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项梅清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清韵】浅谈文学审美意象与灵感的源泉(随笔)

编辑推荐 【清韵】浅谈文学审美意象与灵感的源泉(随笔)


作者:张璞 举人,4027.0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43发表时间:2018-04-13 20:50:38
摘要:本文浅析了文学创作中审美意象的建立和灵感产生的源泉,所借助的是中文专业《文学概论》课本中的内容观点以及思路方面的基本观点。而着重在于结合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审美”与“灵感”这两个概念的体会与感悟所形成的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此来定稿。在论述过程中分为绪论、分论和结论三部分。分论中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文学创作中审美意象的感悟与建立;二、灵感产生的源泉;三、灵感产生和审美意象的结合。在分论过程中赘述引论。

【清韵】浅谈文学审美意象与灵感的源泉(随笔) 绪论: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自己正介于这两个年龄段之中,既没有而立之名,又无所谓不惑之思。所以对事物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在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课程中,我对《文学概论》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谓“文学特质”、“文学的社会性”、“审美思维”、“艺术典型”、“作品的情节”、“文学鉴赏”等名词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某些方面还产生了独特的感受,这使我顿悟了多年来萦绕在自己头脑中的对文学观念的某种“神秘感”。在所读的大学课程中,系统而具体地讲述了文学艺术理论和创作的方法,更使自己增加了对文学课程的理论方面的认识乃至修养。一言以蔽之,使我在“文学”与“人学”的认知与修养方面,迈进了一步,具有在某种程度上的加深或者说提高。
   在学习《文艺学概论》的过程中,我把课本中能激起自己强烈反响的理论内容作了部分的重点分析。所做的粗浅认识结合自己和某些方面的体会加以整理,实际上是属于有感而发的观念性意象认识,进行分述。
   首先,就个人生活的感悟和一些不成熟的习作中,所接触的现实生活和理念的追求,以及我在个人看法上,从三个方面对所论主题进行分述:①文学创作中审美意象的感悟与建立;②文学创作中灵感的产生与源泉;③灵感产生与审美意象的结合。从以上三点上,我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一些个人的粗浅的观点。引证的作品,部分节自在几年前中等师范读书时所发表的校园版报诗,在表达上借以环境和氛围的衬托,同时寄托了某种学生生活的情愫。其次,对我个人来讲,青少年时代曾读过一些中外作品,也比较爱好文学作品。曾被一些激动人心的好作品深深的吸引过。在青年时期,尤其是刚刚高中毕业时的八十年代初期,西方文学之风正在极力向中国吹入。像《呼啸的山庄》、《蝴蝶梦》、《巴黎圣母院》等许多外国名著,把西方十八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潮带入了国人的思想领域,后又曾读过几个中长篇,如:《基督山伯爵》、《牛虻》、《红与黑》等。对于书中的故事情节和许多人物记忆犹新:爱戴蒙•邓蒂斯、列瓦雷士、于连等人物的深刻分析和形象塑造,无疑是给人带来了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象方面的强烈感受和冲击。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匠心独具的思路,使自己对文学领域的眼界大为展观。在文学的瀚海里,积极的、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审美意象的培养,势必使人产生某种带有“文学特质的细胞”,这便是文学气质。在文学气质的影响下,无意识的灵感有时会神秘地到来。这绝不是唯心的,而是无意识中文学理念的某种沟通。它有坚实的生活基础。这方面,自己在师范生活中从心情上有所反映。那是一种在热烈情绪的鼓动下产生的心灵感受。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才使我对本论题的确立有了定论。在以下各节中,将探讨对这些方面的粗浅认识。
   分论如下:
   一、文学作品中审美意象的感悟与建立
