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PK大奖赛”】令人堪忧的一代(随笔)
前不久,我的一位老同学,通过微信转发予我《一封母亲的信》,阅读后,让我既感到忧心忡忡,又感到非常无奈。
信中说:一位单亲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女儿(学霸)考上了清华物理系,毕业后又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读博毕业后留在了美国从事研究工作。女婿为上海学霸,现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授。
为了给女儿照顾孩子和料理家务,母亲辞去了退休后又返聘很好的工作,以及较高的工资待遇,而前赴美国女儿家。
然而,女儿和女婿竟然将母亲当成保姆和佣人来使用和对待。
母亲本已近年迈,承担不了过于繁重的家务劳动,因此呐,女儿和女婿下班和双休日应协助母亲适当分担些家务活。然而,女儿和女婿却将他(她)们自己当成了家庭的贵族,而将母亲当成了奴仆。既然是贵族,在仆人面前,肯定要高高在上了,否则,同样干家务活,就有损于贵族的尊严了。
还不仅如此,女儿和女婿的工资收入都很高,于是就经常给非洲贫困地区的贫民捐款,此当然是一种善举。然而,当母亲提及女儿的姨妈和舅舅在国内湖南农村生活也很贫困,是否也可适当救济她(他)们,出人意料的是:女儿和女婿竟然说:帮助自己的亲戚不是“慈善”,因此也就没有“意义”。一对高级知识分子,竟然如此的理解“慈善”和“意义”。
此种“慈善”,不能不说是为了获取某种虚荣或沽名钓誉而“意义”之。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就曾经非常感慨地说:我们培养了一代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真的太精致了,竟然精致到了大义灭亲,又不爱国的“超高境界”了。
真精致呀,简直太精致了,竟然精致到了将自己和母亲划分成了两个阶级;将非洲的“慈善”和中国的“慈善”划分成为两种“意义”。
在此种情况下,母亲无法受忍女儿和女婿之保姆,佣人和仆人级的待遇,尤其是更无法忍受家庭贵族的阶级漠视,于是,选择了回国。
如果说,女儿和女婿对待母亲是一种“特例”的待遇,那么,在母亲赴女儿家以前,女儿的婆婆与公公于上海也赶赴美国儿媳和儿子家,协助照顾孩子和料理家务,两位老人不但也同样受到家庭贵族的漠视及仆人级之待遇,儿媳还经常与婆婆吵架,于是乎,也同样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两位老人选择了回国。
当然了,此种不孝的事例,在我老家的村子中也出现过。曾有过一个大不孝的的儿子,那个儿子经常打他爹。有一次,他爹说:儿子,打你爹上有天呐,伤天呐!他儿子说:上有天,进屋里去打。还不仅如此,那个儿子还阵阵有词,他竟然说:“谁是谁爹呀,谁是谁儿子呀,你比我早来几天儿,我比你早来几天儿,我还是你爹呢!”此事引起了邻居议论纷纷,都说是由于小时候,于儿子骄生惯养的结果。此种不孝,可视为愚昧无知且低能的不孝;而刚才那两位高级知识分子呐?就是一种现代社会的高知高能的不孝了。
我的儿子于日本一所比较知名的公立大学读博士研究生,专业是流体力学。
每当熟人一提起我儿子在国外读博事的时候,我便由衷的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欣慰,有时不免也有一点沾沾自喜的荣耀感。然而,令我感到遗憾的是:儿子回国有时和我吵架,吵架的原因无不是讨论儿子的婚事问题。
我儿子在上大学以前,我们父子之间非常好沟通,他也从不与我吵架和顶撞。我儿子小的时候,我也从没有训斥或打骂过他一次,我们之间的关系,也一直当成既是父子,又是朋友来对待。当然,我的儿子也是学霸,读书不用功,经常看课外书籍,但一考试,就考到前边去,老师称他为怪才。然而,上了大学以后,人的性格好象发生了突变,在与我的对话中,经常发生碰撞,他的脾气变化如此之剧烈,真是让我始料未及又感到错愕。
记得有一次,在上海读本科暑假返校临行时,我怕儿子乘长途汽车路上口渴,给他带上两个梨,两个苹果,于是他和我吵了一架,说我给他路上增加了负担,而且说话态度又生硬。我们父子有时相处的不融洽,我想可能是个例,于是,我便经常了解询问邻居家父子之间相处的如何。
我诊所楼上家是个女儿,十六七岁。按理说,女儿性格应乖巧些,事实也确实很“乖巧”。我邻居说:当他有时说的话不对女儿心思时,女儿便抬腿就走了,而且,出门前还留下很时尚的告别词:拜拜,拜拜,拜拜,拜拜了!于是弄得他哭笑不得。此种做法和我儿子是两个套路,不是硬顶,而是给父亲软钉子碰。
过去老一代人讲:惯子如杀子,棍棒之下出孝子。
当然,我并不赞同对孩子实行打骂,以及棍棒相加那种奴化式的教育方法,但是,严师出高徒,寒门出贵子,至少是有它经验育儿合理性的一面。
那位《信》之母亲讲:孩子的不孝,是独生子女家庭育儿文化酿就的结果,我觉得此话也不无道理。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为小皇帝,或小公主。孩子是家庭的小贵族,此种小贵族思想,且不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消失。
