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我的生活故事”征文】我经历的低薪时代(散文)
2006年《读者》第三期有一篇文章《直面低薪时代》。文中写道:“如今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1月可以拿到多少钱?”
据当时北大对高校毕业生起薪的调查资料显示,毕业生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占40•9%,1001—2000元的占45•5%,2001—3000元以上的占4•1%,平均月收入为1550•7元。但经过3个月的试用期后,月薪都有所增加。在长沙举行的一次大型招聘会上,有记者随机采访,对月薪要求800—1000元的占80%左右,只有极少一部分把自己的月薪定位为3000—4000元。
那时,本科毕业生见习期间的最低工资600元并不少见。就是在广州,招聘企业以800元左右的起薪招聘大学生,已经屡见不鲜。作者惊呼:当一个大学生的身价被等同于一个小保姆的时候,“天之骄子”的光环早已褪去。这就是如今的低薪时代。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我所经历的那个低薪时代。说起来恐怕现在的年轻人不信,1955年我初中毕业,在一家乡村供销社当售货员,月薪只有18元;1964年我大学毕业,北京地区第一年月薪46元,第二年转正,月薪56元。56元的月薪我一拿就是15年,直到1980年,我才长了1级工资6元,月薪为62元。1992年我退休时月薪已达到201元。当然,现在水涨船高,如今我的退休金每月能拿到4000多元。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国家“一穷二白”,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国家财政还拿不出更多的钱给职工发工资。记得1952年上初中时,我的助学金是以小米计算的,每月17斤小米,折合人民币1元3角6分,够我半个月的伙食费。
1955年我参加了工作,每月虽说只有18元的工资,但我非常满意,因为我能自食其力了,而且每月除了伙食费还有结余,不时还可以给家里添点食品、衣物。但那时我看中的不是钱,而是未来的发展前途。1956年,在我将要由合同工转成正式工,月薪也由18元增加到36元时,我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升学机会。我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我辞职升学。经过8年的刻苦学习,我终于大学毕业,月薪虽说56元,现在看来是低薪,可在那时却算是“高薪”了,我成了农村人人羡慕的“来源户”,即有工资收入的家庭。
上个世纪大学生毕业生的工资虽然很低,但物价稳定,所以生活并不觉得很苦。由于工资低,那时艰苦朴素成为时尚,勤俭节约最光荣。我大学毕业后,一条棉被用了十几年,衣服也是十几年不更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那时人们衣着和勤俭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我每月的生活开支控制在20余元,剩下的钱全部寄给父母贴补家用。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国家的经济形势开始好转,职工的工资不断提高。不过,那时长1级工资,低的只有5、6元,高的不过14、5元,即使如此,每次长工资,大家像过节似地欢天喜地。20世纪末期,知识分子的待遇大大提高,几乎年年长工资,1992年我退休时,月工资虽然只有201元,由于我养成了节约的习惯,工资一有结余,我就存入银行,日积月累,到了2000年,我也成了万元户啦(指存款)。
我是上个世纪6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现在的退休金每月4000多元,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工作1、2年后的月薪。只因我们艰苦朴素惯了,所以生活并不感到苦,反倒觉得相当富有。量入而出、富有而不奢侈是我的生活准则,所以,低薪年代的我,时时刻刻有一种优越感,我和同龄人比,还算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我常常对党和毛主席,对社会主义怀有报恩的思想,所以勤奋工作,乐以忘忧,年既老而志不衰,总想为国家和人民多做点贡献,以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
20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