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被故乡淡忘的圣贤(散文)

精品 【流年】被故乡淡忘的圣贤(散文)


作者:喻军 童生,754.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57发表时间:2018-04-24 23:10:56
摘要:谨以本文祭先哲王阳明不朽之灵

【流年】被故乡淡忘的圣贤(散文)
   一
   心学大师、先哲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一生以生为越人而自豪,从他所遗诸多文字中,常见“古越阳明子、余姚王守仁”的落款。今余姚属宁波治下,但在历史上多属绍兴府(大禹时称“于越”;秦始皇时改作“山阴”,亦称“会稽”;南宋赵构避金兵于此,当做临时都城,遂改为绍兴)。如果结合历史资料和王氏族谱看,大致的脉络是:阳明远祖为山东琅琊人。始祖乃晋光禄大夫王览,其曾孙便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羲之少随父安家建康(南京),后搬至绍兴。到王羲之的第23代孙王寿时迁往余姚,自此数代居于余姚,王阳明即诞生于此并度过了童年时期。后阳明的父亲王华常思会稽山水,又搬回绍兴。
   所以阳明先生既是余姚人,也可称绍兴人。
   而且,王阳明生命最后的六年是在绍兴度过的,他创办书院,歌诗、习礼、读书三步并举,亦常于家中与众弟子坐而论道、诗文酬酢;或一日一地,逍遥杖履,访古探幽,寄情于山水之间。由于他创立的思想体系在绍兴时趋于成熟,且声名远播,引得四方弟子纷至沓来,各路学者一时云集,可谓盛况无前。
   阳明先生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儒,亦曾立下赫赫事功,其知行合一,别无二致:赣南剿匪、生擒宸濠、平定田州、袭破八寨,被誉为明朝文臣用兵第一人。朝廷表面上封他为“新建伯”,授南京兵部尚书衔,实际上对他处处挤兑。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功高遭忌。一班重臣自知才不及阳明,功亦弗如,惧怕阳明一旦被召回北京必受重用,从而大权旁落;二是嘉靖气狭。虽早岁藩居湖北安陆时极仰慕阳明之文武全才,亦曾于初登大宝时下诏召见阳明(后未成,阳明一生与嘉靖未曾见面),但在事关他家族名分的“大礼议”中,阳明从头至尾不置一词,没有像一些个小人那样搞政治投机、“力挺”嘉靖,使嘉靖心存间隙,从此冷落阳明。翻开史册,凡“大礼议”时与嘉靖意见相左的大臣几无一人有好下场,足见嘉靖报复心太重。当然,阳明先生是古今罕见的大智者,他超然度外,气定神闲,正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倒是他的几位官职在身的学生屡次上书为他们尊敬的老师鸣不平。
   阳明先生在绍兴赋闲六年(包括为父亲丁忧守制数年),他几乎被朝廷淡忘,连续五年时间没有朝廷使者入其家门。直到嘉靖六年(1527年)朝廷下旨,命阳明去广西平乱,此时阳明已重病缠身,上书请辞,不受,并再次下旨催促启程。阳明先生就此走上了不归路。虽然平乱成功,毫无悬念,但生命已经灯尽油枯,最后在江西南安大庾县青龙铺舟中离世。弥留之际,门生周积泣问有何遗言,阳明微笑着说:“此心光明,夫复何言?”。江阔云低,雁断西风,阳明先生仅以57岁的享年,便撒手人寰。
   第二年底归葬于绍兴洪溪(是阳明生前自选的墓地,可见其对绍兴的深厚之情)。落葬之日,千余弟子披麻戴孝,扶柩哀泣,因故不能赶赴现场的弟子则在各地举哀。
   直至隆庆元年(1567年),在徐阶主持下,对嘉靖弊政进行清算,拨乱反正,一时玉宇澄清,遂使朝廷追封王阳明为侯,谥号文成(整个大明朝受此谥号者,还有那位刘伯温)。
  
