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守望花开】上坟(散文)
“去上坟啦,去上坟啦……”
大堂哥的呼喊声传来,我连忙将提前整理好的祭祀用品装在包里,再扛上铁锹,喊来正待在堂屋下拿着长钱(外形像用一张张钱拼接而成,故得此名)的侄女,就一起出了家门。等我们来到户外,只见巷道里站满了准备去上坟的乡亲,他们都在等待同去的族人,等同族人到齐后,领头的吆喝一声,他们便会前去上坟。我快步走到大堂哥的身旁,和他简单说了几句话,就站在一旁等待还没有来的族人。我环视着准备前去上坟的族人,心里莫名得一惊,长辈已经所剩无几了,除了年过八旬的五祖父之外,再也找不到其它的长辈了,他们都已长眠在公坟里多年。时至今日,带领我们上坟的人也换了又换,从祖父,到三祖父,再到五祖父,以及后来的伯父、父亲,还有今天的大堂哥,不知不觉间,几十年悄悄过去了。
身在他乡多载,我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和同族的亲人待在一起,每次回家探亲,都是紧紧张张的,充其量就是打个照面说几句话而已。如今,长辈们陆续驾鹤西去,作为晚辈的我们,除了遇到祭祀的节日前去祭拜以外,就是在茶余饭后的空余时间,给他们送去一缕思念。我站在村口,遥望着公路南边的公墓,脑海里想象着往日里的生活片段,记忆之门就在一刹那间打开,一幅幅清晰的画面陆续来到我的眼前,其中就包括我和祖母一起做长钱以及跟着大人去上坟的场景。
有件事,我记得很清楚,只要在清明节的前夕,祖母准会将提前预备好的烧纸拿出来,并吩咐我找来剪刀、从院子里拿来提前准备好的竹子棍,再找点红毛线,等准备好这些,祖母便开始做长钱。只见她先将那一叠烧纸抚摸平整放在堂屋下的桌子上,并鼓足劲用剪刀在某个角处扎一个小孔,然后用红毛线穿过那个小孔,绑在躺在桌子上的竹子棍上,接下来,祖母便开始剪长钱了。只要到了那时,我准会瞪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祖母手里的剪刀,她边跟我说话,边忙活着,但我却无暇听祖母的话,只顾得注视着她是如何剪长钱的。祖母的手很巧,不管干什么,总会干得特别好,剪长钱,也不例外。剪长钱,不是很难,只要把握好诀窍就可以了。那个诀窍,祖母早告诉我了:剪的时候,要鼓足劲,一剪刀下去,要剪到头,不能在剪的中途停下来,否则的话,剪好的长钱,就会留下一些缺陷。有缺陷的长钱,虽然不影响使用,但长钱是给祖宗做的,如果不够仔细的话,就是对祖宗不孝,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因而做长钱时,大家都很认真,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在我的心目中,祖母做的长钱是最完美的,绝对找不到任何的瑕疵。所以,每次上坟时,我都争着抢着要拿祖母做的长钱,而那时家里的孩子又多,时常出现争执不休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祖母时常都是按人头做的,便不会出现那样的现象了。
到了上坟的日子,祖母都会站在村口,目送我们这些晚辈跟着大人去上坟。暖风轻轻地抚摸着我的面庞,我紧紧握着手中的竹子棍,边向公坟跑,边抬头望着迎风飘扬着的长钱,耳旁不时传来哗啦啦的响声,我好像听到了祖母的嘱咐以及天堂里的祖父的问候。曾经,只要我不听话时,祖母都会说,让祖父把我带走,吓得我赶紧乖乖地待在祖母的怀里,一句话都不敢说。等我渐渐长大后,便知道祖母的话,都是骗我的,只是为了让我尽快懂事罢了。但祖母依然会说那样的话,而我听了后,往往会笑一笑,拉着祖母来到祖父的神位前,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祖父的遗像说:“爷爷、爷爷,奶奶想你了,我也想你了……”祖母在那时都会笑得合不拢嘴,不断说我越来越调皮了。
