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赏析】再读康德

编辑推荐 【赏析】再读康德 ——康德的墓志铭


作者:能读懂 秀才,2225.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46发表时间:2018-03-03 16:13:46

【赏析】再读康德 记不清是那位学者说过的,康德东西不容易读懂,但是,读了几遍后就会有种“上瘾”的感觉:越读越有味,特别是《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读了后面的,有困惑,翻前面的,往往会有“豁然开朗”的体会,就这么反反复复,还真的越读越有味。
   康德的墓碑上刻着这么一段话: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的对之凝神思索,它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有译为“道德准则”)。
   这是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结论”的第一句话。把这句脍炙人口的内心独白作为康德的墓志铭再合适不过了。“头上的星空”当然说的是自然界,按康德的话说,就是能刺激我们感觉器官的自然现象;“内心的道德律”,乃是人的自由意志。
   “头上的星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变,是必然的;“内心的道德律”是人的意志,意志是自由的。
   邓晓芒提醒:人们只看到康德的赞叹,往往忽略康德的警告:如果没有理性的参与,“头上的星空”很可能堕落为“占星术”;而“内心的道德律”会使你陷入狂热或迷信。
   邓晓芒的提醒有道理,但似乎只说了一半。
   怎么讲?
   康德在这一章稍后是这么解说的:“对世界的探索曾经是从最壮丽的景象开始的,人类的感官永远只能呈现这样的景象,而我们的知性则永远只能够承受在感官的广阔范围中追踪这种景象的工作,它终止于——占星术;道德学曾经是从人类最高尚的属性开始的,这种属性的发展和培养是指向无限的利益的,它终止于——狂热或迷信。”
   “头上的星空”,即有“最壮丽景象”的自然界,是《纯粹理性批判》讨论的事情;“内心的道德律”,即“人类最高尚的属性”,则是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讨论的事情。
   不知道一开始的翻译家是怎么选中“批判”这个词。康德的“批判”乃“批注”和“判断”的意思,即分析和分界,绝对没有“大字报,大批判”那层意思。
   先看“头上的星空”。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论述理性,是如何处理由感官感觉而得到的经验,即我们是怎么获得知识的。
   我们是如何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即如何获得科学知识的?当然是靠我们的感觉经验。世界各种事物——康德称之为“质料”——通过现象刺激我们的感觉器官,我们感受到了,并记下来,这就形成了感觉经验。休谟等西方经验论哲学家就是这么告诉我们的,这不错,我们同意。可我们也有这样的经验:感觉经验往往不靠谱,因为,我们感受到的现象不一定就是我们感受的那样,感觉器官会上当受骗,一个魔术师的小动作就能颠覆我们的自信心;海市蜃楼的现象则是“老生常谈”,盲人摸象更是家喻户晓。
   那么,我们的经验不就是不可靠了吗?科学知识是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的,这么一来,科学知识也就不靠谱了?科学知识都不那么靠谱,人类文明是怎么进步的?
   康德认为,我们获得知识,即科学知识,从而认识世界,除了感觉经验,还靠理性。
   康德说,这个理性是“纯粹”的(康德有时候也称为“理论”的),而“纯粹”是“先验”的。“先验”不是我们常说的那个“生而知之”,而是不含有感觉经验“杂质”的意思。“先验”词源来自于希腊语意思:不从经验的,或由前面的推出后面的意思。有学者干脆把康德的“纯粹”解读为“逻辑的”,蛮有道理的。
   不含感觉经验杂质,那不就是纯粹吗?康德就是这个意思:纯粹理性是不含任何经验杂质的,也可以说是“形式”的。
   感官被现象刺激,我们记住了“刺激”,这就是经验,然后“纯粹理性”来“管理”,来处理感觉经验,知识就形成,这么一来,有理性的保证,科学知识也就靠谱了。
   休谟等经验论哲学家光说了科学知识靠的是经验,但对感觉经验的不“稳定”,变幻性没有注意,从而留下了一个大大“漏洞”。
   康德“工作”做得比休谟“细”:我们认识世界,得到知识是靠感觉经验和对感觉经验“加工”理性的“共同作用”。
   问题又来了:纯粹理性能解决人类的所有困惑吗?康德告诉我们:不能。他说,理性的工作权限是有限制的:只能处理感觉经验的东东,非感觉经验的,理性是“无权”处理的。
   非感觉经验的东东是什么?就是:不是感觉经验形成的概念,比如“上帝——不朽”(康德语),大同世界,还有诸如天堂,地狱等等。我们脑海里有这样的概念,这不容置疑,但是,这些概念不是自然现象刺激我们所形成的感觉经验,因为自然界,即我们生活的时空中没有这些东西(或“质料”),所以,我们不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因为经验是经历过的,谁经历过上帝,不朽,天堂,最后的大同世界等等?康德说,这些概念就是一个我们头脑想象出来的一个“理念”——超经验的。
   理性无权处理这些超经验的“理念”,一旦理性“僭越”,越权了,去处理不是感觉经验的东西,悖论就来了,《纯粹理性批判》中的“二律背反”就是康德精辟的总结。
   这样,康德就清清楚楚的在感觉经验和非感觉经验之间,给“纯粹理性”划了一道界限:理性不能越权,不能越过感觉经验这条杠杠。
   “我们头上的星空”是能够刺激我们的感官,形成感觉经验的自然界,如果没有理性的参与,“头上的星空”种种现象只能让我们停留在感觉经验上面,不能形成知识,于是,面对变幻不具,森罗万象的宇宙,我们将不知所措,只能求助于占星术了。
   占星术来“管理”“我们头上的星空”,理性只能“靠边”,那么,人们将停止追踪具有“无限景象”宇宙现象,停止探索——止于占星术。
   康德的警告靠谱。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是从道德引向宗教,重点当然是道德。人们认为,康德就是从道德来解构宗教信仰的,一点不错,康德谈的很“来劲”,我现在的注意力却集中在那个“第二个警告”:理性如何使“内心的道德律”陷入“迷信”和“狂热”。
   “内心的道德律”。内心的,没有任何外来“杂质”,不含任何功利或欲求;律,即准则。