   二
   自余姚拜谒阳明故居不久,我便去了绍兴。绍兴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可游可凭吊之处甚多,但我还是安排了三个必去的景点:阳明洞、阳明墓、阳明故居。但这路行程却令我感触良多,甚至惊愕不已。
   按我原先掌握的信息所示,阳明洞在宛委山,离大禹陵景区不远,同属会稽山麓,于是先去了大禹陵。与我20多年前来此的感受完全不同,景区经过了充分修缮,增设了许多新的景观。不过,还是那块大禹陵老碑有味道,为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看过这碑并拍照以后,我便迫不及待欲去阳明洞了。据说阳明先生曾于此讲学,也是历史的巧合,此洞却并非因阳明先生而命名,唐朝就有了,是当年的修道之地,名曰“阳明洞天”。真正的阳明洞,在余姚和贵州(阳明被发配之地)。
   本以为这个景点很好找,问问路就行。却问遍被问之人,竟无一得知。不是不知宛委山,而是不知王阳明,并说从未听说过有什么“阳明洞天”。我心想先找到宛委山,然后再探阳明洞,但似乎也渺不可寻,被问之人俱多指指远山,语焉不详,让我无所适从,也看不见任何相关的指示牌。回望一眼大禹陵巍峨的广殿楼宇,只得悻悻离去。
   第二天,从兰亭出来后,雨势瓢泼。有辆黑色轿车(黑车)闪到跟前,是位老者,问我所去何处。我说王阳明墓,价钱谈拢上车后,他乐着对我说:“你算找对人了,我打小就住在王阳明墓的山坡下,如果你打的去,司机都不认识这个地方的”。我问:“平时来拜王阳明墓的人多吗?”,老者说:“也怪了,大多是些外国人,主要是日本人,清明节总要来的,一年好几拨呢!中国人来的少,来过一些好像是大学里的。他们也找不到这个地方,我开车为他们带过路呢。这个墓早就荒了,小时候还有几排松树,后来是日本人出钱修的”。这就令我感到惊愕了:“日本人出钱修?不会吧?”老者说:“没错,是日本人修的”。
   我接着问:“你和王阳明这么有缘,那你了解他的情况吗?”;老者理直气壮地说:“我了解他做什么,我只要能赚钱就行”。
   看来阳明先生的墓地倒是给老者开辟了一条财路,但还是要感谢他为前来拜谒阳明之人引路,否则,被如此冷落的阳明墓,不知要让游人走多少冤枉路。
   我随身带着的笔记本里,有从网上记下的阳明墓的地址,“兰亭以南二里许鲜虾山麓”,当时就想,怎么没有确切地址?倒像是一篇古代山水游记的开头句。目的地很快就到了,随着一声刹车、我伸头向外探望之际,顿感此地无确切地址不足为奇。周遭冷清萧瑟,杂草丛生,僻壤一般,同样,也没有什么清晰的路标以方便游人。
   执着伞,我一步步走向了这心中的圣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间简易工棚之类的房屋,排列在阳明墓坡下,显得极不协调。一步步沿着石阶走上去:“阳明先生,这就是你自己选定的墓地吗?”,一块长长的横碑上,那几个在电脑照片里看过数次的大字赫然在目:“明王阳明先生之墓”。墓后隆起一座土丘,近旁有几棵杂树。伟大的阳明先生长眠于此已经400年了,这400年风雨如晦,毁誉交缠,又怎碍阳明心学大放异彩,远播世界。资料显示,各地阳明遗迹,常引来诸国崇拜者、专家前来凭吊;各类研究论文、专著汗牛充栋。国际上,早已公认阳明先生为世界级的思想家。
   墓前有一长条供案,却无香炉,所以有几支残香,是插在地砖的石缝里的。此时雨骤风急,更感荒僻冷寂,三拜阳明先生,就此别过。
  
