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远去的乡音(散文)

编辑推荐 【浪花】远去的乡音(散文)


作者:白杨桥 布衣,417.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79发表时间:2018-04-03 15:19:57

读一篇文章《吆喝》,忽然想起我的村庄,我童年里那些独特的声音。
   最先想起的,是春日里卖小鸡人的喊声:小毛鸡寥~~~~卖小毛鸡寥~~~~~声音拖得很长,带着一种悠长悠长的调子,仿佛从古画里走出来的。他们一般是骑着半旧的自行车,车后座上驮一种叫偏篓的用具,两旁各带一篓子小鸡崽儿,大多在中午或者傍晚出现,一进村就喊。喊一圈以后,把车子停在村中间的某一大树下,亮开嗓子,继续叫卖几声。那声音仿佛是催人的布谷,看吧,不大会儿,这家走出个奶奶,那家走出个婶子,还有那些新嫂子和小孩子,也都围拢过来了。偶尔也会有叔叔大爷。
   卖鸡人请人小心地抬下偏篓,掀开盖篓子的布,露出一篓密密挨挨的小鸡,它们唧唧唧唧地叫着,小脑袋左看右看,有的还扑棱着未长成的小翅膀,跌跌撞撞,想要飞出篓子呢。捧一只小鸡在手心里,线团一样,毛茸茸的,细脚伶仃,黑眼睛却分外明亮,让人顿生爱怜之心。
   那时候,日子都紧巴。一家子也就是买个十只八只的,遇到条件好点的,也有买十五只二十只的时候。那时候小鸡崽儿是农家的银行,等把它们养大了,下蛋了,就可以换盐换醋,还可以换读书孩子用的铅笔和本子。
   然后是染布的人,摇着拨浪鼓,拨拨楞楞就进村了。一般是麦收前后,农闲的日子,暑假里也会有。他们不会高声叫卖,只是摇着手里的拨浪鼓,波波冷冷,波波冷冷。人们听到声音就知道是染布的进村了。她们会找出家里陈年的洗得发白了的衣裤,让染布的重新染成新的颜色。我记得奶奶曾把一件爷爷的青色褂子,让染成黑色。那时染一次颜色,花很少的钱,心理上觉得衣服新的一样,还能再穿很多年。进了染坊,没有白布。奶奶说。
   从天快要冷的时候,一直到整个冬天过完,几乎每天清晨,起床的当口,就能听到门口的大街上,梆梆梆梆的击打声。不用问,大家都知道是卖豆腐的来了。他们手里握着的是一种叫豆腐梆子的用具。一般是左手拿梆子,(周长二十厘米左右的原木,三十厘米长短,一面的中间挖空)右手拿小木棍击打。梆梆梆梆的声音就这样发出来了。
   我是喜欢这声音的,不但好听,而且一会儿还有嫩白如玉的豆腐,跑到我们的碗里来。豆腐这食品,价格便宜,味道鲜美,老少皆宜,连我的老奶奶也能咬动呢。或者和白菜一起炖,或者和大葱一起炒,也或者就剥几棵小葱,切十厘米左右的段,撒上盐,豆腐切丁,盛在白底蓝花的瓷碗里“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这个歇后语,就是吃豆腐的时候吃出来的。
   关于乡村的记忆,最深刻是冬日里“砰”的那一声,声音巨大。大约二十分钟后,“砰”,又一声。这下几乎所有的小孩子都坐不住了。撒腿就往村头跑,后面跟着端着搪瓷缸子,端着箔萁,或者拎着空的化肥袋子的大人们。爆棒子花的来了!(玉米,在乡下叫棒子)
   还有,“炝剪子来,磨菜刀”、“香果子唻,卖香油果咂”、“大烧饼喽,大烧饼”、“换挂面,换挂面”……那些磨剪子磨刀的,卖各种吃食的,焗瓮焗盆的,半大小猪啁啁的叫声,母鸡咯咯答咯咯答,马嘶牛叫,狗汪汪羊咩咩。农具劳作的声音,人们的说话声,孩子的哭声笑声……各种声音混杂,组成一幅童年乡村的交响,烙刻在生命的里程碑上,提醒着离开村子的我不忘本,接地气。提醒着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共 13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一篇《吆喝》,想起童年独特的声音。最先响起的是春日里卖小鸡的喊声,而小鸡是农家的“银行”;接着便是染布的进村了,“拨拨楞楞、拨拨楞楞”的声音,让人们知道他们的到来,让我想起爷爷奶奶那时的生活;当响起“梆梆梆梆”的敲打声,是卖豆腐的进村了,豆腐也因为做法多样,嫩白如玉成为老少皆宜,众人喜爱的食品;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冬日里那“砰”的一声爆棒子花的声音。无数的吆喝声,无数的画面,一幕一幕在我们眼前翻转,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奏起了童年乡村的交响,刻在生命的里程碑上,提醒着我们不忘本!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们仿佛也回到了那个熟悉的童年,那个熟悉的乡村,那个承载着我们童年美好记忆的地方!感谢赐稿,推荐!【浪花诗语编辑:夜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夜郎        2018-04-03 15:23:03
  感谢老师赐稿,给老师敬茶,祝老师写作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白杨桥        2018-04-09 08:13:17
  编辑辛苦,白杨桥敬茶
回复1 楼        文友:白杨桥        2018-04-09 08:14:49
  此文曾发济南日报。感谢留墨鼓励
2 楼        文友:夜郎        2018-04-03 15:26:34
  文章感情真挚,一幅幅的画面让人不禁想起在乡村的生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回到最初的地方,或许是我们最好的归处。
3 楼        文友:望雪        2018-04-04 09:01:49
  笔法细腻,感情饱满。乡土气息浓郁。欣赏学习了。感谢赐稿,遥祝春安。
悠然、坦然、超然、了然、顺其自然。
回复3 楼        文友:白杨桥        2018-04-09 08:13:55
  感谢留墨鼓励,一起文字里快乐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