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PK大奖赛”】生态淅川行(散文)
春来,小城作协组织了一场踏青活动,在一趟沿山而行的旅程中,我第一次发现,南水北调工程移民搬迁几年后,我们曾经生活过的这片土地竟然变得如此美丽,让我感慨万千……
——题记
一、跌入花间忘人间
花,在植物园里,铺天盖地开着,轰轰烈烈开着,那架势,真是惊天动地了。这个植物园,位于淅川县金河镇一个名叫姬家山的山村里。
我就这么被花征服了,跌入了花的海洋里,恍若置身于人间仙境。茶花、茶梅、海棠、紫薇,在这里争相斗艳。艳丽中有素淡,清雅中有经典,灵动中有逸致,别样中有风情。我沉迷其中,似是在画中,又似在宫阙里……
几千亩植物园,阔达的让心都辽远了。各种珍稀植物葱葱郁郁,枝叶葳蕤,碧湖映衬。树绿绿,花灿灿,水潺潺,三者相偎相依,一幅诗情画意的田园风景图画。
漫步植物园,扶着一棵高大的树,浅闻一朵清甜的香。在阳光的照拂下,那些树木,深绿、浅绿、墨绿、淡绿,绿了眼睛,绿出了深意。在这满目的绿色中,我的思绪不禁飘飞,飞到了这片土地的从前……
那时候这里住了很多人,他们住着红砖灰瓦的屋子,屋前屋后长满了瓜果梨枣,家家户户过着幸福甜美的生活。后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了,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含着热泪依依不舍坐上了远行的大巴车,这里就成了废墟之地。
为了一湖清水永续北流,保护生态环境,小城林业系统在乡亲们迁徙之后致力于生态建设,在搬迁后的废墟上栽上了各种植物,经过几年的努力,便有了这片如诗如画的生态植物园林。
林木中开花,花卉中长绿。随着地势的高低起伏,植物布局合理,起起落落,层次分明,一洼洼、一块块、一方方,绘就了色彩斑斓的美丽图画。
抬头间,看到几百个孩子踏青而来,他们托举着太阳,踩着春的气息,排列整齐的队伍,抗着一面面五星红旗,沿着丹江清凌凌的河岸,像一群小鸟儿扑闪着翅膀欢快地飞来,那红白相间的校服,在太阳下闪着青春的光芒。
他们在植物园里尽情地游玩,却又是那么小心翼翼,沿着树木花卉之间的空隙穿梭时,生怕惊吓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
在靠植物园一旁的田地上,几个村民正拿着青碧的西瓜秧苗,弯腰栽植着,一瓢水倒下去,一捧松土覆盖上,那苗子便植入土地中,只待谷雨就深深地扎根了。
我尽情徜徉在这桃花源般的植物园中,抱起一棵树,捧起一株花,蹲下身嗅一棵草,那夹着泥土气息的芬芳,瞬间弥漫了心房……
隔着花的纱裙,我似乎看到了那些执着于生态建设长年奔波在林业的工人们,他们在城市的边缘,抑或大山深处,走遍了每一寸土地。他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挖一个土窝,栽一株小苗,抚育自己孩子般,精心照顾着它们一天天茁壮成长。
漫步在这人间仙境的时候,惊鸿一瞥,发现那些可敬可爱的身影,已经存放在了我的心底……
二、向阳山上看花开
伫立在马蹬镇的向阳山上,海棠、樱花大团大团地开。站在山脊上向下瞭望,辽阔的丹江尽收眼底,几架渔舟泊在山脚下,被绿色的草环围着,那舟便多了诗意。
以山脊为界,两边山坡长着新栽的花卉树木,梯田般一层一层,错落有序,沿着山势而上。
这山在以前被称之为石漠荒山,贫瘠得连草都不愿意扎根,因为山太高石太多,尽管丹江河近在咫尺,却因山高陡峭无法把水运输到山上,于是这座叫向阳的山上就长满了荒凉。
同行的文友回到故乡,原本内秀的他被乡愁勾起了回忆,打开了尘封的话匣子,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有关向阳山、向阳村的故事。他说山下的河水里曾经住着很多人,世代栖居于此,喝丹江的水,吃丹江的鱼,在山上放牧,蹲在石头上听老人讲从前的故事。
“九头狮子山,一寺对一庵。凤凰单展翅,鲤鱼卧沙滩。”这一句民谣,说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向阳山对面有一拉溜九座山,那山远远看去好像狮子的头一样,雄壮得很。一座展翅凌空的凤凰山,一条条鲤鱼卧沙滩,叠加了这方山的俊秀、美丽。在向阳山附近还有一座寺院,一座尼姑庵,寺不大,庵也小。
