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下浦老街(散文)

精品 【江南】下浦老街(散文)


作者:半步蜗牛 童生,584.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74发表时间:2018-03-08 22:32:47
摘要:流淌于岁月之河的流水,像一队穿越了亘古的过客或驼队,既而湮没于历史的荒原,悄无声息。似乎不曾来过,又不曾止过,宛如一场沉醉于水乡的旖旎的梦。


   一
   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现实中的人和水都是一样的,尽是由高处往低处而聚。自古以来,人类及其文明无不是从山林里走出来,再到达有水汇集的地方栖身。
   我家乡的祖人,便是集聚于宜春的母亲河之滨,临江而住的。笼罩于江南水乡烟雨、天生丽质的袁河,宁谧似处子矜持羞怯的眸子;灵动如佳丽婉约婀娜的腰肢;清纯比伊人凝脂如玉的胴体。
   这条发源于罗霄山脉末梢武功山的河流,因东汉高士袁京厌倦仕途,辞官隐居于老宜春城北的五里山,从此山唤袁山,城呼袁州,河即得名袁河了。又因其流经中心城区的河段,两岸翠柳依依,河水清澈如镜,而猎获一个更为香艳的昵称:秀江。老宜春人称呼袁河为秀江,就如老辈们呼喊子女的乳名一般亲切与自然。更似乎家乡人对秀江的长度和界址,从无明确地定义。甚至,可以理解为城区开拓到哪,秀江就延伸到哪。但家乡人对秀江的那份朴实的情感,是铭刻在骨子里的,与生俱来的;是通过遗传基因沉淀和积攒下来的。
   近些年随着宜春城市的快速东扩,秀江也跟随蓬勃生机的高铁站的脚步,延展到了风雨飘摇的下浦老街。
   孤踞秀江南岸、三面环水的下浦老街,有着非常独特的地理位置:西面有南庙河,东面有新坊河,两河河水平行地汇入北面的秀江。与老街南面的省道清萍公路和浙赣(沪昆)铁路,围成一个“井”字。而下浦老街被填充在“井”字之中。三水交汇的下浦老街注定与水结缘,长相厮守,相濡以沫,从而植入了水的灵性和江南的柔美。可说是老街因水而妖娆,水因老街而婉约。流淌于岁月之河的流水,像一队穿越了亘古的过客或驼队,既而湮没于历史的荒原,悄无声息。似乎不曾来过,又不曾止过,宛如一场沉醉于水乡的旖旎的梦。
  
