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云】不论西东,都是远方(散文) ——电影《无问西东》观后感
我家的故居,是抗战时期,内迁贵阳的湖南湘雅医学院的一间宿舍。因为这层关系,我对整个抗战时期,中国院校及文化机构的南渡内迁,产生了浓厚兴趣,而由于历史原因,这个兴趣,逐渐从面归拢到一个点——西南联大。
前些日子,《无问西东》上映,异常火爆。还未等我主动关注,各种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席天卷地而来的相关信息,就冲进我的大脑,虽然有些猝不及防,但还是过滤出几个关键词:献礼清华、被禁五年、情怀至上、鸡汤味道,以及西南联大——这,是我的兴奋点。
某日深夜,我的好友,在影院看完片子以后,急匆匆地给我发了十几张彩蛋剧照,我瞬间就燃了,马上购买了次日影票;更把有关西南联大的书,全部翻了一遍。我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为观看这部片子,设置一种仪式。我心里有种神圣感。
但是,到了具体的观影环节,刚一开始,我心中的神圣感,就被突如其来的懵逼感,削弱了——片头歌曲是清华校歌,过门画面的纯黑背景,以及中间插入的阳光融融芳草鲜的清华园画面,凝重之中透出乐观向上的味道,符合那个时代,很OK。紧接着,是张震的一段台词:“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这话,瞬间让我把西南联大知识分子建国后的悲惨遭遇与这部片子被禁播5年,联在一起想。突然敬意大增(深V的尺度啊!)。影片进入正题,第一个场景,是新生儿护理室。联系到刚才的台词,这个桥段,就充满了命运况味。但是,不对啊,抗战时期,就有这种医疗条件了?继续观影,讲的是当代故事,广告公司供职的男主给客户提案的桥段,让我想起了万恶的甲方爸爸,肝颤之余,起了错觉,TM我是不是走错片场了?我看了看影票,没错啊!向朋友发了一条信息表示疑惑询问情况,好友回复“没有错,继续看”。
……
看完整部电影,我才明白,这部片子,在叙事结构上的独特用心:时空不同但互有关联的四段故事,交叉讲述。按四段故事在影片中的年代,可如此排序:民国时期(1923年、1938年)、四清时期(1964年前后)、当代2010年。每个故事的主角,都是清华人,都要面对人生的选择。
1923年,吴岭澜小哥哥认为理科才是有价值的“实业”,好学生都学这个。而文科很虚(我觉得理科才虚,买斤水豆腐,还要拿函数算哈?),花时间去思索生命的意义,相当于下河洗煤。可他偏偏文科卓越而理科很渣(我更渣)。他享受“踏实”的感觉,却忽略了“真实”。校长梅贻琦的引导以及在泰戈尔演讲现场的所见所闻,使他挣脱迷惘,认为对生命的和对真实的思索,是高尚的。最终弃理从文。15年以后,1938年,吴岭澜已是西南联大文科教授,他向学生讲解泰戈尔的诗,并告诫学生:永远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其中一位高富帅学生,叫沈光耀,出身南方将门世家。战事的剧烈,伤亡的惨重,刺激他投笔从戎,加入空军。母亲知道这事,从香港赶来,斥令他放弃参军,学会享受平淡生活。他答应了。然而随着战事加剧,伤亡加重,他的内心再次摇摆,再度选择:弃笔从戎……最后驾驶战机,撞向日舰,壮烈牺牲。他生前曾驾战机向当地贫苦村庄空投食物,一大群孩子得以存活,陈鹏正是其中一个。
20多年后的1962年,陈鹏清华毕业,校长准备把他分配到原子弹研究所。他的好友李想和王敏佳在医院工作。王敏佳和李想为给老师鸣不平打,投匿名信威吓师母。师母知道真相以后,污蔑敏佳勾引她丈夫。偏偏此时,王敏佳编造的自己每年都要和毛主席在天安门合照的谎言被揭穿,遭到政治调查,惨遭批斗群殴。李想为了能顺利支边,自始至终沉默。陈鹏救下重伤致残的王敏佳,把她安顿到他小时候居住的村庄,自己则投身到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中。李想则在支边工作中,牺牲自己救下同伴。同伴的孩子,就是张果果。
果果是广告公司中层主管。他代表公司与cell公司争夺亿家奶粉的品牌服务权。期间,张果果与一户上北京生四胞胎的贫困人家认识了,四胞胎患病需手术。果果大胆构想:若拿下亿家,让四胞胎代言亿家奶粉,有了代言费,手术费就不愁了。但具体的推广方向引发了一场政治斗争。果果被迫离职,构想落空。但果果没有出卖自己的上司;最终也以个人名义成功帮助了四胞胎。
四段故事,吴岭澜篇最为简短,却是全片灵魂:“无问西东,追求真实”。这段故事,剧情起伏不够,过于温平,对于主角内心挣扎的刻画,不够强烈,有爆破点,却又不够爆炸。一个人长期笃信的什么东西,怎么可能轻易就因别人的一两席话而改变?梅贻琦引导他时所言:
