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故乡的年味(散文)

精品 【菊韵】故乡的年味(散文)


作者:霜叶居士 秀才,1509.2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84发表时间:2018-03-21 20:46:03


   戊戌年正月初九,春节十天小长假一晃而过,给人们留下无穷无尽的回忆与思念。咸宁的天气一改初八的艳阳高照,潇潇洒洒地下起了毛毛细雨,洒落着天空中的灰尘,城市的空气随着雨水的洗礼,显得格外的清新,让春节小长假过后的人们,怀揣着节日的收获,上班路上享受着这无边的欢乐与风调雨顺。
   俗话说,要得发,不离八。公司初八开门大吉员工报到,初九正式上班。开年第一天正式上班,偌大的厂房,依旧沉醉在节日的氛围里,空荡荡的无声无息一付静静等待的样子。独坐在车间,我理了理几乎被春节灌晕了的思绪,心情如烟花般落寞,2018农历戊戌年,就这样在一片烟火炮竹声中翻开了新的一页。小的大,大的老,年年春节,今又春节,春节可以无穷无尽,人生却过一年是一年。有些人有些事,大抵如各人病痛各人知一样,只可同乐,不可共忧。想想自己碌碌无为的一生,及年近花甲的年龄,数日来,春节愉悦的心情,仿若少年梦幻一下子回到了残酷现实般,又宛如繁华过后的寂寞。万般无奈之际,不随岁月消失依旧残留的那一颗童心,独自偷欢似地回味着春节里的每一天过往,心情颇有些洋洋得意来,因为亲情,更因为友情。屈指数来,从初二到初八,除了两天是亲人互拜外,更多时间却是与文友互相见面的。与文友在一起,大块吃肉,大杯喝酒,大家可以海阔天空无拘无束地胡侃乱吹,也可以推心置腹毫不设防地聊天谈心。春节年话,文友在一起除了联络感情,畅谈写作心得体会外,其实聊得最多是年味。
   怀旧是人之常情,特殊的日子里,这种怀旧之心,堪比爱美之心,却又更为剧烈。故乡的年味,是一段心有千千结化不开的乡愁,是一幅万家团圆热闹喜庆的亲情画卷,是一首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永远颂不完唱不厌的乡土情歌。故乡的年味,特别是童年时期故乡的年味,几十年来,一直缠绕在人们的心头。那份依恋那份幸福感,让同龄人,那怕是素不相识的同龄人,往往都能够彼此找到共同的话题,并且都是一聊起来便没完没了,这样更加让文友们有了“同是故乡人”一种亲人般的亲切感。
   “落雪纷飞,落雨成堆;有钱无钱,回家过年”。在物资极度贫乏的年代,这句话便成了远方游子归故乡镌刻在心里的铭文。童年的故乡,真正的年味是从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时候开始飘香,且一日浓似一日。有人把年味的酝酿,归于吃腊八粥的节日里,也对,也不对。追溯民风民俗,千年历史的长河,腊月,腊梅花开凌霜傲雪,民间便有了腊货的制作与贮存。吃过腊八粥后,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纷纷地为一年一度的春节,准备着丰盛的食材。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民谚云:有米无柴,设法得来;有柴无米,烧破锅底。过年米是必需的。在那刀耕火种科学不够发达的年代,没有相应的电力设施,年米需要经过谷推、碾槽、石臼等多种设备与多道工序方能完成(依稀记得童年的石磨、谷推、碾房、对臼屋、油榨屋,还有被父亲抱上碾槽木架上坐着,让大水牛拉着碾槽架碾米时的情景),一个庞大的村落家族,年米往往需要大半个腊月来准备。除了年米,再就是柴火。从大山上砍下大担大担的柴火,堆砌成山。腊时腊月,风寒雨雪,围炉取暖,煮茶夜谈。