   二
   下浦人传统概念中的“下浦老街”,“下”是其深邃内涵中的第一重。当然老街的“下”,是相对于上游的宜春城和雷潭岭而言的。
   仿佛自远古而来、滔滔吟唱的秀江水,从古刹化成岩前入城,由西向东,穿城而过便到达了书声朗朗的状元洲。河水于此盘桓约两公里路程后,猛然变得桀骜不羁,像脱缰的野马,画出一个拓大的“几”字,留下一泓深潭,旋即朝下浦老街扬长而去。这个墨绿色的幽深的水潭,便被唤做了“雷潭”。而潭后隶属于下浦辖制的村庄,名曰“雷潭岭”。
   在雷潭岭村庄的对岸,突兀一座隽秀挺拔的九层楼阁,即多胜楼。
   宜春山水秀美,历史悠久,名人荟萃,为江西历史文化名城。据《袁州府志》记载:宜春城内遍布亭、台、楼、阁。而历数城中所有的亭台楼阁,无不与名人典故或历史事件相关连,宜春多胜楼也不例外。屹立于河道“几”字内侧的多胜楼,约建于宋乾德至天禧年间(公元963年--1017年)。多胜楼名,便出自于任职袁州刺史、唐诗人韩愈的名篇《秋字》:“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一千年来,饱经风霜的多胜楼或因战乱或因荒废,经历了数次倒塌和修葺,最近一次重建在2011年。多胜楼景区地势开阔平坦,楼阁主体工程为仿宋古建筑风格,结构形势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主楼东西向,分别有钓台烟雨阁和澄源清风阁两座附楼拱卫。耸入云端的多胜楼,为秀江和宜春城平添几份空旷、孤寂和苍老。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或许,命运多舛的多胜楼恰是一部古老宜春的兴衰史,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和长大。更是,疯长的楼盘已朝着高佻而秀美的多胜楼包裹而去,如包裹一段老去的岁月。
   也许这里将不再荒芜;也许这里将无尽繁华;也许这里将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蜕变得面目全非。它将有车水马龙的街道迫临;有茂密葱郁的花木荫蔽;有鳞次栉比的高楼陪伴;有清澈碧蓝的江水,讲述衰退的史诗。但隐匿于高楼上空的安逸和平静不变,飘荡于氤氲烟雨中的温存和缠绵不变。正如这雷潭岭前穿越古今、永不枯竭的江水,或犹闻金戈铁马的古风,或再现羽扇纶巾的吟哦,或渗透小家碧玉的矜持。
   在这里,你觉察不到时光和岁月在流失。你看那流水,仿佛永远都止住了奔跑的脚步,深情地与堤岸依偎;你看那烟雨,仿佛永远都用微醉而朦胧的眼注视,不稠也不稀;你看那时光,仿佛都慵懒得不愿挪动它肥胖的身体,不老更不离……
   这里——多胜楼所处的雷潭岭河段,便是位居袁河下游的最后一处“宜春八景”:钓台烟云。
   婉约清丽的袁河,大约流到距状元洲约3公里的地方,被一巨石拦腰阻住去路。“长宽8尺,高约丈余,如牛之犄角,兀然伸向河心,宛如一船横泊于河中。”巨石突兀于雷潭岭北岸的村庄前,与一江之隔的多胜楼遥相呼应。相传袁州高士、唐人彭构云,于此“蓑衣斗笠,躬耕习文,垂钓于巨石之上,做一方外散人,悠哉闲哉”。此处即雷潭钓台的原址。清代知县杨琨,好舞文弄墨,一日心血来潮,呼人在岩壁上镌刻“钓鱼台”仨字,雷潭钓台的名声也就远播开来。如今江水依旧,石台荒芜,古人却不知去处。
   当然,老宜春人都知道叫“钓台烟云”的景点,有雷潭和震山两处。
  
   三
   “下浦老街”的第二重含义,体现在“浦”字之中。“浦”的字义即指河道下游的水岸或入海口的滩涂。下浦老街便处于秀江下游的南岸,傍水而建的。
   在下浦众多的地名之中,“上”“下”二字似乎是一对辩证的哲学家,见证着下浦久远的历史。如:上坝和下坝;上朗和下朗;上瑶和下瑶;上街和下街……当然,传统意义“下浦”的名称也不例外。顾名思义,与下浦地名相对应的地方叫:上浦。而上浦的位置则处于雷潭岭与下浦老街的中间,即南庙河和袁河的交汇口。
   也正是因这条南北流向、已被岁月湮没了钓台痕迹的南庙河,将震山文明和上浦联结在一起,并成为下浦老街厚重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
   南庙河因起源于洪江、流经南庙镇而得名,为下浦丰沛水系的第二大河,又称南河或游溪。南庙河经过下浦厚田村后,离奇地连绕两道急弯,从而完成与城东震山的完美碰撞。“山脚小河——游溪(即南河)之滨,有两石似船形伸入河中。”这南庙河畔的船形石高数丈,位于震山西麜,即为震山钓台原址。岩顶深印两枚大脚印,至今清晰可见,相传为当年彭翁垂钓所留。两船形石后有一石厅,为钟乳石溶洞,入口于摩崖石刻右侧。“其西北有石室,临游溪之涘。”洞庭开阔,约30余平米,高数丈,可容百人,称岩洞,又别称颜洞。临河石壁之腰,刻有宜春最古老的磨崖石刻。
   据《宜春市志》记载:由历史上首位宜春籍状元、唐人卢肇撰写的《震山岩记》,记叙了彭构云下浦钓幽一事。并将述文题刻于城东5.5公里的震山崖壁,即为构云垂钓所倚巨石的下方,具体位置在下浦街道墈上社区塘头组西侧。全文309字,为阴刻楷书。岩壁凿有一方框,框长2.5米,宽2米。唐咸通七年(866年)勒石,尚有80余字可辨识。
   某日,我和友人三羽来到石刻前,步入震山山脚磨崖前,见山中树木葱茏,云雾缭绕,巉岩突兀。刚站立片刻,便感觉满山翠绿欲滴,湿气氤氲,似仙似幻,令人心旷神怡。摩崖题刻字迹拙朴苍劲,行距排列整齐,仿佛让人触摸到了一段穿越千古的文化遗韵。猛然间,见岩间血红的彼岸花竞相开放,恰似因缘有约而聚。三羽感慨万端,此为道教圣地也。若能于此修建道观,将震山打造成道教圣庭,定与秀江上游的化成岩成日月之势。一佛一道,光耀宜春。
   震山和雷潭两处钓台相隔约两公里远。至今,宜春人谁也分不清彭翁当年钓于何处?何处是真正的钓台?其实既然不能分辨,又何须分辨?往往,历史和文明只有在无数次地衰老过程中,才会焕发蓬勃生机的。
  