   文学的社会意识性质,是通过审美意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用哲学、社会科学的共同点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来源的作用看,它们都根植于现实世界中,是客观存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产物,反过来又能促进人们的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在社会生活中发生重大作用。其次,就认识过程看,无论是哲学、社会科学、还是文学艺术,都毫不例外地遵循着人类认识运动的飞跃,而感性认识运动的一般规律,都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而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又必定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①之此而论,人类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认识与感知过程,从而使人从低级向高级、向着成熟迈进,这其中有顽强的执着,困顿的懵懂和不成熟的思想。当人类从原始的幼年走向成熟,这漫长的经历中便有某种信念和审美观念的形成过程,人在某些情趣的诱导下而出现审美的观念和意象,这其中必然有感悟的源泉,从某种原始的情态中获取到某种信息或印象,而付诸于思想行为和观察,从而产生审美意识的感知过程,进而建立起审美意象。
   普列汉诺夫说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在于此。”这就从对艺术的感悟与体会方面来表现艺术的审美意象,建立有对艺术美感的审美观念。对于文学创作这门艺术来说,它是从在社会生活中所经历或感受的现实境况,有扼制不住的情态,需用语言来表达,用文字来抒发,把各种感受和思想表现出来。这如同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一样,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审美意象的感悟。在这样感悟的基础上,建立起意象的审美观念,付诸于语言文字,则产生了文学创作。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之所以引起轰动,并致使欧洲有一些青年效法维特自杀,这其中便有思想意识的审美与感悟的作用。而作者的创作,也是在自己失恋的悲剧感悟中所启示而情由于衷的内心坦露,这种力量是巨大的。
   曾读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1783-1842)的《红与黑》,在结尾的书评中写到:“这幅巴黎的爱情写照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认为在任何一本书里都找不到它,它和德•雷纳尔夫人的真正的、单纯的、不考虑自己的爱情,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是和心灵的爱情相比较头脑爱情……”②这之中便不难看出,文学创作中审美意象的感悟与建立需要有基础来奠定。从司汤达复杂的个人经历和人生的思考感情升华中,产生了名著《红与黑》,成功地塑造了于连这个人物形象,从行动到骨子里的一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打动了当时上层社会中痴男怨妇中一代人的灵魂,同时成为了世界上著名的作品,并且作为名著流传下去。这不能不说作者创作时审美感悟的基础是深厚的。
   记得自己在初读师范的时候,怀着一种朦胧的心情,题写的第一、二首板报诗为《寻梦》和《拾贝》,其中《拾贝》前两节是这样写得:
   “一个梦中的故事,曾带给我岁月中一段艰辛的漂流/一个深冷的秋冬,曾执着我生命中一路痛苦的忧伤/而今,远去了地老天荒的乡愁/当陌生的面孔辗转为亲切的笑,我发现整个身心又回归了大自然/哥伦布之所以发现了新大陆,是因为他在追寻的迷雾中觉醒”
   现在看来,不难感觉出,自己的板报诗也是在审美意象的感悟与建立中产生出来的,这源于切身体会,是情由于衷的表达。
   二、灵感产生的源泉
   在审美思维过程中,经常伴随着有灵感现象的产生。什么是灵感?灵感在文艺创作中有哪些作用?在文学创作中,就属于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许多思想家、作家在论及灵感现象时,往往赋予其一种神秘的色彩。其实这是很合乎实际的观念,尽管这看似带有唯心的、不科学的神秘观,但人类文学创作作为精神生产的东西,从技艺上都起不了决定性作用,确实需要一种相当神秘的力量——即“灵感”在起作用。“灵感”一词,词源出自于希腊文,意思是“神的气息”,早在柏拉图的著作中就对于这个词有所研究,并且从理论上认定为这个词的根源与产生无疑已经触及人类思维活动中那些较为深层次的问题。
   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灵感”不仅出现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而且在科学活动中其它一切创造性劳动中同样都会产生。所以,从唯物的观点看:灵感也是一种质的东西,它同抽象思维审美思维一样,是人类思维的又一种形式,它确实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是人类创造性劳动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通过所学的《文艺学概论》,我们已经懂得,灵感的特征有三个方面:第一、它蕴蓄着巨大的创造力;第二、它具有不期而至的突发性;第三、它具有喜出望外的情感激奋。