前些年的学校教育,一切皆以学生的学分和升学率为其最高标准。至于德育只是虚设,因为德育于升学率无任何关联,甚至有的教师的身教水准就不怎么样,在此种情势下,培养起来的学生之道德水平就可想而知了。至于说,对学生进行“孝”的传统文化之教育,那就更是沾不上边了。
孝育是德育的基础,有道是:百善孝为先。如果子女对父母都不孝,还能报答其养育之恩吗?对双亲的养育之恩不报的孩子,当他(她)们走上社会的时候,其善行善举还会自然的形成吗?
更何况,在前些年,社会上流行什么“贵族学校”。学生小的时候,在家是贵族,上学又要仰望学生时代的贵族,走上社会能不想当贵族吗?这种所谓的“贵族学校”,是文明的倒退!是教育的堕落!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坟墓!
社会哲学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前些年那种“贵族学校”的出现,其实是社会存在于教育领域的呈现。
在那些年里,社会上贪官污吏横行,还有那些靠不正常手段大肆侵吞国有资产,致国资大流血,再加之什么土豪,富豪,地霸,这些人,皆享受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于是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贵族阶层。在此种社会生态下,让学生讲德,讲仁,讲义,讲孝,讲慈行善,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在那种变态的社会生态下,能使学生重德,重孝,如同让青少年去超世脱俗,或言让他们变相的为僧,为道,为尼。
社会是青少年成长的最大基地。因此,既使是家庭和学校对学生所进行的“孝育”“德育”再成功,当学生一旦走上社会,面对那些贵族阶层,也只能望而生畏了,从而慢慢的被其演变之又进而同化了。因此,那些年之极不正常的社会生态,是青少年成长的最大敌人!如若继续发展下去,必将毁掉一代甚至几代人。
相对于八零后,我们那一代人的中学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垮掉的一代”人。其实,我们那一代人,并未垮掉。反而我们那一代人大多都具有一种自强不息,刻苦顽强的奋斗精神。或言那一代人大多胸怀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和前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就是那一代人最优秀、最典型、最杰出、最卓越的代表。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先导和领航者。习近平主席就深有体会地说:他的为国为民其基本思想形成于陕西梁家河的下乡时。
谈及为国忧民问题,于是让我想起了以前我诊所的两个护士。其中有一个说:“李鹏是国家主席”,于是我又问另一个护士,李鹏是干什么的?她说她也不知道。我又问她:怎么竟然连这么普通的时政常识都不知道呢?她却心安理得且又理直气壮地说:“谁当什么官儿关我什么事呀?”如果说她们是什么小糊涂虫,脑子不灵,还真是小看了她们。这两个女孩子都很聪明。那么,为什么连简单的时政常识都不知道呢?那是因为在她们看来,国家的事与她们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反而什么男神女神啦,什么男星女星啦,什么小鲜肉啦,当谈起这些来,她们却无所不知,无人不晓。
历史上,清朝重戏轻工,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以什么思想意识为其国魂;以什么思想意识为其民魂,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因此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必须在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正本清源,从而以正确的思想和文化引导人,教育人,尤其要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教育。
青少年是新时代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必须极其关注青少年德育的培养和教育,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培育。从而,从根本上改变青少年不忠(忠于党,忠于国家和人民)不孝(孝敬父母,孝敬长辈)的思想。
我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指导方针,于今天的文学艺术仍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不同观点和看法可以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