   三
   离开绍兴前的最后一个考察地,是阳明故居。他生命中最云淡风清的岁月,就是在这里度过的。我准备了充足的时间,也特意把归程安排在晚8:46分的火车。但这最后的拜谒,却令我陡生伤感。
   事前因资料不详,不知具体地址。到绍兴后买了旅游手册,心想定有阳明故居的条文,翻了又翻,居然没有。后得知阳明故居离吕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不开放)很近,便以吕府为目标,驱车到了新和路,绕过一面上书“天官府第”的碑墙,很快就见到吕府了,周遭都是一些老式民居,左侧有座桥,桥下水声喧哗。
   可立在窄路口前后向七八位行人打听“王阳明故居在什么地方?”,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王阳明?不知道,没听说过”。看得出来他们都住在附近,都算是王阳明的邻里,但他们却对王阳明毫不知晓。倒也不奇怪,历史上绍兴杰出的人物多了去了,“不知道”“未听说”亦可看做绍兴文化资源太丰盛,使普通市民无暇顾及那么多。不像上海,若问历史上有什么名人,估计要好好想一阵子,却未必有答案的。但王阳明之于绍兴,和王阳明之于余姚,反差就太大了。同样是故乡,我在余姚的印象是:人人皆知王阳明。在我下榻的宾馆,前台一位小伙子也曾和我津津乐道王阳明的文武全才,但他却不是余姚人,而是外来务工者。
   总算有位被我问路的行人启发了我,他虽不知王阳明,更不知故居,却无意中漏出了一个地名:“王衙弄”,我立刻判断出这名字和王阳明有关,忙问怎么走,他指了指侧后不远的一条窄巷,我连声道谢,便一头拐了进去。墙头有一路牌,方知此为“马弄”,阴暗潮湿、弯曲窄长,仿佛一下子就能把人带回过去。走着走着又不知路了,再问,进了大有仓(弄堂名);继续问,总算到了王衙弄,此时我的裤管全然湿透。
   此处稍感空阔,一排错落高低白墙黛瓦的民居,投映在正前一片大而方正的池塘中,后来得知这叫“放生池”。心想阳明故居定在其间了,但仍然难以分辨。贴着墙、挨着门一家家寻过去,终于在王衙弄19号的门前停下了,有块牌子,上书“绍兴市文物保护单位王阳明故居绍兴市文物管理局一九九九年十月”字样。
   找到了,就是这里。心中立刻有了舒缓之感,可是,这舒缓的情绪却在我推门进入的时候揪紧了:这就是阳明故居?里面怎么还住着好几户人家?房子简陋不堪,明显失修,四下里堆放着各种杂物,有一间像是临时仓库。为避免居民对我这个私自闯入者所可能产生的不安,我立即主动向一位迎面走来的中年妇女表明:“我是来看王阳明故居的,麻烦了!”,但从这位妇女的眼神能看出,她似乎对陌生人的闯入早已司空见惯了。她摆摆手说:“看吧看吧”。而我却只能尴尬地站在逼仄的小天井里,因为我所看到的,与我想象中的或印象中的历史名人故居反差太强烈了。除了门口的那块牌子证明这是阳明故居以外,其它任何场景都像是毫无关联的了。我重复了一个去阳明墓的路上问过的问题:“这里平时有人来吗?”,中年妇女说:“有的噢,外国人常来的”;我继续问:“是日本人吧?”,她回答说:“日本人多一些,美国人也有的,还有的不知是什么国家的”。此时从漆黑的门道里走出一位老妪,想必在此已经居住很久了。我也没有什么理由再待下去,于是退出门去,就向周围溜达了。
   据网上说,阳明故居只有几根石柱是明朝的原物,当我顺着白墙走到尽头时,果然出现两根破损不堪的柱子,还有一条石梁,我却不敢确定这是否就是所谓的明朝石柱,因为敲进石柱的钉子上还挂着一杆拖把,如果真是阳明故居仅存的物件,即便是几根石柱,也不应该受到这种对待吧?但愿它不是!
   天已尽黑,雨在伞上击出咚咚的响声。顿感周身发冷、腹中饥饿。再按原路走出迷宫似的长巷,见街的尽头有一家饭馆,便急忙走了过去。
  