从以上几个特点来看,灵感的产生和适时捕捉,对于文学艺术的创造过程具有非常神奇的力量,它决定着作者匠心独具的、鬼斧神工的作品问世,是动人心弦的交响曲创作之神圣殿堂。黑格尔曾对此做过深刻的分析。他说:“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艺术的灵感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说,它不是别的,就是完全沉浸在主题里,不把它表现为完满的艺术形象时决不罢休的那种情况。”③其中黑格尔强调的恰恰是艺术家的自觉的审美追求,他认为:“无论是感官的刺激还是单纯的意志决心,都不能引起真正的灵感”,“要煽动起真正的灵感,面前就应该有一种明确的内容。灵感就是这种活跃地进行构造形象的情况本身。”所以,灵感的非理性状态包含着无可否认的理性内涵。揭去它神秘的外衣,也只不过是人们自身拼搏的结果。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灵感的产生富有其复杂的情况,但仍有其产生的几种源泉。首先酝酿阶段,它是强烈生活的感受,丰富知识的积累,执著艺术的追求。在初次拜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被这心荡神驰的诗情和发自肺腑的诗意所深深的陶醉。它不仅是徐志摩先生告别剑桥大学时所留下的深深眷恋和挚情,同时也是他文学修养、艺术追求的升华,是他小资产阶级人生观强烈的体现。灵感的体现是作者审美意识活动的飞跃,这也是意味着创作进入到一个豁然开朗的新境界。要想获得灵感,必须专注,即从具体的创作任务出发,把构思集中于特点的对象,要有艰苦探求的精神。其次是产生阶段,也是灵感到来阶段。
   终至所悟,灵感到来即经过艰苦的精神生产活动来实现创作认识的飞跃,豁然开朗之中以文笔形式书写下来。它与酝酿阶段紧紧相连,必须适时捕捉才行。记得在师范学习期满后将要离开学校前夕,班主任老师组织大家开一次联欢会,要求大家都准备出节目,那天早上我在起床钟未响之前就醒了。因为考虑到晚上会搞什么“击鼓传花”之类的游戏,怕在毕业前闹出笑话,于是就考虑所出的节目,在师范学校经历的一幕幕情节,便出现在脑海里,心中出现四个字“笑对生活”。于是我拿过枕边的废纸,摘出衣兜里的钢笔,拉亮点灯,伏在枕旁,疾书一首长诗,借以表达安师的深情。早自习时略作修改,遂成诗行,深深的告别之情跃然纸上。摘录部分于下:
   “仿佛一场沙漠里的海市蜃楼/美丽的天街幻影霎时变得无影无踪/当我追回这神奇的景观时/现实已告诉我一切都将消失在艰辛的旅程/我的心啊,能不神伤/曾经四十一张美好憧憬的面容/暮鼓晨钟,伴我欢乐的征程前行/我们拥戴着敬仰的年轻领队/哪怕是走到天涯海角也心中安宁/理想之梦就要结束,我能不心痛/伴我漫漫孤寂困乏之路程/驼铃响处,叮叮当当,一路远方/沙漠的荒滩种下了富有青荇的路/纵使前面有能移动丘陵的狂风/装着心中这美好的追溯,也会豪情万丈,勇敢地前行/……”
   情而由衷,在晚会上我最后一个出的节目。当我用话筒朗诵完这首诗后,大家鼓掌致意。我没想到,效果和反响还不错。几年后的今天,当我想到那天有音乐、歌唱、舞蹈的晚会时,甚是感动。那晚灵感的触动,对每一个同学来讲,都表现得尽善尽美,至今记忆犹深。究其产生灵感的源泉,是学校的生活、实践和学生自身素质作为基础的。
   三、灵感产生和审美意象的结合
   一部艺术较强的文学作品,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篇,乃至一曲动人心弦的音乐,总是产生于特定的环境中,同时也是作者富有某种内在的气质的萌动期。这无疑表现了一个恰巧机缘的结合过程,离开了这个过程是不会产生如此美妙的音律、诗章或者说有魅力的文学艺术作品。
   既然是创作,那么就必须有某种得天独厚的基础,即所谓某种结合的特质。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灵感的突现;二是审美意象的顿悟和感发。如果能持之一恒地坚持一段时间,那么,作品就会内涵丰富,创作就会持续地进入高潮阶段,作者就会有成功的辉煌感。这久而持远的心态,是一种激情的萌生和成长、收获的过程,所产生的作品数量大,成就高;如果短暂,则会雷电火花般地激荡一时,作品则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觉。若出于大作家之手笔,则有空前绝后的思想艺术意境,尤其是诗篇。归而论之,则无异于灵感的产生与审美意象的结合所出的成果。
   记得在青年时期读过一篇介绍巴尔扎克写书的故事。他在创作的旺盛时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写书时直到累得眼睛看不清字了才肯停笔。灵感的到来,审美意象的感悟以及作家深厚的创作基础,使他的一部部作品在短期内不断地诞生出来,成为不朽的名著。法国作家大仲马在写《基督山恩仇录》时,他营造了一个“伊夫堡”式的“监狱”。在这座幽囚禁壁里,大仲马写出了邓蒂斯入狱后所经过的十四年的苦囚犯生活。这对于作品主人公爱戴蒙•邓蒂斯的成熟和灵魂的再造有了非常深刻的意义。书中写邓蒂斯与法利亚长老的交往以及秘密通道的开掘,邓蒂斯在这种无时空概念的地牢中的生活,眼睛变得像狼一样能适应黑暗,法利亚长老对邓蒂斯的各种教育与开导,邓蒂斯在法利亚长老的去世后营造的越狱计划,在基督山神窟秘密宝藏的发现等等,如果没有这种环境的氛围,便不能加进作者的审美思维。所以,灵感的产生和审美意象思维的结合,会具有强大的创造力,但也是有条件来制约的。
