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去桂林(散文)

精品 【流年】去桂林(散文)


作者:喻军 童生,775.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552发表时间:2018-03-10 19:08:04

【流年】去桂林(散文)
   一
   某次,见一位画家展示他的山水近作,一眼便知画的是桂林。这像是一种经典的图式:水墨淋漓,笔饶情致,岸畔洒染的丛竹中点缀着屋舍,波平如镜,映现山的倒影;还有滩涂、牧牛、小船、鱼鹰。唯美的画境,诗意氤氲,呈现出地域景观的鲜明特征。
   后来得知,这位画家却从未去过桂林。倒也不奇怪,古人有“卧游”一说,虽足不出户,山川尽入胸臆,丘壑烟云满纸;近人张大千不就没去过庐山吗?却在生命的衰年,以忘我的投入,绘制出一生的巅峰之作“庐山图”;“墨神”黄宾虹,若论传统功力在20世纪的画家中可谓翘楚,却很少对景写生,直到晚年才偶尔为之,也不过是大致勾勒山的轮廓而已,却无碍他成为山水大家。纵观中国画史,又有几幅传世山水是实地写生而来?古人云:乘物以游心,象由心生也。与西画讲究实证的创作方法不同,中国画更注重精神境界和人文意蕴的传达,画山必此山,定知非大家。况且当今的资讯发达,诸多山水胜境的地理形貌,即便未曾亲历,却早已渗入画者的感知系统且沉淀日久。高超的画家,自可跳脱实境,无中生有、有中生奇。
   话虽如此,却也不能以偏概全。把师古人所掌握的种种技法,通过师造化、即从对景写生的实践中加以运用甚而变通,仍不失为画道正统。徐悲鸿就曾多次去桂林,甚至购屋居住阳朔达一年半之久,并自号“阳朔天民”。有了这样与自然山水朝夕相伴的亲近,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他的传世之作“烟雨漓江图”,是此类题材创作中难得的精品;另一位近现代大师李可染,一生酷爱写生。在他担任中央美院教职期间,曾多次带学生到桂林写生,甚而发展到对景创作。不仅留下了一批美不胜收的漓江画作,且形成一套理论,有《桂林写生教学笔录》传世。
   本文的立意并非谈画论画,而是缘起于前不久我的首次漓江之行,我希望就此做一些文字的记录。同时,行前我也准备了画具,作为画画的人,既去漓江,不画上几笔还算是画画的吗?所以,由“画”开篇,我想是再恰当不过了。
  
