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寻梦江南(散文三题)

精品 【流年】寻梦江南(散文三题)


作者:喻军 童生,754.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28发表时间:2018-03-09 15:17:31


   一、雨中兰亭
   一别绍兴已二十余载,今岁重游,已成坐四望五之人。故地触景,依稀心境,立显我这一去一来之间,光阴之无情、人生之匆忙了。况且来时尚晴好的天气,到得绍兴却是淫雨霏霏、绵绵不绝。尤其在我拜谒多位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墓地时,纠纠缠缠的雨,更添心中之怅然。直到第二天清晨去了兰亭,一派空濛的雨境,宛若水墨构筑而成。水流山峙,万般清润,不由深深呼吸。再思这雨,已成别样的新雨了。
   在兰亭逗留了一上午,所感知的,唯以“清幽”“虚灵”和“风雅”来形容。
   清幽者,当属兰亭之竹。绝非山地旷野之竹、市井园林之竹,而是疏宕简远、自矜自盈的雅舍之竹、文士之竹。千株万杆,在雨中摇曳生姿,篷然生烟。疾风过处,则好似一袭袭青衫飘拂,于鹅池之畔、碑亭之周,闲庭信步,俯仰自如。更见一株紫竹,斑痕鲜亮,气韵超迈,当为竹中珍品。若把青竹比作文士,紫竹便是文魁。它跚跚独行于丛竹之间,以斑斓之姿,引领一派风致。兰亭遍栽修篁,处处夹道,摇翠吐绿,使清气流转,文气盎然。
   一眼瞥见鹅池中五只憨态可掬的白鹅顺流而来,额如红色的肉球,急忙上前逗引,招致一片“嘎嘎”之声,竟蹼划而去。羲之爱鹅,以鹅启悟书道,与担夫争道、大娘舞剑的典故一样,成为书坛千古佳话。五只白鹅,与池南“鹅池”碑亭相呼应,恍然间超越了实景,消弥了古今。
   而我所谓“虚灵”者,尽在“乐池”的湖光及周遭的山色中。荡荡的湖波上,一座木桥横亘两岸,桥中设一四方形的草亭,名曰“俯仰亭”,如其楹联所示:“俯察乐池游鱼,仰观青山苍松”。在亭中凭栏眺望,亭台楼榭,烟雨朦胧,更兼清碧如镜,锦鳞游泳。若是驾一蚱蜢舟,去往湖心垂钓,则必有遗世独立、人间天上之感。到了桥的另一端,可上围堤,脚下便是汩汩而流的兰亭江。谓之江,其实河道并不宽阔,水也极浅,但却清澈明净,人迹罕至。抬头便见层叠的冈峦,缥缈之境宛若神笔晕染,山头泼彩,石壁淌绿,秀树袅如云,而“白云回望合”(王维),使人恨不能结庐此境,乘“山气日夕佳”,引“飞鸟相与还”(陶渊明)。
   兰亭有文气之幽,空灵之美,所“风雅”者,则非曲水流觞莫属。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文人雅集,召集人即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此次雅集得以流芳百世,全赖王羲之为当日盛会得诗37首即兴所作的“兰亭集序”,既是难得的散文作品,更属千古第一行书,惜乎原作随唐太宗墓葬,而“仅供死魂御览”了。今世所见的印刷本,大多由唐朝摹本而来,以冯承素版最为后世称道。想当年“少长咸集”之42人(包括谢安、王献之),修禊事后,列坐于涓涓流淌的曲水两边,眼盯一只载酒的杯子自上游而来,若停靠谁跟前,谁就得歌诗一曲,作不出诗,便罚酒三杯。凭空便可想象当时的笑语喧哗,唱和悠悠,虽才有高低,却无碍彼此的融洽,故而“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虽然当年的“曲水流觞”定非今地,但王羲之在“序”中所描绘的昔日美丽的自然景象,与今大致吻合,而后人所珍存的,唯有这绵延不绝的文脉,洒染千秋的古风。在目下这浮躁的时代,“风雅”为何物?几人得“悠然”?多少古趣不复,精神无存?就像城市并非寄居者的故乡,历史只能从文化中去寻找灵魂,而思古正是一种可贵的情怀——唤明月于故乡,慕古贤于今世,向一切古典的精致与优美、灿烂与高贵致敬。
   执着伞,在一座座碑亭、一片片荷池间蹀躞而行,兰亭虽不大,却十分留人。近中午时,一队队旅行者在导游小姐的高音喇叭指引下涌入了景区。
   我便悄悄离开了兰亭。
  
