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福贵”式“坚强”更积极地活着 (读后感)
读完《活着》,一句书评引发了我的思考:“活着的意志,这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剥夺的东西。”但事实上,文章结尾的福贵,除了耕地的老牛和活下去的那一口气,已经一无所有无可剥夺。这种无力把握生活、任凭命运摆布的“活着”真的值得我们推崇吗?
福贵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是一种本能的行为,每个人都是怕死的。就像人饿了会吃饭,累了会睡觉,没有人生下来就憋着气不让自己呼吸,也没有人生下来不怕冷不怕热自己往火坑里跳,也许你在思考着怎么死的同时,你的躯体就在为活着努力,活着真的是一种本能的行为。人怕死,终归是心中有所挂念:福贵上战场时说自己怕死,怕再也见不到家珍和有庆。福贵独身一人时也怕死,他说自己跟耕地老牛很像,那老牛被宰杀时眼泪汪汪痛苦欲绝的情态也必将是福贵被迫面对死亡的态度。福贵对活着保有原始的热情:人之初总是单纯得像杯白开水,那时候的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平凡什么是轰烈,那时的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强烈的目的,也许是一时的好奇也许是一时的氛围让自己有了瞬时的冲动。于是,那个时候的自己总与“半途而废”相伴,也总会为了搭几块积木而拒绝吃饭——这一切,全看兴趣的大小。在现在看来小时候的行为是那么的脆弱,因为背后支撑这一行为的唯有兴趣,全没有什么“崇高的信仰”抑或“理想”。然而那个时候的自己也从不会迷茫不会对自己的生命感慨万千,于是,那时的生命也是最有韧性的——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
福贵是怎么活的?“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年少无知时,生活责任的推卸者;风云突变后,苦难生活的挣扎者;看尽生死后,无欲无求的麻木者。福贵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他只是沿着下坡路走完了活着的过程,却没有向更高的台阶攀登,为他的生活带来一份积极向上。
我之所以会阅读《活着》,是因为自己在绝望之时说出“我真的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同学回应我说“不要问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并推荐我看这本书。可看完之后,我并没有获得面对生活的信心,反而只是对那一代人的命运感到惋惜,因为这样一种任凭命运摆布的麻木乐观的活着不是我想要的。我固然能从“福贵”式“活着”这种更悲惨的人生中获得一丝安慰,但能鼓励我前进的,是“福贵”式“坚强”,一种不急躁、不冲动,时刻自我安慰,充分发挥时间的疗伤作用,把人生细化到一天天让生活的琐碎去填补受伤心灵的坚强。
在我看来我们不应该盲目推崇“福贵”式“活着”,而是应该用“福贵”式“坚强”更积极地面对生活。
浙江省磐安中学高二(9)班厉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