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春韵】元宵节与豆腐(散文)
我家乡在赣西南地区,罗霄山脉南端——南风面的脚下。我们属于客家人,小山村里,山高水远,远离大都会,人们基本上过着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小生活。
小山村在清朝中期还是一片荒野,毫无人烟。在清朝末期才逐渐有些人呼朋引伴携带家眷钱财不远万里,跋山涉水赶赴这片土地开荒垦地定居下来,成为了我们的祖先。他们来此定居,一是逃避战乱,二是想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由于是迁徙而来,而且姓氏众多,门路不对,甚至到小山村安稳定居几十年上百年后,依然没有很特别的传统文化存在。
十年前,元宵节这个词在我们家乡几乎是不存在。我们这里人过正月十五,称之为过正月半。元宵节一词,是随着现代网络通讯发达以后冲破万水千山飘进我们大山里来,才被人们记住沿用。
元宵节除了叫做过正月半,也是我们家乡俗称的过小年。我们不过年前二十四的小年,那天在我们家乡没有任何意义,仅仅是一个普通忙碌的日子。我们把过正月半还称之为小年,也就意味着新的一年真正的开始了。春回大地,天气暖和,过一个小年后大家就得投入身心忙春。山村乡野的地方,手工劳作,一年到头都在算计着时间忙田地间的农活,一天都不得耽误了。
过小年,当然是以吃为准则。十五天前才过的大年,过年后的十来天里几乎都是在大鱼大肉之间度过,早已满肚子油腻,为此正月半在我们家乡也仅仅是一个正月半,无需像过大年那样去筹备很多丰盛的美食。
虽然不用大张旗鼓去筹备。但是还是会准备几样,凑足九大碗。我们是客家人,口味偏重,咸辣风味正适合我们,与一山相邻的湖南口味差不了多少。汤圆饺子是没有的,我们家乡人基本不做这两样食物,这两样食物在我们山野农人的胃里也就是一道小点心,自然是没法跟九大碗菜肴抢功劳。九大碗上来,烫一壶自家的糯米酒那才算是真正的吃了饭过了节。
九大碗菜中有一道菜是新鲜又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豆腐。豆腐是我们逢年过节期间必备菜肴之一。没有豆腐这一道菜,基本上就少了一点什么的感觉,心里空落的很。蒸酒磨豆腐,这是我们山里人最常挂在嘴里的一句话。相互间也常调侃,你家又蒸酒磨豆腐了,肯定又是什么大好喜事了。的确,豆腐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红白喜事之中。老人生日,孩子满月,男女嫁娶,豆腐就从来没有缺席过。可见,豆腐在我们生活中是一道上品。至于为什么,大概是豆腐好吃的原因吧!
在过去豆腐是自己家里纯手工制作的,好坏老嫩全凭做豆腐人的手艺。做豆腐也是一个复杂的劳累活。自家地里收成的豆子提前一天用石磨脱壳,完了后下水泡好,把大部分豆壳去掉。这一道工序是为了使豆子更容易磨碎,豆腐渣不那么粗糙。被去除的豆壳,经水煮一下,加点辣椒和调料煮出来也是很美味的下饭菜。
豆子泡好后磨豆腐就是一道体力活了。往往一大早便要起来准备。找好磨坊,架起磨架,再把沉重大片的磨石板一块一块搬上去架好。磨盘很重,一块有几十斤,一般的妇女们是很难搬得动,一不小心掉下来砸到脚,整只脚基本也就残废了。想想要吃到一样美食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应当珍惜所有吃食才对。
石磨架好,接下来便是磨豆子了。一勺豆子连水一起放入石磨的石孔中,然后推动石磨手柄,很快白花花的豆浆便出来了。磨几圈后得停下来舀上一勺豆子,如此循环往复。要是有一个人在旁边帮忙把豆子舀上来,那就好多了。以前磨豆腐是两口子在一起,男的推磨女的舀豆子,夫妻双双快快乐乐把活干,从而也就有了人们嘴里常说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过去我们家里磨豆腐基本上这个活是落在我手里的,做一顿早饭的时间,豆子方可磨完。磨完后一身大汗,像是打了一场大仗。直到后来我们家对门的碾米厂建好了,才把磨豆浆这事儿换了,石磨也就成了一道摆设。
豆浆磨好后,生火煮水。煮水的时间里,把石膏塞进灶膛里去烧。等水烧开了,石膏也烧熟了。煮豆浆的功夫里,把石膏取出了放凉备用。约莫二十分钟左右满满一大铁锅的豆浆也煮开了,空气里弥散着豆浆的香味。这会儿离要做成豆腐也只有三个步骤的过程了。想想那白花花的嫩豆腐,心里美滋滋的,就是再多三个步骤也不嫌多。
煮好的豆浆要过滤豆渣。用一块大的密实的豆腐帕让豆浆流过,留下豆子的原物豆渣。豆渣并没有就此完成它的使命。它会被我们这些聪明的山野巧农们制作成各种风味菜肴。可生炒,加入一点辣椒,也是很下饭的。我可以吃掉整整一大碗而不吃饭,原因就是好吃。但最使我难忘的莫过于把豆渣放置若干天后使其发酵,霉变成类似于豆腐乳的味道,再制作成一个个豆渣球风干。风干后的豆腐渣球,硬如石头般,拿起来可把人砸伤。食用豆腐渣球的方式很简单,即把它切成薄片放入热锅中放少许的油煎透即可。油煎过的豆腐渣有酱猪肝的味道,是一道可口的下酒菜,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零食。过去零食少,也算是解馋了。
