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荷塘“PK大奖赛”】官渡之战前后的几个疑点(随笔)

编辑推荐 【荷塘“PK大奖赛”】官渡之战前后的几个疑点(随笔)


作者:晚茶清香 秀才,2057.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76发表时间:2018-04-24 22:20:39
摘要: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史料记载疑点多多。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史料记载疑点多多。
   疑点之一:曹军与袁绍兵力对比
   陈寿《三国志》记载,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曹操凭借过人的智谋与果敢,以几千士兵战胜袁绍的十万大军,留下一段千古传颂的佳话。然而,假使我们对历史资料详加分析,很容易发现这夸张的实力对比并不符合事实。曹操的兵力没有那么少,而袁绍的兵力也没有那么多。
   曹操自陈留起兵讨伐董卓时,就有士卒五千人左右。公元192年,又“追黄巾至济北,受降卒三十万,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事实上,正因为曹操降服了诸多败军,并将之收纳于自己手中,才有了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本钱。如“汝南、颖川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部各数万皆降”,“布将宋宪、魏续等执陈宫,举城降,生擒布、宫,皆杀之”。曹操的军队在吸收了这么多兵源后,总规模应达到数万甚至十万以上。
   从官渡之战过程看,曹方分兵还能游刃有余,完全看不出兵力劣势的样子曹操回到官渡后不久,袁绍主力也来到官渡并展开进攻。曹军在官渡长达数十里的战线上布置了许多营寨,在与袁绍进行了一次野战后,因为战况不利而回到营地与袁绍展开阵地战。袁绍军虽想通过挖地道和造箭塔的方式攻下曹军据点,但均被曹军破解。在被攻打的半年间,曹操也没有一昧固守。为打击袁军的后勤补给和对抗官渡南部的敌对势力,曹操命曹仁率军离开官渡攻打在汝南的刘辟(黄巾残党)和刘备率领的袁军,以及在故市的袁军粮草据点。
   直至两军相持了半年后,曹操才渐感粮草不支,于是决定对袁军实施决战。许攸的叛变给曹操制造了奇袭袁绍的机会,他率领五千步骑夜袭袁军粮草大营乌巢。袁绍见乌巢被袭,不仅没有全力救援,反而派主要兵力进攻曹军大营,只遣轻骑援救乌巢。导致乌巢失守,粮草尽失,曹营也没能攻下。同时,因被郭图诬陷,张郃与高览率攻城的士卒投降曹操。曹军趁机展开反攻,“围击绍三十余里营”,大败袁军,坑杀七万余人。官渡之战由此以曹军大获全胜收场。很明显,任何一个了解官渡之战过程的人,都不会相信《三国志》里记载的数量差距。如果真如陈寿所记,那区区数千人是怎么在数十里的战线上跟十万袁军士兵僵持长达半年之久的?曹军又怎么会有多余的兵力攻打刘辟、刘备?怎么会在五千兵马夜袭乌巢的情况下,还能挡住袁绍对官渡大营的攻势?怎么能以几千之众坑杀七万降卒?以上种种,都清楚地表明官渡之战中,曹袁两军的兵力差距没有那么夸张。五千兵马夜袭乌巢,只是官渡之战的一个阶段,曹操用兵五千,不代表他用五千人打赢了官渡之战。
   曹军和袁军真实的军队规模可能是多少呢?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僵持时,还能派出军队四处出击,这说明袁绍的军队没多到能压制曹军的地步。《世语》记载的“绍步卒五万,骑八千”,应该就是袁军的真实数量。这样算来,被坑杀的袁军也不可能有七万人。再看曹军,不仅能与袁军在官渡对抗半年之久,最后反击时还能“围击绍三十余里营”,说明官渡之战曹军参战的兵力起码在数万左右。
   疑点之二:官渡之战以后,曹操迅速成为北方霸主
   历史总将官渡之战过度的渲染成是袁绍的败亡和曹操的强势崛起,好像此役就决定了袁绍的溃灭和曹操一统北方的兴盛,实则不然。曹操在官渡之战之后用了八年时间才消灭袁绍势力,统一北方。
   历史上可以看到,自从官渡之战后,曹操先后用了八年的时间,方平定河北之地,打败袁氏的势力。而袁绍在公元200年败亡官渡之后,回到冀州,他陆续平定了各处叛乱,稳定了局势,而在公元202年撒手西去。自此袁氏家族陷入了无止境的派系斗争中,兄弟争权夺利,导致了袁氏的最终灭亡。
   我们看一则数据:公元204年,曹操打败袁尚,控制了冀州;公元205年正月,曹操杀死了袁谭,控制了青州;公元205年三月,袁熙内部叛乱,投降曹操,幽州落入曹操之手;公元206年3月,曹操打败高干,逐渐取得了对于并州的统治;公元207年,曹操北定乌桓,袁尚和袁熙败走辽东,被公孙康所杀,自此袁氏集团破灭。
   由此可见,袁氏集团是袁氏三子和外甥高干各据一州之地,他们之间是被曹操逐一击破的,在此期间却是各自为政,并没有互相帮助,这就给了曹操可乘之机,前后花费八年时间平定袁氏集团,而最终成为最大诸侯,自此才有了真正雄视天下的资本。
   那么笔者在考虑,如果说袁绍不死的情况下,能否做到东山再起呢?我认为是很有可能之事,曹操虽然雄才大略,但是袁绍也绝非浪得虚名。
   公元202年袁绍去世时,河北之地的百姓无不悲痛,从此可以看到袁绍是很得民心的,在河北之地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袁绍去世后,曹操经过详细的部署,进兵河北时也遭到了极为顽强的抵抗,费时费力方平定,由此可见,袁绍势力的盘根错节。
   袁氏之败,在于派系林立,各自为政,在袁绍死后,没有一个集中的统一中心,而且相互攻伐,就算是如此,曹操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方平定袁氏,那如果袁绍不死,曹操想要坐收渔翁之利相信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以袁绍的名望和威信,以四州为根本,在豪杰谋士的拥戴之下,要再次崛起,角逐天下,相信是一件很有可能的事情。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规模不小的战役的失败,并不能以此论英雄,需知曹操还有赤壁大败呢?他还不是一样坐拥北方之地,建立曹魏政权!要说袁氏的溃灭,那是天有不测风云,导致了袁绍过早的逝去而未来得及中央集权和留下继承人选,导致了势力的分散,如此才成就了官渡之战这场不符合自身历史价值的战役名声。
   疑点之三:许攸降曹,官渡之战的转折点
   官渡之战曹操是如何获取胜利的呢?了解三国历史的朋友一定会说那是因为袁绍的谋士许攸叛变曹操将袁绍军中的虚实全部告诉了曹操。曹操得到许攸的情报之后,立刻决定奇袭袁绍的粮草大营。似乎在烧掉袁绍的粮草大营之后曹操就获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因此后来人人每每提及官渡之战总会想到是许攸帮助了曹操赢得了这场战争,然而如果我们仔细了解历史的话其实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曹操烧了袁绍的粮草的确是赢得官渡之战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真正改变官渡战局的关键人物却是另一人而不是许攸,这个人就是张郃。
   首先我们来看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的实力对比,当时曹操拥兵2-3万人,而袁绍则有10万之众。乌巢粮草大营里的袁绍的守军不过万余人而且这一万多人里面还有一部分是非战斗人员(后勤劳役)。在袁绍得知曹操奇袭乌巢的时候,袁绍采取谋士郭图的建议派大军攻打曹操大本营而只派小股部队去援助乌巢。因为这时候袁绍的主力尚存,他手下大将张郃和高览的人马才是袁绍军中的精锐之师。
   郭图给袁绍的建议说白了就是“围魏救赵”,他的策略是让张郃率主力军团攻下曹操大本营,曹操得知大本营有危险之后必然会放弃乌巢前来救援,但是他忽略一点就是曹操在攻打乌巢的时候已经留下了相当一部分人马驻守在了大本营。张郃其实也猜到了曹操的大本营绝对轻易攻打不下,于是建议袁绍派他去驰援乌巢。不过最后袁绍还是听信了郭图的建议,这才是他真正输掉这场战争的开始。首先张郃率大队人马直扑曹操大营,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张郃所料,他们遭到了曹军的顽强抵抗,尽管曹操大营留守的兵马没有张郃的兵多,但张郃一时半会竟也拿不下曹操大营。
   在张郃和曹操留守大营军队血战的时候,袁绍乌巢粮草大营的守军却坚持不住了,曹操击败了乌巢袁军守将惇于琼彻底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这时候郭图听闻消息之后觉得自己很没面子,事情发展居然和张郃预料的一样。于是他就在袁绍面前说张郃坏话,史籍记载郭图诬陷张郃的原文为“郃快军败,出言不逊。”张郃在前线正在鏖战却听说郭图在袁绍面前诋毁他于是感到再回去袁绍身边会祸及自身,于是就命令军队停止进攻,就近投降了曹操。
   南宋裴松之在注《三国志张郃传》的时候写道“郃等闻淳于琼破,遂来降,绍众於是大溃。是则缘郃等降而后绍军坏也。”这里明确的指出了袁绍军队的全面崩溃是由于张郃投降了曹操,因为当时张郃手上至少有数万人马,加上他又是袁绍身边有名的战将,因此袁绍军中的士兵听闻张郃投降曹操之后军心开始涣散,这时候袁绍的军队丧失了近乎一半的人马,又加上军心不稳,粮草被烧等因素才在官渡之战中惨败给了曹操的。