   二
   有一首名叫《我想去桂林》的流行歌曲,把自然美景的桂林和现实生活的制约置于相背离的两极,折射出人们在面对时代变革所产生的种种变化中,割舍了很多本性和纯真的追求。在歌中,与其说“桂林”是一个地名,还不如说是一种情境的唤起和家园式抚慰的象征。透过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在当代生活中难以调和的矛盾,使并不遥远的“桂林”变得如此令人神往,并足以观照我们生存状态的某种缺失。曲调采用民间音乐特有的轻松诙谐的形式,却勾勒出时代的些许困顿和迷茫的表情。是啊!“我想去桂林”,我们都想去“桂林”,但我们在充满物欲的世界中追逐的越久,离这个桃花源般的“桂林”就越远。
   而迟来的我,也曾在过去的诗作中写过桂林,在无数的山水画作中欣赏过桂的林,但直到四十有五、辛卯今春才得以成行。毕竟还是来了,按原先的行程安排,中午航班到达后,紧接着要游览的是市内的靖江王府和两江四湖。“紧接”二字,又无意中道出了当代旅行者们匆匆赶路的无奈!
   这两处景点的游览,却并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
   前者是朱元璋的侄孙朱守谦当年被封此地所兴建的王府旧址,依托独秀峰为屏障,还有诸如龙脉的解释,仿佛非此便不能显示其皇家正统。藩王分封制度,曾在历史舞台上演绎过多起血腥的皇权争夺战,尤以汉代、明代居多,比如著名的七国之乱、靖难之役、宸濠之乱等。可见当个藩王虽表面光鲜,世袭罔替,但并非高枕无忧,有时还倍感冷清,甚至十分危险。当家掌门人(皇帝)既要封你,好为他看家护院;又要防你,怕你造反夺位。血缘关系稍远的旁支或被冷落的皇族往往被封至边地,远离政治中心和繁华的都城。比如靖江王这一族,就属于稍远的旁支。朱元璋连自己的儿孙还没摆平呢,封你个靖江王已属皇恩浩荡。以后,广西的王权代代相传数百年,亦不曾有什么犯上作乱之举,但在这个当年的僻所,大的政治作为怕是谈不上了,充其量只能做个“逍遥王爷”。史册上,靖江王这一族也鲜见浓墨重彩的记载,只是到了第九任王爷、明朝风雨飘摇之际,王族的命运却以一场灭门的悲剧而告终,又伴随着一位幸存者的跌宕人生而载入史册。相关内容将在后文中提及。
   至于这座当年十分气派的王府,在历经280年的风雨更迭后,于顺治九年,被一位农民起义首领李定国付之一炬,而它当时的主人,已换作明朝降将、外姓藩王孔有德,他只在清朝册封的王座上坐了两年,就落得个兵败自焚的结局了。
   至于两江四湖,是坐在船上游览的。向两岸看去不乏亭台楼榭、高塔耸峙、榕树盘根、山影葱茏的景致,但城市化的整体气氛明显地构成环压。这是一种城中之景,“江”“湖”之谓更类似穿城而过的港汊和水系。此种不谐感并非桂林独有,现代氛围与自然遗存、人文景观的杂处在当下实属难以避免。而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风貌,呵护自然生态环境,不要动不动就以开发之名、行破坏之实,则功莫大焉!
  