   四
   而诠释“下浦老街”第三重含义的“老”,则是通过在老街东头与袁河交汇的新坊河,来完成的。
   发源于新坊高富岭和里睦水库的新坊河,又名东河,流经新坊和下浦两个乡镇。而最能证明老街“老”的,莫过于横跨新坊河东西河岸的获鹿桥了。获鹿桥始建于宋朝,宋嘉定《袁州府志》早有记载此桥,与湖田一寺桥同为宜春最古老的石拱桥。民间相传,桥名为明嘉靖首辅(宰相)、宜春籍人严嵩所赐,且因桥墩凿刻捕鹿图案而得名,又名彰桥、长桥。该桥坐落于下浦老街东街口,新坊河注入秀江的交汇处。由四座石块垒筑的桥墩拱撑桥身,每座桥墩上铸放一头南尾北的青石鹤首,墩身凿刻一条长九十公分的蜈蚣,寓意仙鹤踏水镇邪、蜈蚣降压洪魔,保佑过桥之人顺畅吉祥。另外,桥身和护栏等处镌刻各式人物、飞禽、爬虫。更有姜太公钓鱼等石刻,图案似静似动,栩栩如生。整座拱桥用石灰、糯米、桐油粘固青石。精湛而先进的造桥技术,令人惊叹古人的智慧。
   据县志记载该桥于明清期间,屡修屡圮。康熙十年(1662年),袁州知府李芳春率瓦工修建,重命名为获鹿桥;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5年),知府胡应麟、知县张纶、江为龙将此桥改为石墩编木结构,又塌;嘉庆二十年(公元1816年),例贡生徐钟贤和其子国学生徐汝亨捐资建为石桥,更名为好义桥,后再塌;同治九年(公元1871年),易元风、卢岳等善人募资重建,又更名为慈善桥。至今,桥墩上仍保留古人修桥时加固的固件。据说此固件叫蝴蝶扣,是用铁水烧注而成,无比坚固。但而今该技术已失传,铁水一浇石头就烂了。
   当然新坊河所诠释的“老”的内涵,远不止这些。‘’、;
   这条蜿蜒于乡村的小河,虽在江南水系如织的格局中平凡得像寰宇的尘埃,但在它流域内,却形成了宜春两个最重大的传统集市:即每年4月22日至25日的新坊油货节,和每年7月7、8、9日的下浦吃新闹。两个集市均由民间自发形成的。日期一到,周边数县的群众和商贾纷纷前来赶圩,人头攒动,集市数日热闹不减。这两闹市的日期非常有特点:新坊油货节在早稻栽种前一星期;下浦的吃新闹在早稻收割前一星期。且两市还有一共性:就是都与吃有关。
   新坊油货节的主要交易品,是当地农家各种各样的油炸的食品。每逢圩日时候,赶集人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满街黄灿灿的油货,香飘十里,让人馋涎欲滴。趁热咬一口感觉脆脆地、酥酥地,香味在唇齿间回转。下浦吃新闹更能从字义上理解赶集的内容。“吃新”之意即指早稻熟了,人们可以吃今年新谷子。其实,吃新闹是油货节的翻版和增容,市场的交易物资不仅有样式丰富的油货,更有竹木制品的农具和农用物资,品种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当闹时间常延续一星期以上,至罢闹仍有方兴未艾的“余味”。集市的地点,也随着位于新坊和下浦交界处的原市场——狮背的败落,而迁移到了下浦老街。
   不难想象,人们无时不是通过这种“吃”的方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更是通过日积月累地文化传承和积淀,逐渐形成下浦厚重的民间文化。现在,下浦吃新闹已被列入宜春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
   “下浦老街”所涵盖的第四重含义,是体现在“街”字里的。
