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神韵
在我的心目中,有一个形象一直很高大,他就是我的学兄徐清清。
在上大学时,我的计算机是短板,要想拿到高级合格证,简直是天方夜谭。徐清清给我鼓劲说:“那有什么?只要你按程序来,多操作,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从今天起,我每天抽半个钟头给你点化点化。”
“你是神仙呀?”我笑道。
“差不多。你不放心我有这个道行?”
徐清清果不食言,对我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计算机高级考试过后,我庆幸自己没有入围20%的淘汰人群,这自然要得益于徐清清对我不厌其烦的“点化”,为了表示我真挚的谢意,我买了一个足球送他,他却生气了,说:“你看俗不俗?难道足球比感情更重要吗?两个字:拒收!”
我过意不去,又要设宴招待他,他轻蔑地笑笑,说:“你就是用八抬大轿来接我,我也不去。”
“你是神仙,不食人间烟火呀?”我假装生气。
“那当然,咱们来点超凡脱俗的不更有韵味吗?比如一起打打球,喝喝茶,上上网,多有新意呀,非要搞点容易腐烂变质的东西,两个字:我烦。”
和朋友们聊起学兄,都认为他处事坦坦荡荡,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一定会公平公正、刚直不阿。
另一位在我的青春记忆里抹不去的人是孙月月,我的红颜知己,也是我的大学同学,遗憾的是她没能和我一起步入婚姻殿堂。那时,她是系里的文艺委员,每当学校举办联欢会时,她都要找我给她出主意,她说:“我没有主见,总觉得你的指导都是金点子,即便是走了弯路,也觉得是有方向性的。”
我笑笑:“我是神仙呀?”
“差不多,你的道行深,对我来说,每一个创意都不失神韵。”
大学毕业后,正赶上县里选拔文化专干,我们三个凭借各自的实力,轻装上阵走上了文化战线,被分配到偏远的乡村主抓文化工作。
徐清清和孙月月去了县城东边的一个名叫大山乡的文化站,我则和他们相反,在县城最西边的石头乡,相距百十里路。
我到乡里一报到,严乡长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就盼着你们有文化的人来,把咱乡的文化抓出个样子来。有什么想法和困难尽管提,乡里一定全力以赴支持。”
“严乡长,我不能当光杆司令吧?”我笑着提出了我的要求。
“让通讯员小李当你的助手。”
我承认我平庸,但不甘在工作上没起色。年关快到了,我和小李走遍乡里的每一个村落,去“挖掘”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
通过走访,我了解到乡民们普遍对耍龙节目感兴趣,决定从舞龙上找到切入点。我初步拟定了个方案,就是以乡里的名义成立两个耍龙队,把时代信息融入到传统的艺术里,从年初一到十五,分赴各村去送祝福。
当我把这个想法给严乡长说了以后,他瞪着迷茫的眼睛看着我:“咱乡往年就有耍龙的啊。”
“我了解到了,往年老百姓自发组织的舞龙队不是服装不统一,就是锣鼓场面跟不上拍,再不就是祝福词老掉牙,不成规模。如果今年乡里统一组织,把专业能手和优势资源集中起来,不但能创新还更有气势。”
“这个创意好,每年上面给乡里都拨有文化经费,乡里都把它分给各村了,为争文化资金,村干部们总是吵得翻天覆地,可是资金到位了,很多村子只是走走过场,弄不出一点实质的东西来。今年的文化经费就不再按村下分了,由你统一支配,既减少了矛盾,又能打出咱乡的文化品牌。”
一听说乡里要成立舞龙队,各村报名的可多了,为了减少环节,先由村里对锣鼓手和舞龙手进行选拔,推荐到乡里进行筛选,终于确定了四班舞龙人马,组成了两个舞龙队,轮番上阵。
从腊月十五开始,我和小李开始对这些舞龙能手进行培训,我亲自写下了祝福词:“莺歌燕舞春风暖,农村旧貌换新颜,彩龙今天来祝福,农民天天笑开颜——”领头的喊一声,后面的应一声“好——”别开生面。
新年期间,舞龙队分赴各村表演,受到了村民的热情接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正月十五,县里组织民俗汇演,我又对四班舞龙人马进行重新组阁,兴致勃勃到县里参赛来了。
