,山上有些红松、水曲柳、黄榆质地坚硬的树种,夏天的雨后则冒出了很多菌子、野生木耳,王梅现在已熟练地辨认出能吃的菌子,常与老刘家采了来,洗干净了,炖了,就有种肉的香气。山上物产丰富,还有野生的韭菜、野生的蒜,王梅就上山拔下来,改善下家中寡淡的饮食,吃不了的就串在一起在房檐下晒干,再整齐地捆扎起来。
   离屯子一里多路有个小小火车站,每天从全国各地开往哈尔滨的火车在这儿停下几分钟。停下的几分钟里,也是王梅把握住的赚钱机遇。一早收拾好,背着一个硕大的筐子,里面装着积攒的煮熟的腌的明晃晃黄油的咸鸡蛋、咸鹅蛋,几把整齐的韭菜,两包散发着天然香气、晒干的木耳或菌子,她早早地在那里等待着。等远远的呜呜的火车鸣叫着开过来时,她赶紧地跑过去,利用这几分钟的宝贵时间,用结结巴巴的普通话红着脸向客人们兜售她的货物,幸运的是,每次都有收获。这样,背筐轻了,口袋里有些皱巴巴的纸币,也有铃铛作响的小分钱了。王梅是个会过日子的人,把一毛以上的钱全部攒起来,包好放在衣柜的底层,有时会拿出三两分钱给女儿买几块甜甜的硬糖或一块油汪汪的面包。
   而这些行为屯子的女人是不耻的,她们看不起这个山东女人,这个瘦瘦的女人还是上过师范的女教员呢,那又怎样?她男人那个陈立大学生又怎样,还不如他们吃得好穿得好呢。而王梅不管他们怎样说了,整天辛辛苦苦地去山上采东西,舍不得吃,也舍不得穿新衣,肥大的衣服上都补着几块大小不一齐整有尊严的补丁。
  
   五
   日子渐渐地好转,王梅又有了身孕,六月里生了个女儿小丽,王梅看到陈立掩饰不住的失望,她心里又想起那个死去的男婴,多漂亮的孩子啊!因为自己的不慎而致使小小的儿子夭折,想起来就后悔。
   两年后,王梅再度有孕,陈立有天兴奋地告诉了王梅一个好消息,老李头说往东走山后面的后屯子有个老中医,说是有祖传的换胎药,而且老李头举了好几个例子说谁谁谁吃了他的药生了儿子啦!开始陈立不信,毕竟上过大学嘛,“这个换胎就是换染色体吗,怎么可能?”老李头说:“我不懂你说的什么洋染色体是个啥,但孩子在娘肚子里就能换!都两闺女啦,再生个就要结扎啦!结扎了就是老绝户啦!”就是最后一句让陈立下了决心,他太理解在农村没有儿子受的歧视了。
   但是药价很高,需要八块钱!在七十年代中期,八块钱可以买一头猪,买二百斤土豆,是王梅在火车站上辛苦两个多月才赚够的钱。反正别人都管用,试试呗,人家又说中药吃不死人。就这样,有天王梅自衣柜底取出钱,查出八块钱,让陈立跟着老李头去买了黑乎乎的配方,有种异香异甜,王梅当晚就煎药服了下去,然后就期待着这神奇的药有灵验。
   王梅因为心情特好,有期待,没有什么妊娠反应,好多女人都惊讶,王梅这次怀孕变漂亮了,脸色水嫩嫩的,走路也轻飘飘的,像是怀了小子!可是呢,谁知又生了一个闺女!老李头很不好意思地来道喜,说怎么别人都管用呢,陈立仰天长叹,也罢,命中无子啊!
   又过了几年,王梅在广播上听到疯狂的文革结束了,知识分子落实政策,王梅就给山东写信、发电报,可都石沉大海。王梅不甘,自己带着两个女儿坐火车倒汽车截驴车长途跋涉地回到十三年未回的山东,她先去市师范找领导,学校里领导都换了,她不甘心,又骑着借的大二八“金鹿”车子去教育局找局长,最后终于调出陈立的档案,说让回去等着,有信给拍电报。
   王梅心里高兴极了,就在娘家住了下来,赶紧地拍电报给陈立报告这一特大好消息。四十三岁的陈立大喜过望,迅速处理完了东北的事儿,当他来到王梅的娘家那个久违的鲁西小村时,王梅带着两个孩子在门口迎接他和大女儿陈颜,一家人相拥而泣……
   王梅的父母明显地老了,这么多年,王梅他们在东北都生存艰难食不果腹,根本没有余钱再去支援家乡的老爹老娘。
   老实的爹娘有个要求,闺女也有三个女儿啦,若是王梅教书,谁给照顾孩子们?也别再给自己找教书的事儿啦,赚不几个钱,还没人管孩子,家里地谁种,这些年求人家给帮忙种地也求怵了。
   就这样,饱经沧桑的师范生王梅在养育她的小村子里开始了又一轮的农妇生活,守着爹娘,守着孩子,教书不教书的,她真的不在乎了,只要陈立能重新登上讲台,她感觉就很幸福了。

共 569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口气读完这篇小说,主人王梅及陈立一家也算是命运多舛,故事一波三折,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从山村里考出学的王梅,与多才的陈立相恋,本是两家人很欣喜的事,但就是那个封建思想还很浓厚的时代时,或那个守旧思想的家庭里,两家的父母都不同意,给故事带来了悬念。后来,因为那个特殊年代,陈立的激情诗歌给自己命运带来了灾难,王梅也受到牵连,两个知识分子的命运突然发生变化,不知从事农活,在那个环境更受到歧视,迫使他们离家出走,来到东北黑龙江,过着“北大荒”的生活,到山边采摘野菌类变换些钱来,也生育了几个孩子。后来落实政策,但王梅父母又不让她教书,让她耕作农田,养老人带孩子,过上一家平淡的生活。这篇小说的不足是:主人翁王梅的坚强写得不够,王梅的梦想写得不够,结尾欠精彩。期待作者更多精彩!【编辑:言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言农        2018-02-26 10:27:06
  王梅与陈立一生,经历风雨,爱情不倒,实在可贵。好在经历风雨,终见彩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回复1 楼        文友:鲁紫苏        2018-02-26 15:37:38
  感谢言农老师精准按与点评,老师批评的对,的确主人公性格不坚强,没有了梦想,因为有原型,就没怎么虚构。主人公性格是变化的,在当时的生活重压下,慢慢变得坚强,原型中的王梅是个知足认命的人,艰辛的生活她能笑着讲述,变成传奇故事,结尾确实欠缺,谢谢老师指出。
2 楼        文友:言农        2018-02-26 10:29:53
  作者这篇小说构思精巧,故事有起伏,文笔很流畅,词语很灵活,语言驾驭能力强,是作者精心写作而成。向作者问好
回复2 楼        文友:鲁紫苏        2018-02-26 15:38:18
  谢谢老师鼓励!也向您问好!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8-02-26 21:50:34
  小说以六十年代为背景,采用顺序手法讲述杨梅的一段人生经历,揭示了一个时期社会生活。一个家庭总要有一个人牺牲付出,王梅虽然放弃了教书,但她是幸福的,因为孩子是女人最大的事业。
回复3 楼        文友:鲁紫苏        2018-02-27 10:28:34
  谢谢红叶老师!您说的对,赡养父母,抚养教育孩子这两个问题,比起个人的职业来说是重要的多,恩,王梅是幸福的,平淡的日子里也感觉快乐。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