我知道,祖母肯定思念着祖父,因为每次去上坟时,祖母都会嘱咐我问候下祖父,如果缺什么,就尽快告诉祖母。到了祖父的坟前,我先将手里的长钱插在坟顶,然后在心里默默地诉说:“亲爱的爷爷,您还好吗?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您,奶奶也想您……”就在我默默诉说的途中,耳旁突然有风拂过,我知道,那是祖父来了,他在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和我交流,向我倾诉。祖父早逝,我并没有多少印象,除了祖父带着我去赶集、去看戏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的片段了。我站在祖父的坟头,注视着不断拿着铁锹忙着补土的长辈。上坟时,先由晚辈在坟顶插好长钱,然后就要开始给坟上补一些土,这是流传千年的民俗,意在表达对先祖的追思。等忙完这些,大家都会跪在坟前,开始烧纸钱,并说些问候的话语。等纸钱燃尽后,就完成了上坟,再绕着坟堆转一圈,就要离开了。离开的时候,大家都会不时地回头看,好像都在期盼着什么。为何要那样?我不知道,很多人都说不清楚。大家都边向前走,边不断回头望着祖宗的坟头,直到看不见为止。
“叔叔,你在想什么呢?快点走,他们都走了。”耳旁传来了侄女的声音,我的思绪回到了眼前。侄女边摇着我的胳膊,边用手指着已经离开村口的族人,我连忙和侄女跑了起来。听着侄女的笑声,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多年以前,我也和侄女的表情一模一样。只是在那个年代,去上坟的孩子、大人,都是男性,女性是没有这个权利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思想也渐渐开放了,只要是后辈,不管男孩女孩,都是一样的。因而近些年,前去上坟的队伍中,有了女儿、孙女的影子,甚至还会出现儿媳妇、孙媳妇的影子。我想,长眠地下的长辈看到这些,肯定会非常的高兴。人丁兴旺、后继有人,这都是作为长辈的基本期许,因而上坟的队伍越庞大,越显得家庭的人气旺。谁不喜欢人丁兴旺呢?相应的,祖宗也会期盼看到后辈的旺人气。
清明时节多雨,雨后的田野里,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公坟里,肯定也是一样的。还没走到公坟,离得远远的,我的鼻尖处便飘来一缕缕淡淡的清香,那是迎春花的味道,使劲吮吸几口,浑身上下顿时一阵清爽,多日以来的疲惫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公坟里那些树木不断随风挥舞着嫩绿的枝条,好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也不知是哪家的小孩大喊了一声:“我看到我爷爷的坟啦!”紧接着,大家都笑了起来。上坟的时候,都是集体行动,前往公坟的路途,时常会遇到同去上坟的老乡。大家见了后,都会指着对方的后人夸一夸,然后说着闲话朝公坟走去。过去的那些年里,在上坟的途中,非常严肃,不准说闲话,而且到了坟头,还要向祖宗哭诉心中的思念。如果哭得不难过、不伤心的话,那就是不孝的表现,因而走在前去上坟的路途,大家都使劲想着祖宗的各种好,好像生怕自己到了祖宗的坟头哭不出来,惹得旁人指指点点。多年以后,清明哭坟的传统已经消失了,只是对亲人的思念依然没有减少,虽然不用哭坟,可眼角的泪水总会流下来。
“叔叔,老爷、老婆(陕西关中俗语,意指:曾祖父、曾祖母)的坟到了。”侄女指着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对我说。我认识那棵树,它长在祖父祖母的坟头。早些年,每次去上坟时,只要看到那棵树,我便会大喊大叫着:“爷爷的坟到了,爷爷的坟到了……”到了现在,去上坟时,大伯、父亲依然会给我们叮嘱:祖父祖母的坟头有棵白杨树。那棵树只有不到两米高,并不算是多么的高大,但在我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高大的。一阵阵“哗啦啦”的响声传来,我快跑起来,不到半分钟,我便来到祖父祖母的坟前。一切都是记忆中的模样,没有任何的变化:坟堆被密密麻麻的迎春花遮盖得严严实实,两侧的柏树依然如守护祖父祖母的守护神般站立在原地,坟头的白杨树不断随风摇曳着嫩绿的枝条。我快步上前,小心抚摸着冰冷的墓碑,一个字一个字地默读着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墓志铭,就在那个瞬间,往昔的一幕幕如放电影般,陆续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的眼角瞬间湿润了。
