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PK大奖赛”】菜花盛开的日子里(外一篇)
一、菜花盛开的日子里
土地无边无际,菜花就那么毫无遮掩地开着,黄的灿烂,黄的耀眼,麦苗反而成了点缀,村庄被黄黄绿绿包围着。我拥春而坐,满怀阳光,这样的时刻,时光似乎都散发着清香……
故乡很偏僻,一条蜿蜒起伏的河流围绕着,长年流动不息。菜花长在河边,一洼又一洼。菜花盛开的日子里,父亲最忙,他从土坯老屋牵出那头黄牛,抗出犁耙去犁春地。春地夹在一块块菜花和麦地之间,土地上有黄、有绿、有黑,三种色彩泾渭分明。
父亲很有力气,他的声音特别响亮,吆喝老牛从地头一边到另外一边都能听到。犁春地对父亲和老牛来说,是相对轻松的活计。年内已经犁过一遍的土地,经过雪的润泽,明显松软了许多,父亲赶着牛,牛踩着带墒的土地,很是惬意。
天空是瓦蓝色的,像是被清洗过一般。从丹江河里倒映出来那白色的云,似乎触手可摸。很多和父亲一样犁地的乡亲,他们隔着地块大声说话,兴趣高的还会停下来让牛自顾自地站着,几个人凑成堆,掏出香烟,一人发一根,一根火柴点着。那些烟圈,飘飘悠悠地随着他们的鼻尖冒出来,而后冉冉升空。
他们互相商量,春地该种啥苗,最好不能重茬,那样土地少了养分。能结邻种植更好,这样无论是锄草还是收秋都有说话的人。故乡的人爱热闹,哪怕是锄地也不愿意一个人寂寞着。
挨着河边的村子啥都缺,就是不缺土地。头一年秋天涨的河水,经过一冬一春的退消,已经远离了村子。那些裸露出来的土地,我们称之为“河地”,大片的河地如同盘旋仰卧的巨龙。
那些年春暖花开时,父亲最忙,他放下手中的犁铧,就要匆匆赶去村部,为了给乡亲们争取水淹地补贴。
不管日子怎么样,春天总是极其热闹的,特别是养蜂爷爷的蜂儿,一大群一大群,跟开会似的凑成团,嗡来嗡去,让贫瘠的土地生动了许多。几十箱蜂箱一字排开,一拉溜好长。河边的白杨树林子里,养蜂的爷爷就着几棵树,搭一间很小的窝棚。别看窝棚很小,锅碗瓢盆啥都有。村里人说让他回村吃饭,哪家都不缺他一碗。他笑着说那些蜂不能离人,正采蜜呢,得抓紧。
我经常看到他带着很大的黑色纱网帽,遮挡得看不见脑袋。弯着腰忙,忙着,忙着,那腰便弯成了一张弓。一年又一年,当我吃着甜得腻人的蜂蜜时,总会想起那腰,弯得似乎能顶着天。
不知道哪里来的鸬鹚,好几十只,沿着菜花长长的堤,一摇一晃朝河边走去,在主人长长的竹竿下,一个个扑棱着翅膀跳下河,肥硕的身子扎进深蓝色的河水中,荡起一圈圈涟漪。那些鸬鹚只要一下下功夫,便一只嘴里咬着一条乱扑腾的小鱼探出水面。
主人揪起它们的脖子,强行把那条小鱼拿出来,扔进桶里。鸬鹚不甘心地看一眼,垂涎欲滴的又一次跳下河水,这样的次数不断重复,于是,那桶里装满了活蹦乱跳的鱼,日子在那些桶里上了颜色。
菜花开得沸腾的日子里,我把一本又一本书放在挖野菜的篮子里。抽出一些闲暇的工夫,趴在青草茵茵的河堤上,翻一页,再翻一页,那些页面里似乎藏着一世的光亮……
我的梦想,在一页一页的书稿中渐渐饱满,在柔软的心里,长出一份轻盈的童话,慢慢延伸成一份沉甸甸的希望,最后和开花的草一样,在故乡的土地上,结出一份厚重的果实。
很多年前,我沿着故乡菜花地,拔起一棵棵野菜,喝着清凉的河水,一路走来,在磕磕袢袢、跌跌撞撞中慢慢学会了坚强,在生活的起起落落中学会了淡然,在父母亲和乡亲们鼓励的眼神中走向远方……
二、让村庄更美丽
小学校在池塘的后边,一栋两层小楼房,贴白瓷砖,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白的光。一个绿漆大铁门,只有放学的时候才会打开。五星红旗正好在院子正中间,无论是出还是进,都能亲密接触。孩子们站在二层楼上,刚好能看到那个池塘。
