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手机改变生活(随笔)
“老板,可以微信支付吗?”刚吃完饭的老人牵着孙子问。
“可以,你扫柜台上的二微码。”老板笑着回答。
“我支付了,你看一下。”老人轻松地扬了扬手机。
现在,无论在商场或者地铁站,你都能看到划动手机屏的手指。智能手机的出现,人们不仅可以通过QQ、微信等软件进行沟通交流,还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播放个音乐视频,使人们在心理上获得轻松愉悦的享受。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是我们曾经无法想象的,只要一机在手,办公,购物,出行,支付,阅读……,方便快捷,无所不能。
回想90年代初,那时交通不便,电话更是稀罕。当时我在一个镇上工作,由于生病住院写了张假条,打算找同事帮忙送去,结果母亲花了整整两天时间也没找到他,只有坐巴士亲自送去。后来,BB机开始流行(传说美国人是通过用BB机来催母牛产奶的),价格也高得出奇,或许是赶时髦,我也有了一台摩托罗拉中文机,有事就给同事留个言,也就不必那样辛苦了。那时的人也幼雅得狠,走到街上,你可以看到有些人故意揭开衣服,把挂在皮带上的中文机显露出来,仿佛那是种骄傲,是个象征。
那时的座机也紧缺得很,大抵都只有机关单位才有。记得恋爱时,女友外出学习,书信往来很慢,所以我们约定,每天七点我到楼下的小卖铺的公用电话旁去等她的电话,收到呵台回电话的人络绎不绝,与女友说话也总是断断续续,很不是滋味,于是节衣缩食地凑了3600元安了一台。那时的安装师傅也紧俏得很,不送条烟,他们会让你等上一两个月,甚至更长。
“大哥大”的出现,我是在港片上看到那些黑社会老大们提着的,那样的生活仿佛离我们太远,谁又曾想90年代中期就开始流行起来,因为重且大,所以人们都习惯性的称叫“大砖头”,价钱当然不菲,只是一离开城区,你就得爬到高处,东西南北向的转动着找信号。像我们这样工薪阶层的人想都别想,如果买上一台,就可以买到当时的半套房。
正如崔健歌词里唱的那样“不是我不明白,只是这世界变化快。”90年代末手机已铺天盖地地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里,不但轻巧,且价钱便宜,又方便携带。我当时也买了一台,虽然只有通话功能,但已很满足。
2004年后,我常参与检查省内各地州市的工作,我们得到的点只知村(居)名,然后是一路打听,颇为麻烦,单位为方便起见就给车装了导航,而现在,一部手机在手,你可以不带现金,走遍全国都不怕,它不仅可为你导航,还可订餐、订飞机、火车票及宾馆……。如果你在景区、在街上,随处可见人们拿着手机来个美美的自拍,并把照片分享到朋友圈。就在不经意间,手机的存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手机,似乎包罗万相,无所不能,你大可以随意地写上一句话或一篇文放到网上。回想当初写作时的经历,那时电脑尚未普及,每每投稿都要一笔一划的在方格内公公整整的写,倒不说稿酬只有十大元人民币,只是需要修改的,你得走上几公里到报社去拿回来重新书写再送去,甚是麻烦,而今只需轻点手机即可完成。
手机在某种程度上逐渐的替代了电脑,你可以通过手机了解各地的事件,阅读各方面的书籍,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找到你梦寐以求的朋友(我是通过QQ这种方式遇到千里之外的文友的),它让从未谋面的人得以认识,从而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曾听到这样一个调侃,“放下手机,多陪陪父母;只是我在陪他们时,他们却在看手机。”由此可见,手机不仅融入了生活,甚至到了与人形影不离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