我强行将即将夺眶而出的热泪咽了下去,吩咐侄女将手中的长钱插在坟顶的最高处,她忙完后,便蹦蹦跳跳地来到我的身旁,跟随我的目光注视着迎风飘扬的长钱。祖父祖母都没有见过侄女,这也是侄女第一次来给他们上坟,不知道此刻,他们看到后,究竟是什么心情。我想,他们肯定都会非常的高兴。因为侄女跑上祖父祖母的坟顶时,我分明听到了他们的问询声:“这是谁家的孩子呀?”我在心里默默地说:“这是大哥的孩子,是你们的曾孙女。”他们都大笑着说:“好孩子,真懂事。”我也笑了,微笑着注视着眼前的侄女,我小心摸了摸她的脸蛋,嘱咐她待在原地,便拿着铁锹准备给祖父祖母的坟补土。
就在我正紧张忙活的时候,大堂哥一行也到了,他们都没说话,纷纷拿着手里的铁锹忙活起来。不到半分钟,祖父祖母的坟上便多了一层新添的泥土。闻着一缕缕浓浓的土香,我们全部跪在一起,边烧纸钱,边听大堂哥的诉说,只听他朗声道:“爷、婆(陕西关中俗语,意指:祖父、祖母),孙子带领后辈来看望你们了,现在的日子过好了,你们缺什么,就告诉我们,现在,你们的孙子都出息了,咱家的生活也过好了,就是苦了你们……”他说着说着,便不由自主地落泪了,我们也是一样的,就连侄女,也不断抹着眼角的泪水。等所有的纸钱燃尽后,我们给祖父祖母磕完头,便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公坟。
现如今,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我们的生活也过好了,上坟时,也多了很多新花样。如今的长钱,颜色、型式,都多了许多种;上坟的祭品,也丰富了许多,这都是进步的体现。但有些人的作为,却违反了常理,他们在亲人在世时并没有尽孝,反而在后来的上坟时做了很多面子工程,祭祀的物品也有各种时髦的新玩意,像用彩纸做成的小汽车、电冰箱、智能手机,甚至还有小洋楼,这些,都是令人感到很痛心的表现。这还不算最离谱的,有些大家族上坟时,都是单独行动,根本走不到一块。在家乡,有“上坟不烧二回纸”的说法。意思是,家族的所有人都要集中在一起,这是家族团结的真实体现。如果天堂的祖宗看到后人是一盘散沙,不知他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上坟,重在追思,而非将心思用在面子上。另外,作为后辈,要永远铭记长辈的谆谆教诲,不要让他们在地下睡不踏实,更不要做给祖宗脸上抹黑的事。趁着父母健在,多孝敬他们,多抽一些时间陪陪他们,让他们过得开心、满足,让自己的生命中不要出现遗憾。
樱雪总编的以上这段话是这篇文章深刻的主题所在,说的是至理名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作为座右铭来认真对待。
“上坟”这个民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兴旺的强大精神动力。很多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在生前根本得不到孩子的任何实际好处,但为什么都能够死心塌地、含辛茹苦地为养育孩子拼命奋斗,不就是为了香火不绝、有人上坟吗?
如果每一个活着的人都看到了无人上坟,逝世后有孩子与没有孩子一个样,他们还会拼死拼活地养育孩子吗?
因此,上坟就是给活人看的,目的就是让他们看到后更加增添养育孩子的极其强大的精神动力!我拥护上坟,我赞美上坟!
我这个研究与弘扬孝道文化的学者隆重地为樱雪热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