   二、阳明故里
   崇拜王阳明者,实在太多,且国外的比国内的多。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陶行知算是了不得的人物吧?但一提到王阳明,则无不敬畏、无不仰慕。台湾阳明山,即为纪念王阳明而改名。我亦痴迷王阳明日久,考察了他的两处故居和墓地,研读了几十万字他的研究文集、两部传记;亦拜读他的《传习录》、书法和诗文。完全认同一些学者对王阳明的评价:即中国历史上立德、立言、立功皆居绝顶者,唯有王阳明一人。今明将贴两篇有关王阳明的拙文。
   深秋时节,稍得空闲,遂与诸同道合议出游,言及所往何处,我当即道出“余姚”二字。此二字,萦绕心底久矣。揭开斑斑史册,当能闻得从余姚发出的黄钟大吕之声;追思悠悠人物,依稀可辨余姚所截留的条条伟大的足迹。作为文献名邦、硕儒辈出的余姚,常令我为之惊叹,为之浩叹,却未曾游历,诸同道亦然。于是,顺理成章,促成了此番余姚之游。
   我所惊叹者,余姚虽为浙东区区一隅,却诞生过诸如严子陵、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这等高山仰止的人物。他们或以名士风范涤荡浊世;或以圣贤智慧泽被后人。到余姚当日的傍晚,我们拜谒龙泉山上的“四先贤碑亭”,正当山风拂掠,夜籁四起,婆娑树影下,四座端肃的立碑,宛若四座江上青峰,巍峨入云。余姚自古出名士,史载自宋以降,余姚共出过634位进士,5人得中状元,其中就有王阳明的父亲王华。而我所浩叹的余姚,于四明山麓、姚江下游,1973年发掘出了震惊世界的良渚河姆渡遗址,说明作为农耕文明标志的“稻作文化”已然在当时兴起。河姆渡的发掘,导致了对中国史前文化的重大修正,使得余姚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在河姆渡博物馆,我们一行人细细观赏各种出土器物,包括四个文化层及先民的遗骸,那种穿越漫漫时空、从历史的纵深传来的远古的气息,使我们一时怔怔无语,心底也渐渐地苍茫起来。
   平素读史,颇感明史耐读,可充兴亡教材,却也有无数英才,令我击节赞叹,或悲伤扼腕。但最令我崇敬的,仍然是王阳明。他堪称明朝一等一的人物,即便放眼中华文明史,其文韬武略、内圣外王、真三不朽(清学者王士慎赞其:“立德、立言、立功皆居绝顶”),能与之比肩者几不知何人?近代诸多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学者比如曾国藩、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蒋介石、陶行知皆对其敬重而仰慕。首先,他是可以和屈指可数的那几位古代圣贤并列的大思想家。其创立的“心学”既承接了儒家正脉(熊十力语),又大开大合、独造新境,超越了程朱理学的僵化教条,更具人性关怀、生命力行和经世致用的普世价值。他所倡导的“致良知”“心即理”“万物同体”“知行合一”等重要学说,深刻地影响了明中晚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之成为近500年来思想领域的变革大师。在国际上,王阳明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坐落在余姚“阳明东路”上的王阳明故居,简洁素雅,粉壁、黛瓦、马头墙凸显了浙东民居风格。门前广场上矗立着“新建伯”(王阳明50岁时受封)的牌坊及雕像。在稍嫌局促的周遭民居环境中,它依然呈现出一派庄严浩大的气象。王阳明在此度过了童年时光,以后多次返乡讲学。所以,他又是杰出的教育家,无论军事倥偬、遭际变故,他一生都热衷于授徒解惑,传播心学,一些著名的书院比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都曾留下他的足迹。他的《传习录》被国学大师钱穆列为七本“中国人必读的书目”之一。
   王阳明是余姚的骄傲,以“阳明”命名的学校、医院、社区、街道比比皆是。在我逗留余姚期间所接触到的每位当地人,在谈到这位同乡先哲时无不流露出悦然而敬畏的神情。他们往往只用四个字就高度概括了王阳明:“能文能武”。他又堪称杰出的书法家、文学家,有大量诗文传世。他的书法,风神超逸,森严有度,是其人格的活画。
   王阳明的文化体量庞大而厚重;生命境界深邃而高妙;精神人格丰盈而强健。而他的不朽学说,在这一切讲求效率、增速并趋于物化的时代,必能启迪识者:抱持良知,廓然正心,服膺真我,知行合一。我想,这就是王阳明之于当代的重要价值。
  