每当这样的日子,孩子们最喜欢的事,莫过于一边烤着大炉的柴火,一边吃着父母亲准备了留作过年待客用的熟花生、蚕豆、米泡、糖粑、苕泡条等零食,一边听父辈讲“秀才过年”“担夫过年”“老鼠嫁女儿”等故事及过去的往事。柴米有了,再就是准备其它腊货了。打豆腐、熬米糖苕糖,贮存木柴,准备油炸品,捉年猪等一切事务,乡人紧张忙碌的氛围,让年味一天浓似一天。有条件的家庭捉年猪是分为两次的,一次是在冬至之日,民间代代相传,冬至之日的年肉是最便于腌制、火熏及贮存的。再一次是在腊月二十七八,在此期间捉年猪,图的是一个肉质新鲜。待到小年过后,人们无论是乡邻抬头相见,还是在荒郊野岭中与人相遇,相互打招呼的第一句话,往往就是一句“嗯老财宝归家,年事办毕了吧!”的老话,于是乎有人认为,年味就是从吃过“腊八粥”的那一天起。也不对的是,农村大多数经济捉襟见肘的小口之家,填饱肚子尚成问题,腊八粥自然也是顾不上弄的;虽然年米、柴火是必须齐备的,年味飘香却只能算是从“不管是长工短工,腊月二十四放工”的小年算起。腊月二十三是一年一度的除尘日,二十四是送灶神日,即灶神爷回天述职日。灶神是家神也是福禄神,地位及权力仅次于士地神;一个家庭的祸福兴衰,全由灶神相助或论处。从腊月二十五日起,人们才真正地全力投入到迎春节准备工作中去,各家准备以最好的方式招待远方来的贵客,或近邻亲人的相互拜访,同时也供奉神灵与自己的祖人。
   迎新春,除了食材及春节必需品的准备外,年味体现最浓的还是民风民俗。酝酿了一个腊月,也忙了一个腊月,纯朴的民风是柴米归家不欠债。自债自还,父债子还,来年不欠往年账,死人不欠活人账;也叫“不生病,苦得过;不欠债,穷得过”,有米有柴,便是山中活神仙。无债一身轻,心静好过年。家庭春节只有两件大事,国家的钱粮舅爷的年。童年的时候,小孩子最羡慕的是,人家有准女婿送年节礼。那时候虽然物资极度贫乏,未婚的女婿,一年“四时八节”的节日礼,那可是不以免的。女婿伢家不吃不喝该省的钱与事,能省的就省,不该省的还是不能省,多少不争,礼到就是:民间这叫“出得你手,进得我手”。节日礼中,年礼是重中之重,年前亲戚各房份表示过后,来年开春拜年,亲戚各房份无论家贫家富,都是必须要宴请新女婿吃酒的,一家一家的吃,喜气洋洋好不热闹。“十里一乡风,风俗各不同”大年三十是敬祖、接灶神日,合家团圆吃年饭前,首先要将煮熟了的三牲肉,拿到祖堂屋的神龛前祭拜祖人,迎接灶神爷的,乡民以此来祈求上苍降福、祖德保佑。吃年饭各地方也是有各个地的风俗习惯的,有的地方吃的是早年饭,或二十九日吃年饭,或大年三十早晨吃年饭。还有的地方吃二日年饭,传说是祖人的两个儿子不和气,分别接父母吃年饭,按常理由老大在大年三十接父母到他家吃年饭,老二气不过,便提前在腊月二十九接父母去吃年饭。年老的父母亲为了兄弟团结相处,不让儿孙们面子上过不去,便依允儿子们的安排,一家吃一餐年饭;后人为了纪念这一对贤淑聪慧,不偏不纠心地善良的祖人,便把这一习俗遗传了下来。
   “鱼肉不打边”每年的年饭菜肴摆放或三菜一汤,或五菜一汤,或七菜一汤,或八菜两汤、十菜两汤,不但桌面摆放有讲究,而且这里还有个喜庆名目,如:四季发财,六六顺,要得发不离八,十全十美,月月红等,菜肴多少,因家庭经济状况而论。平常人家,家庭状况再穷,年饭上也是必须有一碗鱼的,这叫“年年有鱼(余)”,图的是一个吉利。年饭也是应该比平常多煮些的,也叫“有吃有盛”。开席时,在没有给祖人、土地爷、五主神敬年饭,大人、小孩均不许上桌落座的。敬过祖人、土地、灶神的年饭,洒给六畜吃,不逗瘟疫;洒向桃李梨枣,果实累累。待年饭吃过后,大人、小孩,儿童,简单收拾家务后自觉地各自清洗除尘沐浴更衣,喻“去旧迎新”之意迎接第二天的到来。贴对联,贴门神等,那是有钱人家必须完成的事。有此地方是在年饭前贴好对联、门神,有些地方贴对联、门神是在年饭后。对联内容一般是励志型的,多为图个喜庆吉利。