豆汁过滤后就得开始添加石膏使其成为豆花了。这是一步非常关键的时刻,拿捏不到位便要失败,要么是太老了不爽口,要么是太嫩了拿不起来。石膏化成水后要一点一点往豆汁里面加,看着豆汁变成豆花的形状。不能一次性加多了,加过头了豆腐出来就一股子石膏味,而且又老又难吃。如果迟迟未能结成一块一块的豆花,那就得往里添加一些石膏水,直到结成了一块块凝脂般的豆花。
豆花也称为豆腐脑,舀一碗出来加点白糖进去也是好喝得很。自古以来就有人专门卖豆腐脑,因为有石膏故而也就有人用它来做清热降火的首选佳品。
豆腐脑出来就得抓紧了时间上架成型了。豆腐框、豆腐板、豆腐帕,这老三样是少不了的。把豆腐帕放进豆腐框里铺好,再把豆腐脑舀进去沥水。到了这一步,心里也可偷笑了,豆腐也就大功告成。静待三五个小时,水沥干净后即可开始烹饪成美食佳肴了。
新鲜豆腐,除了过年时期会炸一些豆腐泡外,其余时节里豆腐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做成酿豆腐,一种是水煮豆腐。根据情况做一道或两道一起做。
酿豆腐比较麻烦,还得做馅料,但为了吃再麻烦也会兴致勃勃地去做。豆腐这么复杂的工序都做了,酿豆腐就不算什么了。首先得去街上砍一斤新鲜猪肉回来,再去割一些鲜嫩的韭菜洗净。猪肉剁碎后,加入红薯粉和切碎的韭菜及调料。加入红薯粉是为了增加猪肉的滑嫩,吃起来的时候爽口。把豆腐切成小块后,用小汤勺挖掉一块,再把肉塞进去。放入锅中把豆腐两面干煸成金黄色,放入调料加入水大火煮。我们这儿的人喜欢吃辣,因此这道菜里也少不了红辣椒干提味。把水烧干即可出锅,撒上一点韭菜点缀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品就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此道菜品有鲜嫩滑溜的猪肉,又有豆腐的焦香味,还有红辣椒的香辣味,这道菜往往也是最先被消灭掉。
另一道不可或缺的是水煮豆腐。水煮豆腐跟水煮鱼可不是一回事,有着天壤之别。我们这里的人饮食习惯有点与众不同。喜欢把大部分菜品加入很多水把菜煮烂才会罢休,水煮豆腐也就不例外了。水煮豆腐是先把豆腐两面煎成金黄色,出锅备用。再把辣椒在内的多种配料炒制出香味后,加入调料和豆腐。最后加水没过豆腐,任其煮熟煮透直到剩下些许水后才算大工告成。在很多地方叫做干煸豆腐,我们这里人水加多了一些,由此喊为水煮豆腐。
上面两道菜中的有一道是我们这儿的人逢年过节必选菜品。至于是哪一道菜,就要根据天时地利人和来调控了。如果空间够用时间充足人手也多,那么酿豆腐肯定就是首选了,因为我们人类基本来说还是肉食动物,恰好酿豆腐里有肉,万不得已的情况是不会错过人间珍味。就算是过大年这些天里吃多大鱼大肉,但酿豆腐这事儿还是吃得下。如果九大碗菜不够凑,那么水煮豆腐也会做上,凑足了才是久久长。
从营养学上来讲,豆腐的营养极高,含铁、镁、钾、烟酸、铜、钙、锌、磷、叶酸、维生素B1等等,豆腐里的高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使之成为谷物很好的补充食品。豆腐脂肪的大部分是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并且不含有胆固醇,素有“植物肉”之美称。
从医学上来讲,豆腐又是补益清热养生食品,常食可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清洁肠胃。更适于热性体质、口臭口渴、肠胃不清、热病后调养者食用。现代医学证实,豆腐除有增加营养、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功能外,对齿、骨骼的生长发育也颇为有益,在造血功能中可增加血液中铁的含量;还有抑制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血癌的功能,豆腐中的甾固醇、豆甾醇,均是抑癌的有效成分。至于医学上所说是真是假,我们大部分普通人难以分清楚,甚至根本分不清楚。我们讲究和追求的只不过是一个口感。
不论是有营养还是能治病,不论吃得是水煮豆腐还是酿豆腐,还是两道豆腐都一起吃了,只要过了正月半过了小年,我们山农们又要开始忙春去,该上班的上班,该下地的下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月半正是开春的好时节。对门人家屋前面的桃花开了,田里河边的草儿也绿了,也有人开始猫着身子在田里采艾草准备做艾米果。正月半过了,如果还想吃酿豆腐或水煮豆腐,那就得等到下一个端午节的日子了,或者遇上谁家有了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