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四季的故事】家乡的古井(外一篇)
一、家乡的古井
我的家乡在陕西杨凌,属于关中平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家乡很贫穷,机井很少,农民吃水主要依靠村中的那口古井。
古井井口直径约有一米,四周铺着青石,青石油光瓦亮。父亲说,听他的爷爷说,这口古井在他爷爷的爷爷时就有。从井口四周铺的青石被人踩得平坦而光亮的程度能够见证,古井绝对是有年头了。
在我童年时,每天从早到晚,来古井打水的人都排着长队。大家有说有笑,议论着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奇人秩事,那时人们生活中所获取的信息大都来源于这里。男人们还会掏出烟袋,很利落地用纸张卷出一支烟来抽。井口上架的辘轳从早到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犹如一曲美妙的音乐,吟唱着人们生活中的苦与乐。无论是硬朗的汉子还是玲珑娇小的村姑,都会很麻利地把满满的一桶水摇出水面,待两只桶打满后,用一根扁担挑起,颤颤巍巍,脚步平稳而轻盈,腰板挺得很直。
遇到几个月天旱,生产队会动用机井抽水浇灌农田。浇灌农田的机井离村庄很远,有三公里的路程。此时,不论男女老幼都会挑着水桶去机井打水。人们已经意识到,机井抽出来的水远比这口古井打来的水清澈甘甜。
人们对那口古井是非常敬畏的。那个年代正破除封建迷信,可逢年过节,依然有老人在夜幕时偷偷带着香和食品到古井阱上供,还会跪下磕几个头,起身再作个揖。母亲说,老人们是在拜井龙王,希望井龙王能够赐福村民,让井水永远清澈甘甜,永不枯竭。
家乡人对古井四周的卫生更为重视,绝对不允许在离井三十米内堆放垃圾和牲口粪便,就连小孩子内急也绝不允许在古井附近大小便。曾有一名妇女抱着不到一岁大的孩子路过古井时,因孩子内急,便就地让孩子撒尿,被村人看到,当下指责妇女缺少素养。
到了八十年代,家乡五个生产队共修建了一个水塔,并给每个村庄都接通了一个自来水龙头。虽然有了自来水,但供水的时间却很短。由于用水量大,每天早六点供水,最多到九点就没水了,所以每天供水时段,人们不论有多忙,都会排着长队去打水,谁也不愿再吃古井里的水。那时的古井几乎成了摆设。
九十年代初,在外工作了三年的我回到家乡,看到每村都有了自己的水塔,自来水全天二十四小时供水,人们已遗忘了古井。我特意去看了那口古井,残破的辘轳上没了井绳,时不时会有小鸟落在辘轳的顶端,发出几声鸣叫,那叫声仿佛是在诉说着古井的往昔。
如今,家乡的自来水早已接到了每个家庭的锅台上,而那口解决了几代人饮水问题的古井,因在此地建了农家乐被填平。
古井是时代的象征,是历史的见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古老的生活方式必然会被现代文明所淘汰。尽管如此,我至今还怀念儿时的那口古井,因为它毕竟养育过我。
二、远去的搓衣板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打我有了记忆时,就记得农家人家家都有一个搓衣板,是女人们用来洗衣服的。
最早的搓衣板是木头做的,一般选用木质坚硬、纹理细、能耐水的木头来做,市面上松木和柏木做成的洗板最为常见。搓衣板长短不一,长度一般在四十厘米到八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到四十厘米,厚在三厘米左右。搓衣板两头一般都留有平坦部分,中间刻有30多个沟槽。有的搓衣板上的沟槽有两种,一头是宽槽,是用来洗粗布厚衣服的,一头是窄槽,是用来洗面料柔软的衣服和床单被面等。
由于搓衣板上有那么多沟槽,直到今天,人们比喻某人长得消瘦时,还会说那人瘦得像个搓衣板,就是指某人肋骨一根根突出,和搓衣板上突出的沟槽一样。由于搓衣板是女人常用之物,上面又有那么多沟槽,跪在上面会很不舒服,所以,哪个男子如果在外面做了错事,民间至今还留传着一句俗语:“当心回去给妻子跪搓衣板。”
其实,搓衣板主要功能还是用来洗衣服。那时候,女人们坐在河边,将搓衣板一头高一头低的斜架在河岸边,或架在洗衣盆上,再把用水浸透的衣服放在搓衣板上揉搓,如此洗衣服不但省力,而且洗出来的衣服干净。一个搓衣板的使用年限大都在二十年左右,大多数人家的搓衣板都用得沟槽磨平了,但依然舍不得丢弃。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塑料制品大量出现。由于木制的搓衣板成本高,还浪费质量好的木材,于是,市面上出现了塑料制成的搓衣板。由于塑料制成的搓衣板重量轻,便于携带,而且价钱便宜,便很快在人们生活中得到了普及使用。
社会发展到今天,洗衣机已成为寻常之物,不要说城里人,就连农家人,几乎家家都有了洗衣机。如今的搓衣板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罕见之物。
直到今天,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家乡女人们坐在河边用搓衣板洗衣的情景。搓衣板,成为那个时代人们辛勤劳作的见证,也成为人们对那个时代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