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不是在沦陷,而是在蜕变(杂谈)
王开东先生,你错了,“故乡”不是在沦陷,而是在蜕变。王开东先生最近在他的微信公众号上发文《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文章的主调是:如今的农村一片破败、污秽、凋敝,我们的“故乡”在走向沦陷……
其实王开东先生看到的只是一种表象,而非本质。中国农村几千年的存在,几乎都是在原地踏步走的,处于一种超稳定状态,再加上古代文人绘声绘色的描绘与赞美,于是“故乡”,就给我们留下了一种刻板的印象: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牛羊田间走,儿戏涧水旁……如果眼前不是这样的图画,那就不能算作真正的“故乡”。
如今,这样的古旧图画在农村确实没有了:犬还在吠,但深巷没有了;鸡还鸣,但不在桑树颠上了,而是在专业户的养殖棚里了;牛羊还走,但不在田间了,而是跑到养殖场里去了,儿童的嬉戏的不再是泥水,而是新奇的玩具了……于是王先生说: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其实,这不是沦陷,这是一种蜕变。
中国农村两千多年来,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像今天这样的一种巨变,这不是一种量变,这是一种质变,一种彻底的改变:把旧有的东西全部褪去,换上一种全新的东西。
如今的“故乡”正处于蜕变的过程中——新旧互换,丑美掺杂,表面给人的观感不是太美好,实属于正常现象。这就如蛇蜕皮,狼褪毛,在旧皮、旧毛还没有完全褪去之前,外表上煞是难看,但不要以为它永远是这样难看,一旦“旧”完全褪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你面前时,你会惊呼:咋这么漂亮?
透过农村变丑了的表面看农村变化的实质,你会发现,今天的农村的这次变化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是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传统农村的村落都是封闭的,村落周围或用墙头、或用栅栏、或用沟壕等紧紧地包围住,留下一两个出口供村人进出,一个村落就生活在一个封闭了的空间内,与外界老死不相往来。如今不一样了,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农户自发,农村新房舍建设都往一条宽广的马路上靠,沿路一字排开,整个村落呈现为一种开放式的姿态,近似于城市的街道建设。
二是从传统走向现代。如今的农村:吃饭,细粮、荤肉替代了过去的顿顿粗粮、餐餐糠蔬;穿衣,一天一个的崭新替代了过去的几年如一的破旧;住房,两层、三层楼房替代了过去的低矮的草房或瓦房;出行,电动车、小轿车替代了过去的步行、自行车;饮水,自来水替代了过去的担井水;如厕,水冲式正在替代蹲茅坑;耕作,机器替代了黄牛与人力……
三是从乡村走向了城镇。王先生感叹,如今农村地广人稀,留下来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不错这是事实,但这一事实恰恰说明,农村人口正在向城镇集结。出去打工的农村人大多都在城或镇上买了自己的住房,只是一时半会儿还不习惯在城市生活,过年过节的还往乡里老家跑。等到他们这一代人的孩子——今天的留守儿童,长大的时候,大多都会变成城里人,到那时,他们不习惯的不再是城市生活,而是乡村生活。
如果按照目前的态势走,时间不会太久,留在农村的人会越来越少,但肯定还会有一部分人留下来。不过留下来的人的生活不会比城里人的差。
王先生笔下的农村景象应该属于“贫困地区”,现在政府的“脱贫政策”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相信不久的未来,王先生笔下农村“脏、差、丑”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我出生在农村,每年都回故乡若干趟,所写内容都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