   三
   从市中心驱车两小时便到了阳朔,车停大榕树景区公园。为看一棵树,长途奔此而来,事后却感到十分值得!
   我平生未见过这样的树——
   首先,它是一棵有着1500余年树龄的古树,传为晋代所植,这就足以令人敬畏了;其次,它是传说中刘三姐与阿牛对歌的地方,“刘三姐”是桂林的人文名片,她的知名度堪比漓江。据说历史上(唐朝)实有其人,很多客家先贤比如屈大均、王士祯、黄遵宪的著作中均有记载;且由于电影《刘三姐》所产生的影响力,我们所熟稔的一种对歌的曲调便由此流传开来,似乎谁都能哼唱几句。这像是民间爱情故事的文学升华,七仙女和董永的传说亦属此类,它们同样获得了千载播传,成为最具生命力的世俗经典。
   令人惊叹的是这颗大树的样貌:圆周数围的主干以万钧之力构成稳固的着力点,任由巨蟒似的枝干前后左右地伸展,繁密的枝叶所构成的覆盖面竟达千米之广;而有些粗壮的枝干几乎与地面平行甚至近乎着地,却以苍劲虬曲的顽强奋力托举起一片片绿叶的晴空。仿佛在向上拓展的空间中极度受压、转而以不屈的抗争去寻求横向的支撑,却仍然没有抵及理想的边界。它是一种超拔雄迈、锐意图存的生命伟力的化身,以不可思议的团结精神和相互依存的浑然架构展现出王者的尊严。
   这横着比站着更像站着的摩天大树啊!以一棵树长成了一大片茂盛的树林。
   接近中午,丝丝细雨裹着初春特有的寒意向我袭来。登上电动竹筏游漓江之前,为了腾出执伞的手好作写生,向推销的商贩买了一件一次性的雨衣。
   这种由船工操纵的电动竹筏简陋而实用,船舱中排列着几把塑料椅,顶上有篷布遮盖。若不是雨下得越来越大,我定然建议船工把布盖掀掉。伴随着一阵阵马达声,我把目光贪婪地投向了烟雨中两岸苍润的山峦。山不算高,但层层叠叠,逶迤起伏。或如泼墨直下石壁,间杂着褐色和白色;或如淡彩渲染山头,滴淌着青色和蓝色。山的形状也差不太多,却被一双无形的自然之手排列的高低错落,富有节奏。船行江心,群山环峙,宛如扇形。向高处望去,轻纱般的雾霭缭绕山头,使我想起山水画中惯用的渲染技法。午后的天空在雨境的笼罩下发出一阵阵暗蓝,投映在漓江的倒影像是和天堂的宝镜重叠,如真似幻,如影随形。白雪石的画境悠悠浮现在眼前,仿佛再航行一段就能进入他的画中。
   再看滩涂上的丛丛竹林,如同巨型的花树盛放,不似江南的翠竹,那般细密的柔情,而是昂扬着挥洒,簇簇团团、蓬蓬勃勃,像是山峦和江面间一首首舞动的抒情诗。
   丛竹的景致在很多漓江山水画中是诗性的传达,没有这部分笔墨,山水之间便缺乏了装饰美和过渡美,画面的层次感也会显得单薄。但画法上十分讲究,若照实了画出繁密的丛竹则必然与整体不谐调,漓江是写意的、非工笔的,而写意以传神为首要。故好的漓江山水画,一定是突出整体、重在传神、省略局部。干湿笔并用,加以晕染,就是丛丛竹林;大笔泼洒,略施皴法,就是重重山峦。一叶轻舟,几只鱼鹰,就是婉约的情思。正如林曦明的画笔所传递,那般简约概括,那般气韵灵动。
   我在这天然的水墨画廊中穿行,早已按捺不住地掏出速写本勾画了起来,为了视线更开阔,竟冒雨站到了船头。任江面吹来的雨模糊了我的眼镜,打湿了我的速写本,把刚刚画出的线条变成了一滩淡墨;任寒气侵入我的关节,雨滴滚落我的脸颊,而我只能全然不顾。我快速而尽情地画着,一座座山,一丛丛竹,还有杂树和房舍、舟楫和竹筏。我像是一名试图盗掘宝藏的后来者,在前人无数次获得酬劳的福地,探寻着自己的心灵所需。跟随一双翩翩的翅膀,我仿佛看见了江畔独步的徐悲鸿,当时他正经受着与蒋碧薇的情感危机,索性跑到了桂林,或为回避尘世的纷扰,或想通过自然山水寻求某种解脱;我也仿佛看见了李可染,他正坐在一块临江的大石头上一丝不苟地写生,感悟着山水的美育和真谛。这位开创了“李家山水”面目的大家,一生“为祖国山河立传”,60年代即以画漓江闻名。他曾说过:“漓江为我作稿本,我为漓江传千古”,在漓江山水画的创作上,他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就这么画着,画着,向一座座峰峦致意,为一片片倒影着迷。忘记了料峭的春寒、周身的潮湿,一次性雨衣早已破陋不堪。那五峰并驾的“九马画山”,以石壁上斑驳错杂的色彩图形,腾跃如抽象的马匹画,啸傲在江色群峰之间。难怪当年的徐霞客,一路风尘来到这里,对此美景赞叹不已。还有明朝嘉靖年间的摩崖石刻,“画山”二字,笔力沉雄,隐约可辨,历经400余年风雨剥蚀,又因树木遮挡,曾数百年间未被发现;过了黄牛峡,斗米滩山头上赫然一座立石,船工告诉我这是“望夫石”。被命名为“望夫石”的景点各地都有,较著名的在安徽涂山和武昌北山等,古来多少痴情的女子,在翘首以待的心碎中,就是如此化成石头的吗?却不曾听闻有“望妻石”的;再往前,江面顿开,波光澄碧,一面黄褐色的山壁连同倒影,好似染过的黄布一般,故称“黄布风光”。在滩边停靠,下船赏游,群山交叠环抱,有如墨笔积染,又隐隐泛着蓝,又分明透着绿,间杂着青红黄橙,实天然之好画也!
  
