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项梅清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清韵】吊赴金乡(随笔)

编辑推荐 【清韵】吊赴金乡(随笔)


作者:阮兴珠 布衣,323.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77发表时间:2018-04-23 18:58:25

金乡,是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的一个古镇,位于江南垟平原地区,濒临东海湾。我先后两次因赴吊有幸前往,既对这里的风情习俗、历史文化留下印象,也弥补了改革开放前期错过到温州考察学习的遗憾。
   第一次是2012年12月23-26日,永益集团林董事长的老母亲去世,我受托代表齐河方面随王总、陈总前去吊唁;第二次是2018年1月7-11日,山东永益公司法人代表王总的家母逝世,我和肖锋一同赶往过去参加丧务。相同的原因,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流程,仅是不同的对象,期间顺便考察了这里的民俗和历史。
   亡人为大,丧葬礼俗家家躲不开,离不了,而各地各民族的风俗又不尽相同,无论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无非都是在繁琐的习俗中寄托着亲人的哀思。温州一代丧葬习俗格外隆重,“出殡讲究择日,葬议重视排场”,既涵盖了儒、道、佛三大教派的信仰理念,还融入现代元素,尤其出殡这天,长长的送葬队伍中,不仅是亲属子孙,还有邻居好友,而更多的是“吹吹打打”的鼓乐队、管弦队、花圈队,等等,围着金乡街道、沿着护城河转上大半圈,才奔向街西部的山丘安葬。当地流行生前建“寿域”,也就是“活人墓”。在不太高的山坡上,布满了不同规模的坟茔,其造型多为坐椅形状,故又称“椅子坟”。坟冢坐落于草木葱郁的山腰,坟面灰白相间,大概是表达亡灵坐在椅子上尽享冥寿、坐赏山水、“仁者乐山”的意蕴。但是从生态环保角度来看,似乎有些另类风景,那就另当别论了。
   据资料记载,金乡镇系明朝时期的军事卫城,是浙南抗倭重镇,具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最鲜明的卫城标志就是城墙、护城河,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城防格局。漫步金乡街巷,最能感受到的是“现代化与传统特色的融合”,时代风尚中散发着乡土气息,古老的宅院、狭窄的胡同,来来往往的“摩的、黄包车”,繁荣的商贾门店,灵巧的加工作坊,异步异色,魅力无限。遗憾的是未能看到旧城墙,只见到宽阔清澈的护城河,围绕着古老的街市涌流,很自然的将金乡划为“城内城外”,整个古镇大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令人禁不住的驰骋想象。
   在金乡的迎旭路,有处古建筑方宅,占地1500平方米,院内坐北朝南的二层小楼,砖木混构,青砖砌筑,彩绘雕饰,古朴典雅,具有独特典型的欧洲“巴洛克”风格,2004年被改造为“金乡镇博物馆”。在这里进一步了解到一些历史文化、民间传说,尤其是一首关于城池风貌的民谣,最能体现金乡特色:“一亭二阁三牌坊,四门五所六庵堂,七井八巷九顶桥,十字街口大仓桥”。图景布墙,栩栩如生,人们看后就想着按图索骥,实地考究一番这些古建筑。然而很遗憾,多数古建筑已经不复存在,留下的仅是古迹或者复原仿建。我们能看到仅是“四门三牌坊”,很有考究的是“八巷”,据介绍,建城当初是按照“八卦乾坤”的核心部分“一卦六爻”设计的,后加了马巷、牛巷,形成八条胡同。岁月沧桑,建筑更迭,但是其框架至今保存完好,古城风貌,多彩新姿。
   在金乡期间,虽不以游玩为主,但仍有较多空闲时间,集团的缪存宝、陈钦波老总和李永松主任及老同事潘昌锁先生,既热情接待安排,还带我们游览了狮山公园、梅峰公园,参观了金乡“小商品、大市场”,考察了当地的家庭工业。这里不愧被誉为“温州模式”的发源地之一,民营经济格外活跃,前店后厂,户户有老板,从“四小商品”起步,逐步壮大规模,基本形成了“复合材料、包装印刷、塑料薄膜、商标标识”四大支柱产业和“笔记本、台挂历、文具盒”三大全国性生产基地,现在比较有名的金乡企业主,绝大多数是从家庭工业的主人起步的,为金乡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凡到过金乡的外地人,在听当地居民语言交流时,就会感觉这里的方言很有意思,“女声柔婉,男声慷慨,高音调,快语速”,并且交织着“蛮话、金乡话、闽南话”三种不同方言,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交流者自由自在,不懂的听者就像听“鸟唱”。据介绍,现在依然流行的“金乡话”,主要集中在护城河以内,在语言学上称之为“方言岛”现象,它与金乡设卫的军事移民有密切的关系,属于北部吴语与官话、苍南方言长期混合使用后形成的一种独特方言,在全国极为罕见,可算的上金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言能否传承下去,就是另回事了。
   吊赴金乡两次行,闲暇漫步觅卫城。古镇风貌多新姿,难忘江南一片情!
   草草几笔,记下行程,留住印象,感谢友人,足矣!
   2018年1月12日
  

共 180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吊赴金乡》,文友非常详细地讲述了金乡的一些风土人情,开始说到葬礼仪式,在南方的确很讲究,就比如我们这边人死以后,都要看日子,晚上请人守灵。姑娘出钱请哭唱队,历数亡人生前受的苦难,她们边说边哭,哭得比亲生儿女都伤心。还要大摆宴席,宴请宾客邻里邻居。假如年轻一点的死去,葬礼显得悲凉。如果年长死去,比如80几或者90几,那就作为喜事来办,时间会很长,有得长达15天之久,奢侈至极。反正在我看来,生的起死不起。因为葬礼最少花几万,多则十几万,简直就是劳民伤财。我觉得,生前对他们好一点,没必要死后大操大办。当然各地的风俗不同,也只好随从了。通过这篇随笔,让我们领略了金乡的历史风貌。感谢文友赐玉清韵,祝写作愉快。好文欣赏,力荐佳作。【编辑:项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项梅        2018-04-23 19:00:01
  就作者的随笔,我也说了很多,不周之处请海涵。感谢您对清韵的支持,遥祝问安。
项梅
回复1 楼        文友:阮兴珠        2018-04-24 12:32:18
  谢谢你的编辑!看来你对南方的丧俗很了解,我在文章里不便多说,只能隐约的流露,有些陋习更不值得渲染。再次感谢你的理解!
2 楼        文友:老榆树        2018-04-23 20:18:42
  丧葬文化,各地、各族、各国都很重视,而且绝对丰富多彩。作者对此的介绍,让我大开眼界,项梅老师在“编者按”中的补充更让我大开“脑洞”。我这个山东人“闯荡江湖”六十多年,还真没见过南方如此铺张的葬礼呢。作者每到一处,很留心当地文化(商业活动也是文化),并留下文字,这个习惯值得所有写作爱好者学习。 
回复2 楼        文友:阮兴珠        2018-04-24 12:24:50
  谢谢老乡的一直关注!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