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四季的故事】有一种记录叫立碑(散文)
婆婆爷爷已去世三十几年了,他们的墓前却一直没有一块墓碑!在那破“四旧”年月不能想,在那困难的年代不敢想。
父母退休后时间充裕,子孙也相继成家立业,家里经济状况明显改善,他们心里就盘算着为婆婆爷爷立碑的事。父亲虽然学历不高,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是初中毕业,在那时尚可算大知识分子,那碑文就是父亲新自撰写的,将婆婆爷爷功德一一写叙述,经文人指导,最后才请石匠刻在墓碑上。
那年夏天,我回到阔别二十六年的故乡,此时的小村庄,可以开着小车到村口了,年少时脑海里对村庄的记忆已对不上号,茅草土坯房被新式小洋房替代;当年的那口清澈的水井,周边已是杂草丛生,还是老乡指点我才依稀认出,旁边那一座快要倒塌的旧茅草房,这便是我们家刚迁居来时的第一个住处,让人百感交集!岁月不饶人,老一辈村民健在的已不多了,童年的伙伴也都成了爷爷,年轻的后生和小媳妇们大多不认识。
走近婆婆爷爷的坟茔,野草在坟头乱长着,尤其在夏季,草长得老高,连人也不好钻进去,是该打理一下了。
我陪父母转了几天,经老乡介绍,才找到了刻石碑的地方。刻碑师傅约六十多岁,中等个子,四方脸儿,唇上一抹胡须,显得十分精明能干。谈好价钱,按照父亲写好的碑文给师傅,因为师傅有现代化刻石碑的工具,不到一个月就做好了。
就在第二年清明时节前的几天,说是黄道吉日,用车直接把石碑拉到山下,请了几个老乡,把石碑抬到墓前。挖土、搬砖,和水泥,这些不曾干过的下力活儿,我是尽心尽力,以报答老人的养育之恩。
放好碑座,嵌进石碑,合上立柱,盖上碑帽,坐上碑脊,石碑就立好了,还了父母的心愿,平添了一座坟在我心中的份量。完工后,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点燃那一张张寄托哀思的“纸钱”,诉说着我们无尽的思念。
立碑之事,不知道是谁发明的,好像从有文字记载就有痕迹遗留。据有文献资料可考,石刻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从宝鸡出土的石鼓大篆到秦始皇泰山封禅出自李斯之手的小篆,讲述着一个个青史留名的故事。
不过立碑过去是大户人家才可能享受,最近几十年农村经济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在当地才时兴,也让刻石碑这个行业兴旺发达。
树碑立传,留作纪念。人们都想在人生旅途中或百年之后留下好名声、好印象。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立碑却是颇有讲究的。
唐朝女皇武则天,创造了大唐盛世,可谓兴国有方,功德卓著,可树碑立传。但武则天与众不同,作古后给自己树了一个无字碑。武则天先前有遗言“己之功过,由后人评。”真可谓远见卓识。多少年来,后人前赴后继为其著书立传,一一再现了武则天的完美形象,把个无字碑书写的满满登登。让武则天流芳百世,倍受后人称赞和敬仰。
像周恩来那一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临终将自己的骨灰撒到海河大地,不树碑,不立传,不占寸土空间。但是他们的精神、美德,英名却在人们的心中,源远流长。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个人崇拜,喊毛泽东万岁不绝于耳,毛泽东塑像林立街头。毛泽东发现后幽默地加以制止说:“你们在屋里睡觉,让我风餐露宿为你们站岗放哨。”后来很快在全国各地把毛泽东塑像拆掉了,但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高大形象,在人们心中是永远拆不掉的。任长霞活着嫉恶如仇,爱民如己,群众发自内心为她树了一块“有为而威邪恶畏,为民得民万民颂”的石碑,她让人拆掉,更让人敬佩不已。
如今少数为官者,不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是对树碑立传牢记于心,每竣工一项工程项目,就立一块石碑,有的还亲笔题写碑文、碑名,唯恐干点好事群众看不见,上级不知道。每到一个地方还要留下墨宝,因他是官,小官们也不敢小视。
最近我听人闲谈了的一个故事,说的一个市长,参加书法比赛,想来想去,经常写的是“同意”二字,自己也认为是写得最好的,就拿去参赛,结果获得一等奖。那市长退休后静心练字二年,再参赛,结果什么奖也没获得。可见他当市长时写的字有多差劲,不但没起到树碑立传的作用,反而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这和有些人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名胜古迹上,与“到此一游”又有什么区别。
立碑是后人表达对去世老人的怀念、孝心,也是向后人传递孝道。对普通百姓来说,立碑实际上是为亲人的坟茔作个记号,便于远在外地久居亲人,如有机会回家上坟,怕找不到坟头。
人的一生有“盖棺定论”的说法,包括许多伟人,许多年后才有实事求是的评价。立碑这件事在乡下的习俗是由后人承担,可现在有公墓里就发现,有的人还没死,碑已立上了,有的还是自己亲自出钱立的,只是等到死去填上日期,好像有等死的味道,让活着的人多少有点不舒服。
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本身就犯了树碑立传的大忌,还会遭非议。
据老人说,立碑要在父母双方去世三年以后才能进行,父母如有一方健在者不宜立碑。这是有它的道理,对普通人来说,考验的是后人的能力和孝心;对历史伟人来说,经过时间的考验,后人才会有一个公正的评价。当然该立碑的还是要立,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烈士碑等,主要是纪念先烈,教育后人,过幸福生活时不能忘记了祖先。
树碑立传也有辩证法,想树碑立传留名的人不一定能留下名,不想树碑立传留名的人反倒流芳百世。古往今来,武则天的无字碑,毛泽东同志巧妙为自己拆塑像的举措,任长霞拆除歌功碑,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深思、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