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英雄的挽歌 ——浅析绝品小说《卡尔》
乔山人老师的绝品小说《卡尔》是一篇有深度、有内涵的好作品。小说以生活中一系列常见的现象,演绎了一个崭新的故事,并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真实存在的一些病态和英雄末路的悲壮。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个天真而纯朴的孩子。作为孩子,自然喜欢猫。当小卡尔来到家时,得到“我”的精心呵护。小猫长大后,成为村子里的捕鼠能手,但正当小猫保护着整个村庄,踌躇满志地镇压“猴”(老鼠)的时候,村庄的人却普遍害起了“红眼病”,直接下毒灭鼠,间接灭了猫。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家也采取了一系列看似有效的保护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是完全合情合理的。有评论说:“这反映了溺爱的危害。”但我不认同。小说的主旨是揭示人类社会的嫉妒心酿成的悲剧现象,与溺爱没有很直接的关系。小说以“卡尔”的悲壮牺牲为结尾,也是合乎小说内在发展的逻辑性的。“卡尔”之死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乔山人老师写这篇小说的用意所在。
这篇小说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展示“英雄”的气概,揭露了当代人灵魂的虚伪和肮脏。看到别人的猫消灭了恶鼠,歆羡之至,东施效颦,大家都养猫,这是心理活动的第一阶段;当自己的猫不如别人家的猫勇猛,便“投毒”灭鼠,间接灭猫,以达到“一损俱损”。这是心理活动的第二阶段。心理转换,合乎思维逻辑的发展;而“卡尔”做惯了猫界的领袖,却被绳子拴住,施展不开自己的本领。它变得很孤独——当到嘴的食物被抢走,它抑郁了。孤独和抑郁,是“卡尔”决定自杀的主因。但是,直到“卡尔”弥留之际,它还不忘自己的职责——擒住了一只鼠王。这正是英雄的本色,也是英雄的挽歌、英雄的结局!正所谓:“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从艺术表达上来说,“我”的形象是非常丰满的。“我”的母亲、父亲和姐姐以及同学小军也是很饱满的。他们从对“卡尔”的不同态度,到完全统一的过程也安排得十分合理。
绝品小说《卡尔》,以朴素的题材、鲜明的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新时期以来人性的迷失。它没有抽象的说教,读来妙趣横生。小说已经超出了人与小动物之间的简单关系,成为一篇具有象征意义的现实主义小说。小说的最后,“我”怨恨父亲,埋怨母亲。这不仅符合孩子的认知能力,更能激发读者针对小说的主旨和内涵而做出更加深刻的思考。事实上,“好奇害死猫”,真正害死这只猫的是人类的嫉妒心,或者是对英雄的一种敌视,是对孤独英雄心理上的“塔西佗陷阱”。
有人说:短篇小说要有一到两个细节来支撑着小说,小说才能立起来。细看这篇绝品小说,岂止一两个细节?“卡尔”捕捉老鼠和戏耍老鼠,“我”用姐姐的梳子给“卡尔”梳理毛发和姐姐告状,其生动以及带来的震撼,足以让人折服。还有两个孩子给小猫灌酒、火烧炕洞,“卡尔”巡视全村的傲慢和自得,可谓俯拾皆是。
再说这篇小说的真实性,首先是细节的真实性。“卡尔”是在鼠患的横行中长大的,其受命于危难之际,用它的不懈努力镇压了为害一方的老鼠,接着,大家看到了养猫的好处,于是,全村皆养猫,但他们养猫纯粹是“叶公好龙”式的随波逐流。而不是像“我”及其家人那样,对猫有着近乎溺爱的情感。而当你家的猫不如他家的猫,他家的猫不如我家的猫时,嫉妒心便会油然而生,也许他们下毒的本意是为了灭鼠,但却间接地毒死了猫,这完全是可以预见的。但他们却放纵了这种行为,该预见而不去预见,完全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导致的暴戾行为。
这篇小说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没有斧凿之痕。可以这么说,猫与老鼠的失衡,导致鼠灾泛滥,完全是由人类自身一手造成的。这个现象在城乡普遍存在。艺术思维不是以抽象的概念来反映生活,而是以生活本身的形象来表现生活,它必须具有生动的形象性。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都伴着鲜明可感的形象,离开了形象,艺术便失去了它的存在形态,成为干瘪、空洞、抽象的说教。《卡尔》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不仅对主要人物“我”和“母亲”都塑造得比较成功,就连父亲、姐姐,也一样有血有肉,鲜活生动。比如:“爹一声吼,树叶也要抖三抖。”“爹的脾气是猛三斧,只要不理他的茬,三斧砍完就没事儿了。”这种“程咬金”的三斧头,不能硬碰,得迂回解决。小猫偷吃了鸡娃,妈妈虽然生气,可下不去手,边叫爹来打。但当爹真打的时候,妈妈又来呵护:“死鬼,你真要打死它吗?你咋不长一点心呢?鸡娃已经吃了还能活吗?你吓吓它长点记性就行了!谁让你真打的?”这段话,把妈妈又心疼鸡娃,又爱护小猫的矛盾心理表达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其次是小说的语言。这部小说的语言生动、圆熟,很有功力。反映出乔山人老师对语言的娴熟驾驭。小说的叙述性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小说的心理描写语言质感、犀利、逻辑性强;小说的对话语言则完全是口语化,调侃、机巧、传神,比如:“我俩吓呆了,就像被孙悟空的定身法定住了。”“一身洁白如银的毛被烧焦了,像只秃老鸹,难看死了。”“我们家的卡尔,因它嫉恶如仇,捕鼠勇猛,始终保持着村里猫界的领袖地位。”在小说中,找不到大段的冗长的对话,也是这篇小说的一大亮点。
令人深思的还有开头和结尾,这两处均是通过“老杨”来讲述的,引出小说中的一只名叫“肥肥”的白猫。这只猫没有作为猫应具有的本领,根本不会捉老鼠,只会撒娇,这并非闲笔,也不是单纯的为开头和结尾而设定的叙述段落。在我看来,还是在暗示读者:现在的猫都成了宠物,它们不会捉老鼠,所以,也不会遭到嫉妒。换句话说,什么都不干,才是最安全的,也就没有什么生命危险了。这样的情形,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值得深思。
小说的结尾,猫由老鼠的天敌沦为人类的宠物。这正是“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的真实写照。硕鼠当道,这是一个时代的不幸。相应的,有“卡尔”那样的英雄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卡尔”之类的英雄,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卡尔》:http://www.vsread.com/article-678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