   “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有什么不同?
   康德说,“实践理性”就问“内心的道德律”一件事:该怎么做?而“纯粹理性”则是从理论上探讨理性如何使感觉经验成为知识。一个实践的,一个是理论的;实践的是自由的,理论的纯粹理性是必然的,即不自由的。
   《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告诉我们,纯粹理性是受限制的,受制于感觉经验,也就是受制于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的中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果关系。科学知识就是建立在必然的基础之上的。所谓必然,就是事物之间是互相有联系的,从前面的现象经由理性的推理,能得到后面的结果。比如天热了,我们能推断出饭菜容易馊,而放冰箱或加温煮就能保证一段时间不馊等等,感觉经验告诉我们天热饭菜易馊,高温处理或低温能保鲜也是感觉经验的东西,于是我们用锅煮,发明了冰箱等等,则是理性参与而得到的知识,科学知识。天热、饭菜馊、高温、低温处理等等这些互相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自然世界通过现象刺激感官,而形成感觉经验。自然的一定是必然的,必然的是理性的职权范围所能做的。
   《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分析,道德则是自由的,因为道德来自于人的意志,人的意志是自由的,比如动机和结果,德行和幸福等等都是意志决定。是自由的就不是必然的,也就是说,自由的事物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关系。比如,动机和结果,有了好的想法,行动的后果不一定好,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多了去;德行和幸福就更是这样了,你能从一个有德行的人推出,他一定是幸福的么?这个人很幸福,他一定是个有德行的人?不存在必然的关系。
   动机是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而结果是在我们这个时空中的事情,是必然的;德行是“内心的道德律”,是绝对的自由,而幸福则是我们生活的时空中实实在在的事物,是必然的。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怎么可能进行理性的推理?
   康德将“内心的道德律”称为为真正的自由。在康德看来,自由当然不是想做什么就毫无顾忌的做什么。有目的或有欲求的,都不是真正的自由。康德举例:一个小店老板,挂出了童叟无欺的招牌,没人干涉他,准许或不准许他这么做,他是自由的?康德说不一定。如果小店老板是为了本店的声誉,或向人们表现自己,或这么做了感到愉快,那他就不是自由的,因为他被“声誉”和“表现”或“愉快”“裹挟”了,为了这几个目的,他才这么做的,所以他一点都不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我就是想这么做,没有任何目的,我只听从道德律发出的命令。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把“内心的道德律”的“指导”称为“绝对命令”——给“实践理性”命令:该这么做!这是行为理念的原则;而有目的欲求的,康德叫“假言命令”:实际所做。康德区分的很清楚:该怎么做和实际所做的是不一样的。
   纯粹理性,康德也称其为理论理性,它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知识是可能的;也论证了理论理性是被限制的:只能处理时空中的感觉经验(质料),绝对不能越权,一旦越权,超出时令的感觉经验,悖论就层出不穷。
   “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各自的职权范围不同。
   从这两个“批判”可以读出,康德的反对把一切都交给理性来“审判”,在康德哪儿,理性不是“判准”,不是一个什么都可以干预的审判官。纯粹理性(理论理性)处理时空中的感觉经验,使我们能获得科学知识;时空之外的,诸如“上帝——不朽”等,理性就“越权”了;而自由意志,诸如道德,德行和幸福等,则是实践理性的职权范围。
   “狂热或迷信”是怎么产生的?
   “纯粹理性”越权,把“上帝——不朽”等不是时空中的感觉经验当是真的事物来处理,认为这也是科学知识;把必然的时空中事物当成费事空中的自由事物来处理,即把必然的当成自由的来处理。这么一来,“上帝(神)——不朽”、大同世界……各种空乏的所谓“信仰”就被认为是我们时空中存在的东西;而德行和幸福等等之间也就有了必然的联系,上帝,神和种种“不朽”事物是我们时空中的真实存在,有了这些“真实存在”,人们会狂热的相信:动机和结果;德性和幸福之间是必然关联的:好心必然有好报,有德行的人生活一定幸福等等。
   康德生活在西方启蒙运动的后期,理性的概念被启蒙学者们发挥的“淋漓尽致”,“理性”被推到了近乎和上帝一样的位置,一切的判准。启蒙运动发展到后来,学者,思想家们感到,不能扳倒一个虚无的上帝,又创造出一个上帝(理性来),因为什么都用理性来判断,很多问题根本用理性无法解释,总会有不能解决的矛盾出现,为什么?康德做了细致的研究和思考,三个“批判”就是康德工作的结晶。
   不管你赞不赞同康德的观点,你必须承认,康德对“狂热的迷信”给出了独到的解释,至今影响着人们的思考。

共 42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伊曼努尔·康德,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康德用批判的方式来重塑理性哲学,康德批判理性不是期望彻底推翻理性哲学,而是主动修正理性哲学的一些不合理之处,而让理性哲学站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本文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作出了全新的解读,使我们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有了一个全新认识。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8-03-03 16:31:42
  康德的三个“批判”就是康德工作的结晶。非常细致而又理性的解读,学习了,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