   四
   阳明之于故乡,故乡之于阳明,其中况味唯有我等仰慕阳明者方能感知。回沪后,我惊讶且欣慰地从网上发现,许多敬慕阳明的网友在游历绍兴故迹后,与我有诸多相似的观感。他们直抒胸臆,一吐块垒,无不在文字中对阳明在绍兴受到的冷遇表示困惑和不满,甚至有些话说得极不好听。
   我以为,保护文化遗产要在一定程度上和市场作切割,那种为迎合市场、吸引眼球而投入巨资所开发的所谓旅游资源,即便披着文化的外衣,其内在因素却并非由真正的文化良知所驱动,搞的还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那一套。试图通过旅游营销,实现招商引资、文化创收的真实目的。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似乎这么做也是顺理成章,但是,不注重文化的深度内涵而进行的所谓资源开发,充其量只是披上了一件文化的外衣,而使文化在被消费和透支的过程中不断地磨损。如果说,重金打造西施故里无可厚非;鲁迅祖居、故居、三味书屋的庞然形制也可圈可点;秋瑾罹难地当然要塑上雕像;沈园流传千古的凄美爱情绝唱也值得花上几个亿增设景点、重新包装,但阳明墓和阳明故居呢?竟可以如此受冷?
   经查找相关资料,得知阳明墓是由281位日本民间人士集资300多万修缮的,我们应对这些人表示敬意!余姚籍的文化大师对近代日本产生思想启蒙和重大影响的除了王阳明,还有终老于日本的朱舜水(被誉为文化输出的典范)。所以很多日本人士敬畏他们,仰慕他们,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形成了不少学术流派。他们中的一些人,多次来中国,参加各种相关的研讨活动,包括每年清明节来阳明墓和余姚绍兴两地故居凭吊。而且阳明学的研究已经波及到了东南亚和欧美,所以,才有了前文提及的那位中年妇女所说的“美国人”,到绍兴来寻访连我都很难找到的阳明故居。我不知道,这位不远万里而来的美国人,看到这位中国的圣贤、“大明王朝第一人”、世界级的思想家王阳明的故居如此简陋不堪、且已成为年久失修的民居之时,会作何感想?
   阳明先生把灵魂安放在了故乡绍兴,而故乡的土地理应给予他更丰厚的承载。从人文历史的高度和广度而言,阳明先生都可称作华夏民族的“千古大师”(梁启超);是中华思想史的又一座高峰。也许我们现在对他的认识还远远不足;也许曾困扰“阳明学”研究的意识形态的阴霭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仍有残留;也许吧!对文化的深度挖掘还需要更多的耐心、投入和时间。而这位古越阳明子,已然穿越了时空而抵达不朽,他与故乡同在;与浩渺云天、江河沧海同在;与中华思想史、人类文明史同在。
   ——愿圣贤相传的那一点真骨血,从文本和口碑中的悠悠载说,汇成生生不息的精神气脉,垒设华夏民族恒久坚固的心灵长城。

共 516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影响深远。可是,这样一位千古大师、大明王朝第一人,在他的故乡却遭到冷遇,与其他绍兴名人如鲁迅、秋瑾相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他的墓地,荒凉凋敝,几乎无人知晓,也鲜有人前去拜谒;他的故居,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被用作民居。与此相反,却有不少日本人、美国人不远万里,前来寻访、祭拜。这不能不让人感慨叹息:一个没有文化先贤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拥有文化先贤却不懂得爱护、学习的民族更加可悲。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一篇震耳发聩的佳作,推荐阅读!【编辑:燕剪春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426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8-04-24 23:15:12
  几十年前去过绍兴,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印象。
   希望有机会重游绍兴,也希望到时候,文中所描述的情况有所改变。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