张贴对联,给大水缸挑满水,这些事多数是大人们干的事,儿童,小孩只是准备着一张馋嘴,好在三十夜好好地享受美食。童年的乡村,我的家乡是很少有家庭贴对联的,不是笔纸过度紧张,而是舍不得浪费一分钱。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民风民俗,就是各家父母会在年饭后,预防童言不忌给节日的女喜庆带来晦气,特将年龄尚小不谙世事的子女牵至茅厕,用纸在如厕板上抹一下,象征性地在子女的嘴巴上来回擦拭,这也“臭嘴不灵”。三十夜的火,月半夜的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自然少不了守岁。大年三十的晚上,也是一个宗族大团结,大聚会的晚上。人们各自用过晚餐,围绕在祖堂屋的冓火前,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每家的炉火也是应该烧得旺旺的,待到子时过后一定要留着火种不让它熄灭,这叫“世代篝火相传”。不甘寂寞的孩子们,拿着父亲特地买回的红灯笼,不等夜幕降临,便早早地点燃了大红灯笼,在夜空下肆意地穿梭玩甩……几十年过去,那情景依然浮现在心头,温暖着一去不复还的童年时光。
   初一起,从头起,新起新发,新年新气象。相传,自从盘古开天地,女娲娘娘泥土造化万物,首先制造的并不是人,而是万事万物。从大年初一起更生万物,故有“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贼、十兵”之说,每一个日子代表一种物件的诞生。阳光主生主兴旺,雨水主滞主不利。春节拜年,是中华民族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不忘先辈记住乡愁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华民族之魂的象征。鄂南民间民俗“初一拜自家(即本家长辈及族辈),初二拜舅妈(老家婆),初三拜家婆,初四拜老婆(丈母娘家)”(注:此民谚以中青年人定位),古风蔚然。记得每年的大年初一,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父母亲就早已经起床烧水梳洗完毕,待弄好了早饭就喊我们兄弟几个起床梳洗,好吃完早餐去各家拜年。有的父母为了大年初一讨个好兆头,特地在大年三十晚给孩子们临时预约个名号,好催子女们起早床。什么“来福”“发财”“好运”等,待到大年初一早晨,父母一喊这些名号,子女们们必须依照预先约定,闻声答应“有”“在”“到”等,随即翻身起床。童年的故乡,憨厚朴实的父老乡亲,不但诚信笃实,而且热情好客。大年初一,乡人一般在用过早餐后,家里摆放好茶水香烟及糕点,必恭必敬等待乡人的拜年外,自家的男丁或子女,在家长的带领下,先去祖堂屋给祖宗上香礼拜,然而从辈分与年长者家拜起,一家接着一家地拜年。有时候拜年者碰到一起,便相约一起走拜,这样,拜年的队伍越拜越大,大家一团和气、喜气洋洋的热闹非凡。走拜是那时的一种拜年方式,人们人人空着手,拜到各家后按辈份称呼拱手礼拜,相继接受礼拜后回馈的祝福语,然后彼此说些客套的话,个个春风满面地依次转身离开。当然也有个别礼拜者有时间在某家就此坐下的,喝喝糖茶,抽抽旱烟,拉拉家常,其乐融融。
