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竹韵南山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南山】赤水的年(散文)

编辑推荐 【南山】赤水的年(散文)


作者:曾利和 布衣,310.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79发表时间:2018-03-02 16:11:54
摘要:家乡赤水的那些年,那些年味,是永远的乡愁,是我心中的牵挂,在我梦中萦绕……

【南山】赤水的年(散文)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就过年……”听着熟悉的赤水童谣,吃着甜甜的红萝卜,赤水的年,已悄悄地来了。
   进入腊月,一年就进入倒计时了,腊月里的每一天都忙忙忙碌碌,人们每一天都在做着过年的事。
  
   【杀年猪、吃年猪汤】
   “小孩小孩你别馋,进了腊月就杀猪……”在赤水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人们把猪喂到二三百斤,腊月间,选个黄道吉日,请个专业的屠宰师,邀三四个相邻相亲的壮汉抓尾巴、按猪头、打下手,把喂得膘肥体壮的年猪杀了。猪血放在大盆里,先放点盐,等血凝固后,切成小块,放在锅里沸水里汆一下,捞起来,清水漂起,这就是“吃年猪汤”里的主菜了!
   平日里乡亲们互帮互助,大凡小事互帮互助,吃年猪汤更要互帮互助。辛辛苦苦操劳一年,借助吃年猪汤的机会,感谢周围邻居、亲戚朋友的关心照顾,也犒劳自己一家老小。
   年猪汤的肉材,全部出自自家养的年猪;配菜,也多数出自自家的地里,绿色环保,很巴适。厨房的大厨们,还有洗碗抹盏的,都是邻居、朋友。大家商商量量,帮帮忙忙,就把肉鲜味美的“年煮汤”大宴席弄出来了。
   “吃年猪汤啦!”大家邀约亲朋好友,三三两两来了,围坐在一张张圆桌旁。一会儿,大碗的年猪汤、爆炒猪肝、炒回锅肉、红萝卜排骨汤端上了桌……大家一边吃着年煮汤,一边兴奋地摆龙门阵。欢声笑语在农家小院回荡。
  
   【灌香肠、熏腊肉、熬猪油】
   农村里的年猪杀了,集市上的新鲜猪肉就多起来了,大人就忙碌起来。菜市场尽是背着背篼的大妈大叔们,他们在准备办年事了,灌香肠、熏腊肉、熬猪油。腊月间的猪,有红苕、包谷喂,猪肉的品质好,肉肥膘壮,也适合存放。
   熬猪油,这个是技术活。先要选择肉肥的猪肉或者边油,再切成大片,放在锅里肥肉煮肥肉,直到肉熬成油,并且没有水分为止。油嫩了,不香。油老了,有糊味。不老不嫩,又香又脆,这个就是水平了。
   小时候,我最喜欢吃那油渣,趁着油起锅,赶紧把油渣蘸着白糖,入口即化,甜中有腻,腻中有脆,味道美极了。
   滚烫的猪油,放在盆里,慢慢地冷却,凝固,成雪一样白,这就是我们煮菜汤、下面条的猪油了。不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动物油吃得比较少,更多的三高患者都食用植物油;但自己熬制的猪油,总有一种特殊的年味道。
   香肠肉,要前腿活动肉,那部位的肉肥瘦适宜。把肉洗净后,切成一小条一小条,放在一个大盆子里面,和上盐、花椒、白酒等佐料拌匀,就可以灌香肠了。把拌好佐料的肉,灌进小肠里。香肠灌好了一节就用白线捆起来,再用缝衣针为香肠们做“针灸”,疏通放气,让里面的肉更加紧密。一直重复这个动作,直至把所有的肉装进肠子里。
   灌好的香肠,我们把它们缠在长长的竹竿上晾好,通风。等水分滴干后,烟熏一两天,赤水人最爱吃的腊香肠终于新鲜出炉了!
   腊肉,砍几块三线肉、二刀、座臀肉,用盐、花椒等佐料腌制,晾干,找个密封的地方,用柏香丫丫、花生壳等烟熏,熏一天,看到油滴下来,闻到一股肉香,大功告成。赤水人家家户户都做香肠、腊肉,存放得好,可以放到第二年的腊月也不变味。
   小时候,特别喜欢吃新腊肉。妈妈夹起热气腾腾的腊肉,放在菜板上,在快刀下,变成一块块肉片,晶莹透明,可以看见肉里的纤维。忍不住咽了几口水,飞快地从菜板上捞起一片半肥半瘦的大腊肉,放进嘴里,一股柏木的清香,和着一股油脂的余香,在嘴里缠绵,口舌生花,妙不可言,牙齿咀嚼几下,便咽下了食道,“爽!爽!”
   小时候,待在厨房里,守着妈妈切肉,捞菜板上的腊肉,就成了我过年的一大乐事。长大结婚后,回家过年,妈妈也会一边切腊肉,一边让我捞菜板上的腊肉吃。“捞腊肉吃”美其名曰“尝生熟”,其实更是妈妈让女儿尝新鲜,尝快乐,尝幸福……我此时不由得想起伍恩群老师的诗:“砧板上的腊肉\\沁着柏木的余香\\融进妈妈手心的温暖\\在光阴的火炕里\\用盼归的思念熏成\\贴心的味道。”是啊,那一块块薄薄的腊肉片里,浸润着妈妈对儿女的宠爱,包含着妈妈对儿女的牵挂。
  