   三、泊秦淮
   夫子庙的驰名,是与秦淮河历史上的几番兴废联系在一起的。早在六朝时期,该地区已是商贾云集,豪门林立;至隋唐而衰落,引来无数后世文人来此凭吊。刘禹锡的《泊秦淮》即是借东晋两位丞相王导和谢安曾居于此的一时之盛,道出美梦难再、换了人间的沧桑之感;到宋朝逐渐恢复为江南文枢,而明清两代则达致鼎盛的巅峰。也是今人流连此地、“话说当年”的情感由来。
   我曾几度赴宁,若有余暇便不忘来此地作悠然之游。
   明远楼是江南贡院之所在。这栋三层四方型的建筑,当年是用以监视应试士子的,故居于贡院中心。飞檐出甍,四面皆窗,居高临下的监考官们足以把考场一览无余。或有人金榜题名,得意春风;或有人名落孙山,失意潦倒,演绎了多少出人间的悲喜剧!若干位彪炳千秋的艺术巨匠和文学家,恰是在当年的考场屡战屡败,无缘仕途,终而发奋自强,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也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回归。明清两代诸多名人,比如吴承恩、唐寅、郑板桥、吴敬梓、翁同龢、张謇等人均曾于此应试,但并非都是榜上有名。比如吴敬梓,屡试不第,终而放弃求取功名,所著煌煌《儒林外史》之五十五回,专写科场之煎熬苦相,可谓极尽刻画,痛贬其弊!
   当夜幕降临,我踱步至魁星阁小码头,在游河的画舫上坐定,不由得想起朱自清先生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提及的“七板子”,却分明成了一种久远的风致了。现在的游船都属“动力机械”型的,故也遗失了那份细密悠长的桨声、风清月白的诗情。至于传说中的“船头听戏,船尾做船菜,船娘摇橹”般的陈年旧韵更仿似一种浔阳的遗梦了。略略瞥了一眼舱内:篷廊上悬着彩灯,经篷廊至前舱珠帘轻垂,桌椅也颇精致。我抬眼向外张望,一排排用灯光勾勒出的飞檐翘角、河房河厅闪烁流过,串串红灯笼散发出彤彤而灼灼的光晕,仿佛正忘怀于对当年的金粉楼台、侑酒酬唱、画船箫鼓的脉脉的追忆。而河水更像是滑动的丝绸,既非烟波,亦非涟漪,仿佛有厚实的底子似的。船舱里的一对情侣如胶似漆地耳语着,忽见那男子向外指指戳戳,向那女子说:“那就是原来古代妓女住的地方,是‘红灯区’嗳”,全然是一付惘然的神色。
   正所谓“金陵帝王州,江南佳丽地”,看来秦淮河确是大有“艳名”的,这就不得不提及“秦淮八艳”了。“八艳”者,乃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八位青楼女子也!她们皆能歌善舞,兼擅填词作画,可谓色艺双全,但她们绝非一般的青楼女子。“八艳”中的若干位,堪称节烈傲骨的女中丈夫:李香君的血染桃花扇、柳如是的投池殉国,陈圆圆则是在吴三桂降清之后,在家中长斋念佛,遁离红尘。传说柳如是的棺木是悬在墓穴中的,还有一说是悬在山崖间的,以示不履清朝的土地……这些都是为后世所称诵的气节大义之举!想当年才子佳人的诗酒风流,情投意合,最终褪去的是侯朝宗等赧颜苟生的求降朝士黯然的背影,崛起的却是这些薄命女子的铮铮硬骨!船过李香君的故居“媚香楼”(后向南京秦淮史专家、作家陆拂明先生求证,得知并非原址),也只够匆匆瞥上一眼。据考证,李香君的个头只有1.46米,属于袖珍美女,但她洁身自好、爱恨分明、不畏强权的豪侠之气,却是连大师级的林语堂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香君是其一生的“偶像”,何以见得?有他的文字为证:“香君是个娘子,血染桃花扇子。气义照耀千古,羞煞须眉汉子;香君一个娘子,性格是个蛮子。悬在斋中壁上,叫我知所观止”。其对李香君的钦慕,毫不掩饰,可谓极力推崇。据说其曾购得香君画像一幅,“悬于斋中壁上”,每日焚香礼拜,即便人生辗转,亦不离左右。
   难怪秦淮河被称为万古多情之水,它的璀璨耀灼、桨声灯影;它的柔靡媚惑、朝雾霄露,俱已化作过往的烟云,而今人所探赜索隐、渲染营构的,无非是传递一种思古之幽情。月照荒沙,思接千载,有多少眷恋的怀想、苦涩的回眸,就有多少岁月的沧桑,历史的重量。在秦淮河的游船上,我如此这般想。

共 465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江南,梦里水乡,粉墙黛瓦,古色建筑,人文浓郁,历史悠远,跟随作者的笔墨在文中游历一番,犹如切身处于那时那地,更深入地了解了古人的故事,还有故事里的情感。雨中兰亭的清幽,虚灵,风雅,在绵绵细雨中更加让人沉迷其中。这三大感触,更是经过作者的解析让那种缥缈之感真切实化。明阳故里,将明朝大思想家,哲学家王明阳这位历史人物,近乎完整地展现出来,他的品德,精神,后人的赞誉,无不真挚虔诚。泊秦淮,阐述了当年士子的不同归途,成败背后的心酸。还有那秦淮河上的画舫里,一位位走出来绝非一般的青楼女子。她们各有各的境遇和故事,在若干年后依然被津津乐道。作者通古博今,对历史的研究极其深入,本篇文风干净利索,情感细腻真挚,实属佳作,倾情推荐阅读。【编辑:静如画】【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311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静如画        2018-03-09 15:19:32
  老师的文章好有深度
   拜读,学习了
   问候老师,新年安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