“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这段借梅贻琦先生之口说出的台词,腔调太文艺,鸡汤味偏浓。其实完全可以朴拙一点:“什么是真实?就是你所经历的,以及对得起良知的所作所为”。在另外三段故事中,类似的台词也频繁出现。比如,陈鹏对王敏佳所说:“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掉得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我最怕的是,掉的时候你把我推开,不让我给你托着。”完全可以两句话搞定:“无论怎样,我都陪着你”。另如美国空军教官所说:“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完全可以接地气地说:“这个世界缺的是发自肺腑的真诚与善良”。
……
此类台词,充斥全片,但也体现了该片的良苦用心。也许是太用心——要打动人还要有文辞精丽,以至于用更多心力,雕镂词句,而过度雕琢造就的美,不自然,美是美,但却可能流于疏离、虚飘。当然,这也涉及到了一个审美差异的问题,也许我不喜欢的,恰是他人喜欢的。此间无对错,没高低,只有审美倾向而已。
回到故事本身。吴岭澜经梅贻琦引导后,内心的挣扎,在影片中是有表现为远离人群,痛苦思索。而在泰戈尔演讲现场的所见所闻,使他幡然醒悟。可见,泰戈尔的演讲桥段,算得上一个爆破点——直接促使他弃理从文。可是这个爆破还不够强烈——一个人坚信的什么,怎么可能轻易地就改变?如能对他的心理活动,进行更深的挖掘,进行更强的渲染,基于此再设置一个终极爆破点,也许会更好。
而他的学生沈光耀,从香港来到昆明西南联大念书,也面临痛苦的选择,只是影片对于他的选择的设定,格局更大:家还是国,文还是戎。对于他内心挣扎的刻画,我认为要胜过对吴岭澜的刻画。这一段故事,有男儿热血,有家国情怀,有时代风骨,为之后的彩蛋埋下了伏笔,升华了片子的格调。这就不难明白,影片为何把西南联大,设定为故事背景了。而从历史层面来说,大概也只能如此设置。抗战时期,内迁院校很多,但西南联大,在迁徙途中,因为有计划地安排师生撰写日记,而这些日记,在当时或后来,多被公开发表了,使得西南联大事迹广为流传。其余如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同济大学、国立中山大学等等等等,事迹流传也较广,但比起西南联大,还是略逊一筹。把西南联大作为故事背景,观众更容易接受。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西南联大大师荟萃,学术实力卓然超群,在其存在的9年时间里,为中国各领域培养了大批卓越人才。把西南联大作为故事背景,影片格调更易升华。
当然,除升华格调以外,影片对那段历史虔诚的致敬,从修建校舍、静坐听雨、跑警报、投笔从戎等场景的呈现中,可以感受到。都是符合历史的。
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修建校舍,眼镜兄向梅贻琦反应:“其实就算我们一个铁皮顶都不建,全部用茅草顶,经费也不够,还得想点其它办法。”梅贻琦冷冷地回了一句:“雨季就要到了。”
1938年1月,由国立北大、国立清华、私立南开组建的长沙临时大学,依从国民政府教育部指令,迁昆明另行组建西南联大。春初启程,春末抵滇。7月,联大在昆明城北购了120亩土地修建校舍。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担任校舍设计师,仅半月,一所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校舍就跃然纸上,不过经费严重不足,设计方案经N次修改,最终落定为土墙平房上覆铁皮或茅草顶。梁思成都改哭了,直接去撕梅贻琦(时为联大常委之一,联大实际主事者)。
盖铁皮顶,是防止雨天漏雨。可每逢瓢泼大雨,雨水仍然滴漏不绝,而密密匝匝的雨珠砸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噼噼啪啪,盖过了老师讲课的声音,根本无法正常上课。经济学系教授陈岱孙曾在这样的情形下无奈地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下课赏雨”。而在影片中,则是物理老师,在黑白上写下(满黑板的物理公式,看得我脚趾都抓紧了),静坐听雨。这一桥段,出现了一位大家,杨振宁。这一场景的重现,是对历史的高度还原,但是,有一个特写镜头——沈光耀推窗看雨,窗上有玻璃。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到了。这个细节,没有处理好,据杨振宁回忆,那时的联大教室,窗户没有玻璃。如果影片能更细心一点,把这个细节完全还原,会更能体现西南联大办学之艰苦。许许多多日后如杨振宁一样的大家,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对日军轰炸昆明,老百姓与联大师生,齐跑警报这段历史的还原,也是比较准确的。当中出现的两个细节:敌机袭来,警报拉响,山顶上高挂红灯笼。这座山,想必就是昆明城南制高点五华山;联大师生聚集在城外山谷中继续上课,日军战机投弹轰炸。后来,日军直接轰炸了西南联大校区,联大师院(即今云南师范大学)被毁,数名学生和校职工遇难。但这一段历史,影片由于篇幅没有还原。