县文化广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轮到我们上场的时候,一条彩龙在动人心弦的锣鼓声中完成了腾、旋、卧、飞、翻、绕等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大山乡上演的节目是《三句半》,伴舞的随着袅袅琴音翩翩起舞,然后四个主演员以踩高跷的造型登场,脚踩锣鼓节拍,表演滑稽活跃,很快就抢夺了人们的眼球。《三句半》的台词更是不落俗套:“甲:我们开启新农村,乙:党的政策暖人心,丙:扶贫有了新变化,丁:精准——”“甲:焚烧垃圾害处大,乙:害你害我害大家,丙:以后谁要再焚烧,丁:揍他——”“甲:建设家乡显身手,乙:农民经济上高楼,丙:万众一心迈大步,丁:跟党走——”
大山乡《三句半》造型、动作、节拍、装扮、舞蹈、立意等样样出彩,赢得了观众的掌声、笑声和呐喊声。
汇演结果,我们乡的舞龙和大山乡的《三句半》并列第一。我们乡靠的是气势、阵容和力气,而大山乡靠的是技巧、立意和幽默,从成本上讲,人家略胜一筹。
县里举办乡镇文化观摩,我到了大山乡,负责接待我们的是孙月月,此时,她的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了,她的婆家就在大山乡,丈夫是一位中学教师。
休息期间,我问孙月月:“学兄呢?”
“听说有个玩竹马的民间老艺人在省城儿子家,专程去那里拜访人家了。”
“真可惜,想找他取点真经,弄个功德圆满。”
孙月月笑笑,直言不讳:“很多方面咱不佩服徐清清不行。就比如经费问题,乡里的文化站是个清水衙门,资金短缺是制约乡村文化发展的最大瓶颈,为争取资金,徐清清像要账的一样,带着方便面在一个村委会门前蹲守了整整一天。为挖掘传统的《三句半》,徐清清带着植树工具和录音机,陪一位民间艺人上山栽树,回家后连夜边听录音边整理。乡里分派干部下乡蹲点督查禁烧秸秆,他公然和乡长叫板,要趁农民回家收粮这个关键时期,去拜访一位唱锣鼓曲的艺人。记得前年年关过后,他把两兜子好烟好酒背进了乡政府会议室,说是过年收到的非正规拜年渠道的礼品,气得他老婆破口大骂他神经错乱、心理变态。学兄有魄力有火力有精力有能力,做事有原则,前途无量啊。”
孙月月没说假话,每次文化局、文化馆、民俗研究办、县文艺协会开会,领导总是拿大山乡的文化工作做典范,其中一位领导在讲话中提到:“都知道,大山乡原来在文化评比中占全县最后,自从徐清清同志到任后,情况发生了逆转,大山乡的锣鼓曲、民谣等传统民俗节目的挖掘名列前茅,网络发文占全县第一,可以肯定地说徐清清同志在挽救传统文化方面,在发展现代文艺方面不怕吃亏,不怕吃苦,任劳任怨,坚忍不拔,在大山乡他是功臣,在我们县他是榜样。”
见了徐清清,我向他竖起大拇指,他神秘地笑笑:“两个字:俗套。”
不久上面传来消息,县里要在基层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文化专干充实到县文化馆,靠的是量化积分,量化的标准分德、能、勤、绩四块,渗透到个人的方方面面。孙月月在县上有熟人,她在这次选拔中无望,却不停地打探消息,关注我能不能入围。
孙月月在我的QQ空间里留言:“这次进城名额有5个,徐的积分占第一,你占第六。不过,这不是定数,你看是不是活动一下,也许还会有转机……”
算了,前面几位的优势都在我之上,尤其是徐清清,论魄力、论能力我格格不入,还是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一如既往地在基层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才不愧大山乡老百姓对我的热情和政府领导对我工作的支持。
正当我对进城心灰意冷的时候,孙月月打电话传来了惊人的消息:“徐清清犯事了,他的名额被取消了。”
“怎么了?”我急问。
“他和一位有夫之妇的女民间歌手不干不净,被人家丈夫捉了现行。”
“一时糊涂,前功尽弃,可惜啊!”我惋惜。
“利令智昏,神韵尽失,可悲啊!”孙月月的口气带着同情和鄙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