后来,丹江大坝拔地而起,奔腾的丹江大河被一截两段,向阳山和那寺、那庵便消失了,留下了荒凉的八座山。
然而,几年前的大规模搬迁,再一次改变了这个地方。为了改变山的荒凉,小城林业工人们抗着树抱着花迈着宽大的步子来了,他们在山石缝中刨出一个又一个土窝窝,栽下了一株株绿色的生命。
半山腰上,一辆洒水车慢慢停下,一根长长的水管子从车厢里伸出来,清澈的丹江水欢快地流进一棵棵新栽的树木、花卉的根部。
林业工人拿着铁锹弯腰从石缝中铲出碎土,小心翼翼地倒在了树根上。
山杏、山桃、海棠、樱花、女贞、紫薇、五角枫、竹子等等多种植物,就这样在他们的手下安营扎寨了。
看着眼前的场景,我不禁想起了他,一位特别让人敬重的兄长,那年移民搬迁后他任职林业部门。好几次电视里见到他在荒山上顶风冒雨、披寒挂暑,带着林业工人穿山越岭。为了青山碧水,他生出了白发,沧桑了面庞。唯一不变的是那笑,对着镜头,始终那么的温厚,像眼前的花一样,让人如沐清风。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青山翠,碧水浩,山水作证,他有着无比坚韧的精神,在这方山石料峭的土地上运筹帷幄,大手笔描绘出了五彩山河。
如今,山更加青了,水更加碧了,丹江看着向阳,向阳遥望丹江,两两相守。我站在向阳山上,看流进首都心脏的丹江,看那一道伟岸的脊梁,背着大山走向远方……
三、渡出红尘大方向
佛曰:“愿十年渡,百年枕,千年缘。”
马蹬镇环库绿化示范基地,依据地名取了“白渡”的名字。我似乎感受到佛家的禅了,一个“渡”字,生出大智慧,不仅渡你、渡他、渡我,也渡所有生活在红尘的人们。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渡出来的绿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丹江河岸25公里,完成了绿化2.5万亩,扶持贫困村2个、贫困户165户423人。从这个数据里,我似乎读懂了这个“渡”字的含义。
据林业工作人员介绍,为了将“白渡”打造成水质保护、旅游开发、产业发展、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环库生态经济景观带,根据沿线各村地理位置和产业扶贫规划,在沿线两侧的荒山上栽植了樱花、海棠、碧桃、红叶李、竹子等等组团式景观林,还在立地条件较好的耕地和荒坡上种植了软籽石榴、核桃、樱桃等经济林。
我们沿着这生态线一路翻山越岭,车很快到了上顶,走下车来,四周望去,一座又一座山,吐着绿,泛着青,红花娇艳,白花纯洁,紫花雍容,粉花素雅……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树木花草,绿的绿,彩的彩,让我一双眼睛都不够使唤了。
丹江河平静地躺在山脚下,把淡淡的润湿播散到空气中,再通过蒸腾洒到花木上,林木、花卉、果树努力汲取着养分催枝发芽、开花。
在山涧的档子田里,油菜花扑棱着黄,带着盈盈的笑,麦苗绿得醉人,树木花丛间露出一栋一栋的二层楼房。在国家扶贫政策下,在林业部门的扶持下,在优美的环境中,山乡的父老们活得悠然自在、幸福甜蜜。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山顶上,一兜一兜的蜀葵正卖力地长着,大片肥厚的叶子在柔和春风的催促下,疯了似的拔着节。山道旁桐花灿灿,红玉兰、白玉兰,像出尘的仙子,含羞露娇颜,几只小鸟儿倚在花枝头,似是看花开,又似听风来。
丹江河面上渔舟摇曳,搭建了舱的渔舟恰如一个个流动的小家。渔民摇着浆,撒网捕鱼,偶尔会渡一个个过河的客人。那些客人从山外来,他们拿着手机,抗着相机,“咔嚓、咔嚓”,一张又一张照片,把这山乡优美的风景瞬间定格、定格……
我在“白渡”读“摆渡”,读花、读树、读河,也读人,不管是流动的水,还是不动的山,不论是开花的树,还是低矮的草,因了一些人的“渡”,长出了明媚的光,结出了厚重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