   九曲回肠的袁河,一路奔腾到下浦老街街后,江面豁然开阔起来。此处江天寥廓,水天一色,烟波浩渺。晴日,江上碧波荡漾,鸥鸟翔飞,令人不胜感叹这蓝天白云下的人间胜景。粼粼波光的河水在汩汩流淌;阳光在一寸一寸地偏移;时间在一点一点地流失;岁月在宁谧地老去。雨天,更是一抹淡淡的云烟锁住江面,像匀匀地涂抹一缕浓浓的乡愁。不时有野鸭群悠闲地出没于青波之中,划出一圈圈扩散的涟漪。像向外扩散一种文化,一段历史,一条繁衍生息的生命线。每每此时于稠密而沉重的雨条之中,总有一叶木舟出没于浩渺烟波之中,一橹,一叟,一网。波光处烟雨空蒙,蓑衣斗笠,竹竿轻舞,此江南胜景也。四季轮回终究会衰老,日月起落终究会暗淡,花开花落终究会凋败,河湾冰川终究会改道;江水横流终究会逝去——唯有文化、历史与文明,都在此时此地沉淀下来,亘古永恒。河道两岸的依依杨柳可以作证,河面上自由穿行的水鸟可以作证,津口拴船的石墩可以作证,潋滟波光中舞蹈的风可以作证,还有那穿越千载、永不枯涸的江水可以作证……这里是让人醉生梦死的江南,让人缠绵悱恻的下浦。
   由获鹿桥向西跨过新坊河,便踏入了下浦老街。它坐落于宜春城东的秀江南岸,背水而居。老街,即为一条沿河伸展的被踩踏得遛光的青石板路,长约500米,宽约2米,弯曲得像匍于乡间的小道。两排破败得像爷爷门牙的商铺,墙体被青苔粘附,让人感叹存在和坚守是多么不易。老街背后的河岸挺立着一丛丛构树、槐树和泡桐等,如一群守护岁月的老人,陪伴与它们一起衰老的老街。这些饱经风霜的大树下常泊靠一两条小木船,树干也自然而然成为拴船的木桩。老街靠秀江上游一端存有一废弃渡口,渡口平铺着被岁月打磨得光亮的青石板。千百年来,老下浦人往来于秀江南北,便是靠一艘干瘦如船夫的渡船过江。由于江阔水深,船覆人亡是常有的事。那时,过渡的人最妒忌拎带芹菜上船,因为“芹”和“沉”谐音。更是,宜春方言直接将芹菜改唤成“泡菜”,这与老宜春人将物体浮起叫“泡”相关。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渡口因相继架设浮桥和钢筋水泥桥荒废,渡口的青石板也褪化成玩童戏水的跳台。而那往来于江上、连接两岸风雨的渡船,化为天地间的过客而淡出岁月的记忆。撑渡,只能是许多年轻人心中久远而幸福的遐想。

共 652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半步蜗牛作者的这篇《下铺老街》的散文,通篇分六个部分叙述了家乡宜春市下铺老街的风景名胜古迹,突出书写了袁河及秀江名字的缘由,接着书写了下铺老街的四重含义,和典故,忌讳。还有宜春八景,还有油货节和吃新闹两个赶集节日,反衬出下铺老街由兴盛走向衰落的蜕变原因,最后抒发了作者对宜春,对下铺老街的无限热爱之情,并呼吁社会和城市建设者要保护这一有历史意义的老街。文章写得如行云流水,有血有肉,感人至深。问好作者,感谢对江南的支持!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紫檀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31000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练之一        2018-03-11 15:56:17
  拜读,学习了!
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诗一样的生活!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