   【吃团年饭】
   “有钱无钱,回家过年。”家是孩子的根,是心灵的依靠。快过年了,在外打拼的孩子,在除夕之前,推掉所有的杂事,风尘仆仆,千里迢迢,回家吃年饭。
   吃团年饭,是赤水过年的重头戏,更是我们家过年的重头戏。团年饭的米,一定要和12有关系,或者1斤2两,或者12筒。妈妈告诉我,这是讨个吉利,预示着来年月月发财。团年饭的菜,一定要12道,这样也是月月如意。团年饭的菜,一定得有一条“鱼”,象征“吉庆有余”,“年年有余”。
   忙活了一整天,等到晚上,一桌子饭菜准备好了,清蒸鸡、红烧鱼、粉蒸肉、泡椒鸭……可别急,要先“叫饭”。每逢佳节倍思亲,“叫饭”,是一种神圣的祭奠已逝亲人的仪式。
   哥哥在门外点起鞭炮,高高举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耳欲聋,那是告诉天上的先人们、亲人们,过年了,吃团年饭了!一家之主的父亲,盛上饭,斟满酒,把筷子放在碗上,点上香烛,烧起纸钱,作揖磕头,请逝去的亲人们一起团年。父亲握着香,三叩首,恭恭敬敬地说:“爷爷、奶奶,吃年饭了、爸爸、妈妈,吃年饭了……”
   父亲把我认识和不认识的去世的亲人都请了一个遍,请他们入席吃年饭。儿时的自己,不知道这是什么,总是好奇父亲的礼仪那么神奇,但是看着父亲庄重严肃的表情,我知道,这是父亲对亲人浓浓的哀思、祭奠。
   “叫饭”完毕,我们一家人才坐上来,吃团年饭,父母端起酒杯先发话,祝儿孙们工作顺利、学习进步!我们回敬父母晚年幸福安康!然后我们几姊妹互相祝福。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天天都吃得好。不过,我们还是期待过年,吃那一餐团年饭。放下忙碌的工作,放松心情,回家看看,陪伴父母家人,拉拉家常,谈谈心事,享受亲情!
  
   【贴春联、贴福字】
   吃完团年饭,洗刷完毕,父亲和哥哥便忙着把春联贴在堂屋大门的两边,上联“春满人间百花吐艳”,下联:“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这春联,不是买的,是赤水书法协会老师写的。一到腊月间,书法协会老师们就走进城镇乡村,为赤水的乡亲们义书春联。得到老师们手书的春联的人,觉得就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鲜红的“福”字贴在大门上,大红灯笼也挂起来,喜庆的年味就迎面扑来了,大家的心情也跟着热起来、红起来。街上逛一圈,发现大街小巷的行道树,被园林工人装点一新,一个个小小的灯笼挂上了小叶榕、桂花、黄角树的树梢,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红花开”热闹喜庆!
  
   【守岁、发压岁钱】
   天色渐渐暗了,街上的红灯笼也亮了起来,映着红红的春联,红红的福字,大街小巷都浸染在红红火火、热情欢腾的年里。吃完年夜饭,我们就围坐在火炉旁“守岁”。“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老人说,我们熬夜守住“岁”,就守住了平安健康、幸福吉祥。
   守岁的时间漫长,唱唱歌,跳跳舞,看春晚,玩游戏,打打牌,吹吹牛,谈谈心,重复来重复去,才能等到新年的到来。小时候的我,总是熬不到凌晨交年的12点,总是趴在妈妈腿上,听父母哥哥姐姐讲从前的经历、现在的故事、有关过年的习俗。听着听着,我的上眼皮和下眼皮就不停地打战,又怕自己守不住岁,怕来年不平安,只好忍住瞌睡虫,努力睁开眼睛。那一个个难忘的记忆,一个个温馨的画面,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温暖着我的心灵,伴着我走过一个又一个除夕夜,陪着我迎来一个又一个新年。
   午夜12点,新年的钟声敲响,街上的鞭炮轰鸣,此起彼伏,惊天动地,火光映红了半个天空,好一个“爆竹声声除旧岁”的恢宏气势。
   儿孙们在给老人作揖鞠躬拜年,祝福老人们健康长寿、福如东海!老人们也准备好压岁钱,把新年的祝福,把平安的期盼送给孩子们!长辈们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我们也恭恭敬敬给父母奉上“压岁钱”。据说这才是真正的“压岁钱”,“压岁”“压岁”,压住年岁,父母会越活越年轻,越来越长寿!
   不管这些传说是否真实,但是我们的心愿都是一样的,来年我们的亲人都平安健康!
  
