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灯彩,企盼靓丽延续(散文)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虽是惊鸿一瞥、电光石火般闪耀一时,继而渐行渐远。但凸显当年生肖、辉映来年憧憬的灯笼,却在人们心头长思忆。其实,灯彩,这类自古延展到今的文化遗产,不该逐渐淡化,因为,当年元宵节,也被称之为“灯节”。
明永乐年间,北京灯市口大街一带,是本地居民与外地进京客“夜游观灯”首选地。每当进入冬季,京城内外景貌萧索之时,这条商业街便闪动一片灯市的璀璨之光,临近元宵节更是花样百出。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元夕行》中,对京城灯彩大加赞美:“今夕何夕春灯明,燕京女儿踏月行。灯摇珠彩张华屋,月散瑶光满禁城。”数百年后的当下,尽管灯市口的花灯景貌不复存在,但让中外游人陶醉其中的传统灯彩、环保灯彩、科技灯彩、文创灯彩等“五彩光效”,曾经显现于京城街巷、景区、酒店……即便是进入“冷色调”的农历正月,细品京城文化特色的“悠游群体”也会因邂逅不同寓意的灯彩而感到春意盎然、精神一振。
京城多色彩、多形态的观赏灯,有值得追怀的;有凸显科技含量的;有寄托深情的,也有彰显传统文化的……让人感到稍有遗憾的现象,其一,是很多值得精彩传承、深度解析的“灯文化”被忽略或者被淡化了。譬如,长安街的华灯,是见证建国以来科技水平、环保理念不断提升的观赏灯。游人常见、但大多不了解文化背景的华灯,早在1959年国庆前夕正式启用时,采用的光源为白炽灯,由于白炽灯的连续使用“寿命”不到1000小时,因此,华灯灯泡每年要更换数次,维护工作量非常大。在国庆35周年庆典前夕,华灯的光源由自镇流高压汞灯代替了白炽灯,与此同时,在球型灯下加装了投光灯,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的照明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建国50周年大庆时,华灯进行了第3代光源更新,天安门广场上迎来了新成员——四基高杆灯,最高的达35米,让夜晚的广场变得越发明亮。为迎接国庆60周年盛大联欢晚会,长安街的华灯灯源再次升级,新换的铁杆灯密封灯,光输出的效率显著提升,新光源可靠稳定、节能环保。庆典期间,长安街沿线璀璨悦目、让人感到惬意的灯光照亮“神州第一街”。前些年,城市照明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首次为华灯更新“户口”信息,将与华灯有关的信息记录在案,每座华灯都要有自己的资料统计。工作人员介绍,有了这些“身份”信息,今后的清洗检修和日常维护工作便有了详实依据。在线路监测系统中,哪盏灯、哪个灯球不亮了都会清晰显示,一旦发现华灯故障,就可以依据其“身份证”信息,第一时间进行维修。然而,这一片片颇具“故事情节”的灯光,在长安街漫步的游人却很少凝视它们,更谈不到在见证首都风貌日新月异的灯具前追怀、沉思。试想,倘若导游在陪同游客徜徉于长安街时,介绍一番人民大会堂等“建国最早十大建筑”中我国自行研发、自己研制的壮美灯具,介绍一下长安街华灯的“前世今生”,岂不让聆听者感动?继而激发爱国情怀、获取相关知识?
其二,在休闲游览地猜灯谜自古有之。“灯谜谶语”是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重要看点之一。因为,不仅宝钗念的《寄生草》预示了宝玉出家、乞讨的结局。而且,大观园内,众人写的灯谜诗也暗示着“红楼人”各自悲剧的命运和结局。当年,上元节期间,八方来客在京城灯市口猜灯谜的景况,曾被很多知名作家写入文章内。前几年,每逢上元节(元宵节),八方游客可在前门大街逛上元灯会,在三里屯观“灯彩江湖”……为很多游人带来欢欣。然而,很多公园在元宵节举办灯展时,难免会见到有些“拧巴”的现象:很多年轻人,面对花灯上的灯谜,不细细欣赏,凝思猜测,掏出手机上网找答案,而后拿着手机去领奖。如此,沿革千百年的灯谜文化被扭曲,本来拥有的、猜想过程中的趣味与猜中后的欢欣被淡化。见到这种现象,很多文化学者一一撰文表示遗憾,总觉得科技进步、网络普及,也不该冲淡文化遗产的正常传承。
而今,在京津冀走向协同发展、并取得可喜成就的大背景下,三地旅游业内人士、非遗保护方面人士,若有效整合、梳理、展示,采取有效措施传承、保护、发展北京灯彩、河北藁城宫灯、天津杨柳青花灯等传统文化产品,使之列入专项文化旅游项目,以此丰富夜游市场,或许能再次给游人们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