   曾拜读过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祈祷》,无意识地一读,便打动了我,它神奇瑰丽的哲理文采最使人折服。在读者方面,从某种程度上也产生了与灵感的审美意象思维吻合。这对读者来说具有巨大的震撼力。这样的震撼作用,可以使文学艺术创作形成一座座令人瞩目的丰碑。
   结论:
   不断地加强文学修养,同时会提高作者自身审美意象的感悟水平,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文学创作既然是一种创作过程,那么,它也会像其它艺术创作一样,有其内在的自身规律。这就需要我们去认识、实践乃至掌握运用。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寻找一种成功的捷径,更好地使文学创作为人民服务。
   文学的目的之一是反映社会实质的东西,反映人性中蕴藏的内在的精神世界,激励着人的个性和共性中美好的方面,使读者感受到一种理想的真善美熏陶,有更高的人生境界。所以说,其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为了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的进步,我们的每一个文学爱好者和文艺工作者,在倡导文学进步与发展方面应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
   引:
   ①节自《新编文艺学概论》刘叔成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②节自《红与黑》郝运 译(简本),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88年版,第359页;
   ③节自《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65页。
   【原稿书于2000年3月;2018-04-13重新整理】此篇是本人在2000年期间准备的电大中文专业的毕业论文,经整理望留存于个人江山文集。
  
  

共 569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通过这篇洋洋洒洒的随笔,对于作者所阐述的理论和观点表示认同。正如作者自己总结的一样,此文分一、文学创作中审美意象的感悟与建立;二、灵感产生的源泉;三、灵感产生和审美意象的结合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和延伸:分别做出了精细的概述,让读者收获多多。也让我们更多了解作者本身文学造诣之深厚,值得我们学习。感谢赐玉清韵,祝写作快乐。好文欣赏,力荐佳作,敬请品读。【编辑:项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项梅        2018-04-13 20:58:15
  张璞老师很谦虚的分析了文学审美以及灵感的来源,给我们上了一场大课。感谢您对清韵的支持,祝春安。
项梅
回复1 楼        文友:张璞        2018-04-13 22:53:06
  多谢项梅社长辛苦编辑此篇拙笔。插图明快,辽阔的水域,海鸥自由翱翔。恰似文学的瀚海,伊人用虔诚的愿望展翅奋飞,激荡于蓝天白云下的蔚蓝海疆,看潮冲浪,不尽茫茫无际之涯,那里去寻觅蓬莱仙阁,人间天堂。另,按文精致简约,内蕴含蓄,敬佩之至。谢过了,敬茶!
2 楼        文友:铁禾        2018-04-13 22:46:53
  《文学概论》是本非常棒的书籍,内容蕴含丰富。读过美文,祝好。
铁禾
回复2 楼        文友:张璞        2018-04-13 22:57:50
  重重感谢铁禾老师匹马挺枪前来助阵!张璞这厢有礼了。《文学概论》是本写作的经卷,实质上很值得学习探讨。以前我在自修时很喜欢。
3 楼        文友:木剑有锋        2018-04-14 08:49:55
  张璞老师的文章,立意准确无误,分析透彻,为初学者提供了一条简捷的文学之路!顺祝一切安好!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回复3 楼        文友:张璞        2018-04-14 23:26:19
  多谢木剑老师的恭维,您说的也是实情。拙文是多年前自己的认知观念,作为学业知识论述作文保留下来的。由于打字时不认真,分述的序号有误,已通知编辑老师了。惭愧!问候木剑老师,请多指教。
4 楼        文友:老榆树        2018-04-14 10:53:25
  喜欢文学的人,尤其是热衷于写作的人,应该多知道些文学理论。这篇论文对我很有启发。学习了。谢谢作者。
回复4 楼        文友:张璞        2018-04-14 23:30:30
  感谢于老前来阅读关顾!不胜感激,敬请指导。
5 楼        文友:项梅        2018-04-15 13:53:51
  张璞老师您好,是我的疏忽造成这么多麻烦,现已全部修改完毕,在此说抱歉,祝您写作快乐。
项梅
回复5 楼        文友:张璞        2018-04-15 14:04:12
  社长好!主要是我晚上打字时太困了,没在意把标题序号写错了,自己又没细致检查,却夸海口说这篇不需要删改造成的。多谢啦,经给您舔乱子。问候社长,您辛苦了。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