   【过新年】
   大年初一,穿上新衣裳,洗漱完毕,妈妈亲手做的糯米黑芝麻汤圆已经煮香了。汤圆,又叫“元宝”,寓意团团圆圆,吉祥如意。妈妈告诉我们,汤圆至少要吃两个,叫好事成双;吃四个,是四季发财;吃六个,六六大顺;吃8个,八方大吉……
   大年初一,送财神的人就来了。她穿着大红袍,戴着大红帽。一手里拿着新扫把,一手拿着红纸印的财神图案,口里念念有词:“左一扫,右一扫,前一扫,后一扫,臭虫虼蚤扫出去,金银财宝扫进来……”(我心里好笑,财神菩萨不与时俱进,臭虫虼蚤早就没有了,换过说法多好)妈妈笑眯眯地拿出钱来,把财神留下,贴在堂屋里,希望自家财运旺盛。
   新年里,小孩子是不能说“死”呀等不吉利的话;摔碎了碗,也要说“碎碎(岁岁)平安”;筷子落地了,要说“快快乐乐”……过年,小孩子淘气一点,都不会被罚,因为过年嘛,大人心情好,也要讨吉利。
   吃完汤圆,我们到老辈子的坟头上坟,俗称“拜坟”。“拜坟”用皮纸做的坟飘,插在坟头。在坟前摆上肉食水果,焚香烧纸,作揖磕头,燃放鞭炮,祭奠亲人。
   正月初二开始,可以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吃转转饭,大人还会给孩子拜年钱。每到一家,都是美食佳肴,推杯换盏,一直忙到正月十五。
   忙里偷闲,到赤水城中城东门石沓沓老街,去逛一圈,感受现代城市中的那一抹古韵。走在光滑的石板路上,走进历史的时空里,感受现代美与古代美的完美结合,赤水古老民居,得到有效的保护,焕发了生机。五彩的油纸伞,红红的灯笼,红红的福字,红红的蜡烛……年味,在这里最浓,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正月十五,人们邀约着看耍龙灯表演,舞狮表演,猜灯谜,放鞭炮,放瓢儿花,放烟花、偷偷青……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全是沸腾、喜悦、欢腾。
   我最喜欢看放瓢儿花。放瓢儿花也叫打铁花,很是神奇。高温铁水在炉子里沸腾,负责放铁花的几个师傅,手持一把长勺,把沸腾的铁水迅速地舀起来,向着空旷的地方,高高地抛起,亮晶晶的铁水在寒冷的冬夜,迅速地散开,随着“哧——哧——哧——”的声响,一束束银色的小花儿在空中绽放,飘洒下来。我看得瞠目结舌,也想凑近看看师傅是怎么把铁水变成花的,但又怕铁水烫伤自己。
   舞狮子和龙灯的汉子们,手舞足蹈。龙灯忽而盘旋,忽而翻越,忽而摆尾,威风凛凛。头戴笑脸胖和尚面具的人,憨态可掬,手摇着蒲扇,悠闲自在地挑逗着“狮子”。“狮子”一会儿打滚,一会儿站立,一会儿奔跑,活泼可爱。瓢儿花飞舞,礼花满天,鞭炮声阵阵,锣鼓喧天,龙腾狮跃,观众更是不住叫好。眼前颇有“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的意境!
   “嗖”“嗖”“嗖”,一朵朵五彩缤纷的烟花,怒放在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在清朗的夜空中幸福地爆炸,为赤水的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夜不同。”拽紧父母的手,看着绽放在夜空的烟花,每一个人都被温暖着,被激动着。幸福的年味在心底,慢慢地荡漾,慢慢地流淌……
  

共 44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叙述和描绘过年主题的散文,记述清晰、文笔流畅、情真意切、生动自然。文章以赤水地区过年前后的民风民俗为主线,贯以“杀年猪、吃年猪汤”、“灌香肠、熏腊肉、熬猪油”、“吃团年饭”、“贴春联、贴福字”、“守岁、发压岁钱”、“过新年”等六种过年民风民俗事件,加之作者成长过程中的感悟和生活场景描述、儿歌、童谣的巧妙使用和借鉴,使得通篇文字灵动自然,轻易就将人引入过年的回忆。拜读欣赏,推荐阅读,共同见证和回味:赤水的年!【编辑:剪字木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剪字木兰        2018-03-02 16:28:04
  拜读姐姐佳作!
   今天元宵,我站在年的尾巴上,一下子又回到年前了,沉浸在记忆中的年味里……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回复1 楼        文友:曾利和        2018-03-02 17:56:10
  谢谢社长的指点,辛苦了!祝元宵节快乐!赤水的年也接近尾声了,我也还在想着过去的年,那些事……
2 楼        文友:椰帆        2018-03-02 23:07:15
  场面描写很精彩,叙述中带有感情,学习了,师姐!
回复2 楼        文友:曾利和        2018-03-03 07:57:30
  谢谢师弟鼓励,有你们的指点,希望进步大点。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