池塘是把原有的一个小池塘挖大后变成的,在村子的最前边,挨着村前的路,路的另外一边是山,从下边往山的上边看,像直立的一般。
池塘是新农村社区设计图的一部分,有山有水的山村,经过简单的设计后便有了雅趣。原本就是一个池塘,现在用粗壮的木头搭建了一个木桥,池塘中间留下一个小岛,人们可通过木桥到小岛上休憩,四周是清幽幽的水,身居其中,别有意境。
池塘周围载满了野花野草,那些是村民在河边挖的,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池塘看起来更自然些。大量的鱼腥草、茅草、芦苇被栽植在池塘周围,如果不是覆盖在它们身上的新土,定然看不出那些植物是才移栽过来的。为了让村民们有更加优美的居住环境,县里领导特地从北京请来环保专家专门进行讲座。
讲座分两场,头一天晚上在村部给村民讲,参会的中老年人,听了一晚上,笑闹了一晚上,整个讲座滑稽无比。
第二场讲座在小学校院内,三个垃圾桶上分别注明TOXIC(有害垃圾)、DRY(干垃圾)、WET(湿垃圾)。外国来的环保专家中文说得很好,一大群穿得朴素的娃娃坐得端端正正认认真真听讲,不用老师维持秩序,校园内鸦雀无声。
专家讲完后,还特地进行了一个实验,让孩子们举手实地操作,把垃圾分类。
孩子们做得很仔细,得到水果奖励。专家问孩子们:“能做到垃圾分类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能!”专家又问:“这么做是为什么?”
一院子的孩子提前没有经过任何彩排,一齐大声说:“为了让村庄更美丽!”
时隔半月后,我再次走进那个村子,令我眼前一亮的是,村子里明显干净了许多,尽管在一些沟渠还能看到一些垃圾,但是在村子平整的地方一点脏污也没有。刚走到池塘边,便看到一队小学生放学走出校园。那些孩子一边唱歌一边走路,还时不时地扭头看看周围,发现有白色的纸袋立刻出队捡起起来,放进摆放在村子路边的垃圾箱后继续唱着歌走路。
这个村子不久后就获得了县里“新农村社区示范村”,得到了多个嘉奖。据说,那次讲座后村民们不以为然,还是我行我素,随地乱倒垃圾。制止他们的不是村干部,也不是队干部,而是他们家的小孩子。当他们看到丢在路边的垃圾被孩子们用小手一次次捡起来,深深地触动了他们,于是便开始约束自己的行为,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年后,这个村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大发展,樱桃、杏、桃子、黄梨,多种果树成了乡村一景,开花时举办赏花节,挂果时举办品尝节,游客如织,人流如潮。农家乐生意火爆,收入自然而然提高了许多。
那个大池塘是全村人最喜爱的景点了,长在岸边的花草郁郁葱葱,绿的绿,红的红,让一个平凡的池塘充满了诗情画意。池塘后边的教学楼更加明亮了,五星红旗换了崭新的,那黄星星在耀眼的红布上格外醒目。
孩子们站在教学楼上,看碧波荡漾的池塘,在阳光的照拂下,闪烁一片粼粼的光芒。他们欢笑的脸儿,与池塘边上的花朵一样,怒放着、散发清甜的香……
他们喝山村的水,看山村的花,一年又一年,用他们的小手让村子越来越美丽,直到有一天长大成人离开村子,去寻找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