轰炸造成的惨烈伤亡,是直接刺激沈光耀投笔从戎的爆破点,远比刺激吴岭澜弃理从文的爆破点强烈。西南联大学生投笔从戎,也是符合史实的。抗战初起,国民政府教育界就有一种强烈呼声:抗战时期,要完全改变平时教育的性质,一切课程要围绕战争需要来设置。好在国民政府教育部坚决否决了此种论调,不仅坚决表示要坚持扩大大学规模,还最终确定了“战时要当平时看,平时要当战时看”的办学方针,没有把大学变成兵源地。抗战期间的中国大学,校舍可毁,精神不垮,弦歌不断,比战前增加了近40所,培养了大批卓越人才。
当然,如沈光耀一般的热血学子,投笔从戎,国民政府,一律持“表彰但不规定”的态度。据西南联大校史资料称,参军人数有800余人,牺牲5人。
沈光耀空投食物救活的陈鹏,成年后救下了被群殴致残的王敏佳,把她安顿在自己小时候居住的村庄。仅仅是一场因满足虚荣心而编造的谎言,王敏佳就遭如此横祸,为什么?王敏佳所处年代,是1962年。这时,全国上下,正在疯癫地展开一场“四清运动”。从王敏佳的遭遇来看,此时的四清,已从最初的“清分工,清账目,清财务,清仓库”,开挂升级到“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清思想”。在此之前,从建国开始,已经开展了三反五反、知识分子思想大改造、社会主义大改造、大跃进、反右一系列政治运动。四清运动,是一个小小的高潮,是之后的文革的序曲。被扣上资产阶级和台湾间谍的帽子的王敏佳,只是那个年代里千万个遭遇不幸的人里的其中一个,还好她有陈鹏。安顿好她的陈鹏,投身到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中。原子弹研制成功,陈鹏已显露患癌迹象,他回乡探望,扑入眼帘的,是触目惊心的政治标贴。此时的村庄,疮痍满地,久无人住。陈鹏疯狂地寻找爱人,但他怎能知道,虚弱不堪的王敏佳已只身走进茫茫大漠,去寻找他,要用爱托住他。可是,陈鹏大概也是命不久矣,王敏佳可能也是凶多吉少了。谁也托不住谁了。对此,影片设置了一个开放结局,是不想戳穿而已。至于李想,如前文所说,在支边工作中,牺牲自己救下同伴。同伴的孩子,就是张果果。果果一家给李想扫墓时,张父向果果讲述了这段渊源。在讲述中,四段故事,关系理清,连接完毕。
这四段故事,交叉讲述,使得剧情在横向纵向都有拓展,视野开阔,张力十足。但是,四段故事的交叉讲述,过于跳跃,跳跃中,又缺少必要的信息暗示,颠来倒去,倒去颠来,而突如其来的关系点明,又有几分生拉硬扯,使得故事的穿插连接,显得僵硬。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吴岭澜篇和沈光耀篇,胜过其他两篇;而对刺激人物做出最终选择的爆破点的设置,张果果篇和陈李王篇,似乎又太弱了,让人感受不到,同时,这两篇,对于影片主题,扣得也不够紧。至于影片的立意,总的来说,很正向很积极很大气。片子的核心精神,就是结尾台词“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而真正把影片推向高潮,或说是赋予影片以风骨格调的,是7分钟彩蛋:通过对影片若干特写镜头的解读,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王国维、徐志摩、蒋梦麟、冯友兰、钱穆、沈从文、闻一多、陈寅恪、穆旦……悉数亮相。差点忘了最后一位,蒋南翔。一头一尾,梅贻琦和蒋南翔,都是曾经的清华校长,对清华历史,都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有影评刻意褒蒋贬梅,是罔顾史实,是泯灭良知,宵小所为。
这群文化人,大部分来自西南联大,有涵养功深的学识,有独立自由的思想,是卓越无匹的学术大家,是卓然挺立的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撑起了中国的学术脊梁。他们是精英中的精英,对于人生,想来会有更多的选择与更强的决断吧,应该可以如影片台词所言:“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了吧?
而事实上,建国初期开始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就是针对他们的。一系列毁人身心的政治文化运动中,他们不能不问西东,写下皇皇《中国哲学史》的冯友兰,成了御用写手,专写批林批孔的文章;以供奉人性为创作准则的沈从文,被某人蓄意攻击,扣上帽子,再也不从事文学创作,转向文物研究;另外,朱光潜、金岳霖、贺麟、穆旦、汪曾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也无法不问西东了。
精英如此,何况一般人?
无问西东,其实很像我们每个人心心念念的诗和远方。如果说要追求真实,你尚未经历的诗和远方,绝对没有你正在经历的苟且真实。有时,为了苟且都要拼死拼活,哪里还有诗和远方。换言之,不把眼前的苟且PK了,你追寻毛的诗和远方;而如果个人的命运,被兴兴轰轰的时代洪流卷裹,想要苟且偷生,还要看点子好不好。
但是,希望终有一天,我们都能够无问西东——以真诚和善良打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