   我的家乡,姓氏同宗共祖的乡邻,附近就有三个房场,房场即自然村落。一处隔三丘田畈,一处隔河相望。待到本村各家走拜完毕,再就是由村里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牵头,相约团拜去给氏族宗亲们拜大年。依稀记得,我们村团拜老少一去就是二十余人,同样是空着两手。先去近邻宗亲家拜年,再溯流而上过石孔桥,绕道去河对面宗亲家拜年,氏族宗亲们一如往年的约定一般,早早地安排好了宴席款待,让宗亲们品读着不一样大家庭的亲切与温暖。每每待到团拜归来,已然的下午时分,村里长者们早就拿出了村里公共的锣、鼓、钹等几大件民俗乐器,教晚辈青少年们敲起了“农家乐”“斤求两”“喜洋洋”等民间古乐,让整个村笼罩在一片节日的气氛中,寂静的乡村,在这一刻已然愉悦得分外繁华,莺歌燕舞喜气洋洋。大年初二,自然是要跟着父亲一起老家婆家给舅爹拜年了。舅爹肯定不是某一个人的舅爹,如此便会碰到许多前去拜年的表亲,诸如:表叔、表爹、表姑,表婶等等。一年一度亲友们好不容易凑到一起,那份亲切感亲热劲,让人有一种亲情无价般的感动。初三去家婆家(外婆),给家婆爹家婆妈、舅爷舅娘拜年,一年之中,外甥只有这一天比舅舅身份大,席桌上舅舅必须恭恭敬敬地给外甥酌茶敬酒,因为外甥“后生可畏,前程无量”,要不民谣中怎么会有“外甥中举,娘家屋风水”之语呢?拜年拜到外婆家,外婆家那里所有与舅舅同辈的族人都是外甥的舅爷,外甥走进任何一家都会受到应有的礼遇。在我童年的时代,父老乡亲去亲人家拜年,有经济条件的家庭一般也是空着两手的,如果礼拜是是德高望重的耄耋老人,也不过就是斤把白糖、瓶把罐头的事。其实拜年只不过是一种亲情的互访,礼物多少与有无并不重要。大年初四,才是拖儿带女去丈母娘家拜年的日子。当然,在此之前,你也可以天天牵着幼子跟你一起去舅爹、舅爷(爷是父的别称)家拜年,也是不会错的。童年的故乡,浓浓的年味,节日欢乐的氛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观灯会”,待到“吃了月半粑,各人种庄稼”的时节,故乡的年味才一下子淡了下来。可儿童们却不觉得,依然沉浸在节日快乐中,久久不愿醒来。“拜年呵,请呵,一碗肥肉一碗饼哟”“拜年拜到初七八,坛坛罐罐都刮括(光);拜年拜到初十边,一碗茶一袋烟”那时候,年,充满的是亲情味、人情味、乡情味,即使是家家贫穷的年代,礼不可废,亲情更不可忘。
   一份心境的触动,一段心灵的返思,一个心情的签名,一句美到心尖上的文字……年味,其实是一种享受的过程。故乡的年味,留存在童年时代永久的眷恋中,在记忆深深里,是那么令人难以割舍。

共 506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新年节日中的欢乐渐行渐远了,生活又回归正常。回忆着曾经的年节,少了许多曾经的味道。那时的生活虽然贫瘠,日子却过的充实而盈满。浓浓的乡情与亲情在童年与少年时是那么真实,走亲串友,家庭欢聚,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如今日子富裕了,但却少了以前那份拥有温馨感,割舍不下的回忆,存在于心中。作者在新春佳节之际触碰到心底那曾经的温暖之处,感慨万千。一份眷恋之情溢于言表。推荐欣赏【编辑:枫魂帝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324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枫魂帝星        2018-03-21 21:11:07
  感谢居士老师赐稿菊韵,新春快乐
拈月为诗,清静做文
2 楼        文友:小白狐        2018-03-21 22:16:41
  春节尽管已经过完了,欣赏着老师的文采,依然是年味十足,还尤其是家乡的年味,记忆犹新。遥问老师安好!
3 楼        文友:雨后咖啡        2018-03-23 23:30:38
  很暖暖的味道,问好老师。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