共 33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随笔,开篇明义,直述疑点,通过疑点之一:曹军与袁绍兵力对比;疑点之二:官渡之战以后,曹操迅速成为北方霸主;疑点之三:许攸降曹,官渡之战的转折点。用大量史料,旁征博引,抽丝剥茧,最后道出真相:“袁绍军队的全面崩溃是由于张郃投降了曹操,因为当时张郃手上至少有数万人马,加上他又是袁绍身边有名的战将,因此袁绍军中的士兵听闻张郃投降曹操之后军心开始涣散,这时候袁绍的军队丧失了近乎一半的人马,又加上军心不稳,粮草被烧等因素才在官渡之战中惨败给了曹操的。”全文结构严谨,论理充足,笔锋犀利,言辞昭昭,思路清晰,拨云见日,推荐赏读!【编辑:大地琴韵】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大地琴韵        2018-04-24 22:27:00
  学习老师美文,期盼老师更多精彩佳作继续!
2 楼        文友:天龙        2018-04-25 04:45:08
  祝老师写作快乐、佳作频频!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8-04-25 21:08:48
  作者笔法有力,寓理于事,分层阐述,分析透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读者对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问好老师,祝老师创作愉快!
4 楼        文友:风萧萧易水寒        2018-04-26 07:00:38
  学习老师美文。文章对《官渡之战》给以新的评述。以厚重的史实,独到的视角,多层次分析、评判。问好老师,敬茶。祝您精彩继续,有更多的文章来让读者学习。
5 楼        文友:铁禾        2018-04-27 15:36:24
  读史有学问,论史长智性。欣赏好文。
铁禾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