   四
   游漓江历来是被分成两个部分的,一是从阳朔游,二是直接从桂林市区游。著名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流传甚广甚久,但其出处直到1983年才被发现,镌刻在独秀峰山脚下的溶洞碑石中。作者为南宋学者王正功,此句为一首七律中的一句。今几乎无人不知此句,却罕有知晓其作者的。可见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作品本身,而非作者姓氏名谁。比如魏碑何人所书?敦煌壁画何人所绘?兵马俑、龙门石窟又是何人所为?可能永无答案了,这些伟大的艺术创造本身就是那些无名氏的丰碑。王正功毕竟还留下了名字,他的这句诗,虽谈不上伟大的艺术创造,但作为桂林山水最响亮、最有力的品牌广告词却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近代爱国人士吴迈又续上一句,“阳朔堪称甲桂林”,又把“广告词”更深入地推进了一步,组成了完整的句式。等于说虽然桂林山水天下最美,但其精华部分体现在阳朔。这是实话,我从隔日的桂林漓江段的游览中,得到了直观的印证。
   我想原因还是我在两江四湖的游览中面临的同样的问题,市区的整体环境,和自然山水存在着某种不谐感,亦属城中之景。
   在阳朔,自然为主体。山水敞开怀抱,尽展它的瑰奇和神韵。船行江上,可谓峰回水转,移步成景;而市区段的漓江,或多或少打着城市景观的印记,江面也相对窄了许多。从船上能清晰地看到鹅卵石滩(以及在滩涂上兜售货物的商贩)、江畔的山上攀爬的人群、排列两岸的楼房、民居等等。当然,站在桂林市本身的角度看,因为有漓江相伴,城市风光可谓绝佳。
   伏波山、叠彩山、象鼻山这些景点,在整个漓江风光带中是极著名的,但我臆想它们若出现在阳朔,格局气象定然会大不同。我们坐在一艘有驾驶室、船舱、洗手间、小卖部的中小型游轮里,却没有在竹筏上的那种畅神惬意。船行过程中也看到了很多美景,但大多一览无余,似乎欠缺画意。站在有护栏的船顶上,视线中尽是近景,最多不过是几座淡淡的远山。
   我想,若先游的是桂林市的漓江段,我一定会感觉很好,再去阳朔,好上加好;但阳朔在前,就有了标准,再游此段,必然是比下去了。此先后顺序,人生诸多问题皆同此理,比如由贫到富,由富到贫;由高向低,由低向高;由平淡至绚烂,由绚烂至平淡等等,都属人生起落、更迭无常,此中之理,又有谁能道破?
   还是谈谈山水。
   窃以为桂林市区段的景致可以入眼,而阳朔风光可以入心;前者是文,后者为诗;又好比前者是照相,后者当然是画了。另外,若单论桂林之“山”、之“水”,是断难当得起“甲”天下的名声的,因为有黄山、九寨沟在前,它们称得上这两个领域的单项冠军。但若论山、水结合,桂林则必有不逞多让的资本,实为大自然阴阳互补、相生和谐的典范之作。

共 971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桂林山水甲天下”自小学语文课本初识便记忆犹新,如今有缘读这样一篇文章,去桂林,岂止三个字那么简单,里面蕴含了太多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问所愿。从笔墨书画到山峦秀水,从远史古人到近代名家,一重重,一幕幕,那情那景,那人那物,都令读者记忆犹新,且在读文中感受到一种强大的视觉盛宴。作者笔触细腻,情感真挚,熟读史书,在景色描写上尤为独特,一山一水,一人一物,都充满诗意。一首《我想去桂林》更让人增添了诸多对桂林的神秘感与向往之情,这里又将现实与理想的无奈若隐若现地夹杂其中,给人一种忧郁之感。关于桂林还有诸多诗句名画,作者一一列举,更易令读者深入了解桂林之美。一篇难得的佳作,倾情推荐阅读。【编辑:静如画】【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312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静如画        2018-03-10 19:11:32
  桂林,多少人梦想的地方,
   在老师的文章里游历一番,甚美。
   问候老师,期待佳作不断!
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8-03-22 06:57:40
  桂林山水甲天下,体现的是阴阳互补、和谐共生。
   单就之山、之水,山有“黄山”、水有“九寨沟”,是难以甲天下的,但“山”和“水”相融,“甲天下”就名副其实。
   佳作、欣赏!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