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PK大奖赛”】优秀基层干部撷影(散文)
他们是工作第一线的基层干部,时时刻刻与农民打交道。他们立党为公履行职责,急农民群众之所急,深入农民群众中去,与他们交心谈心,破解了一个个难题,化解了一个个矛盾,赢得了响亮的口碑,让“党员干部”这四个字熠熠生光。
——题记
一、楸树“说话”
冬季的一天上午,一个眼窝黑紫肿大的男人,一个鼻脸全是血污的男人,两人相互撕扯着吵闹着来到了龙潭乡司法所。
司法所所长老崔一看,原来是东沟村龙卧组的刘黑娃、刘黑旦亲弟兄俩,他们已经成家多年了,分门分院各住各的各过各的,两家关系一向很好,可今天是怎么啦?打得鼻青脸肿的,闹得乌烟瘴气的?崔所长一边笑脸把他们让进了办公室,请他们坐下,又亲自给他们倒了一杯开水,示意司法干警小胡赶快打来洗脸水,一边和气地劝解道:“你们俩是东沟村有名的最和睦相处的一对好兄弟,今天是咋回事闹成这样?啥事都是说下架的,哪有打下架吵下架的,这样对你们弟兄的名誉影响可不好哦!”崔所长见他们这时不像进门时情绪那么激烈了,但相互仍然是横眉瞪眼,并且都争着向他诉着委屈,他急忙用手势制止了他们,“你们都先静一静,洗把脸喝杯水再说不迟!”
黑娃和黑旦在喝水的时候,崔所长拿出了烟分给了他俩,并亲自给他俩点着。见他们都平静下来,就笑着说:“现在你们可以说了,不过,得一个人一个人地说,这个人讲另一个人不许插话。两个人讲完了,可以分别补充。谁先说?黑旦,你是弟,你先讲吧!”
原来,十五年前他们分家的时候,在黑旦家的院墙外栽了一排6棵楸树,现在长成材了,黑旦把树给砍了要卖,黑娃说树是他栽的,是他家的树不准黑旦卖,黑旦说是他栽的,是他家的树,一定要卖,因此打架吵闹,这才找到了乡司法所。
崔所长听后问道:“黑旦,你说是你栽的,谁可以证明?”
黑旦想了想:“当时我栽树的时候就我一个人,无人能证明。”
崔所长问黑娃说:“你栽树时谁能证明?”
黑娃想了想说:“当时我栽树的时候也只是我一个人,无人能证明。”
崔所长皱起眉头,在办公室走动着想了想,又问:“黑旦,你是哪年栽的?”
黑旦答:“我打院墙那年,那年正好有俺的大闺女。”
崔所长问:“你闺女今年多大啦?”
“十五岁。”
崔所长又问黑旦:“你栽的树是哪一年?”
黑娃说:“我栽树那年是我盖成上房那一年,那年是我们弟兄俩分家哪一年,也就是1985年。”
听了他们的话,崔所长的眉头一下子舒展开了,他笑着说:“也就是黑旦栽树距现在是15年,黑娃栽树距现在是18年。你们敢肯定?”
他们俩不约而同地答道:“敢肯定!”
“那好,就让树说话。若是18年前栽的树,那树归黑娃所有;若是15年前栽的树,那树归黑旦所有。这意见你们同意吗?”
他俩惊讶地问道:“树咋说话?”
“这你们别管,你们只说同意不同意?”
黑旦说:“我们来就是要政府给我们讲理的,我们同意!”
黑娃说:“相信你,我也同意!”
“一言为定,我们立协议!”崔所长说着把小胡叫到一边,说了几句悄悄话,小胡笑着走出了办公室。
当协议立好,林站的站长大赵走了进来。
崔所长问:“准备好了?”
“好啦!”
“那我们现在走!”
黑娃与黑旦疑惑地问:“去哪?”
“回你们家看现场啊!”
当崔所长、赵站长和小胡俩兄弟驱车赶到东沟村他们家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一点多钟。他们用刨子分别刮了那几棵树桩的树皮,在众多围观群众面前,认真地查看了横切面的年轮之后,确认树的年龄是18岁。
黑旦的脸一下子羞得通红。
崔所长笑着说:“这树是黑娃栽的已经毫无疑问了,应归黑娃所有。不过,我说个意见,黑娃,你看你能听不能?”
“啥意见?”
“树在黑旦院墙边,这些年来黑旦肯定没少照看管护。从情理上讲,这树应归你弟弟两棵。你看咋样?”
黑娃红着脸笑着说:“是这个理。没说的,谁叫我们是亲兄弟好兄弟呢!”
他们的话引起了在场的人开心地笑了,接着大家都鼓起掌来……
二、放下菜刀
四月二十七日夜,深山栾川县北部的秋扒乡风雨交加。就在这个伸手不见五指风雨飘摇的夜晚,北沟村民事调解联络员任长栓打着手电灯踏着泥泞赶了六七里山路来到了秋扒乡司法调解中心,敲开了司法所所长崔晓忠的门。他给崔所长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不好了,张刚要持刀与张小立拼命啦!”
原来,一个月前的夜晚,北沟村五组村民张刚与张小立家的房屋突然着火了,虽然附近的村民和乡的民兵应急分队迅速赶到现场扑救,但因火势太猛,两家的房屋以及财产仍然遭受了重大的损失。灾后,根据当地群众反映和消防部门鉴定:起火点在张小立屋内,因老鼠捣鬼咬烂电线,电线走火,又因张小立房屋棚顶是用报纸糊贴的竹片棚,加上屋内木料太多,火势迅速蔓延引起了大的火灾。张刚家与张小立家是近邻居,房屋依着房屋。张小立家房屋失火,也就殃及了张刚家,两家经济损失都在二万元以上。
根据事故责任划定,无疑是张小立的责任,因此张小立必须得赔偿张刚一定的经济损失,但经过乡、村、组多次调解,张小立拒绝承担责任赔偿,他的理由是这是个意外事故,并非是自己故意纵火引起的,他家房屋失火遭受了重大损失,已经够倒霉了,再叫他赔偿张刚家的经济损失,也太亏了,拒绝赔偿。
张刚多次要求张小立赔偿经济损失,张小立为了防止他家的代销店被强行抵了债,他就变卖了代销店,携款外出了,避而不与张刚照面。四月二十七日,正好火灾发生后一个月,张小立从外地回到家里,张刚得到消息后,再次找上门索要经济赔偿,张小立不仅不给,还与张刚大吵大骂了一场。
张刚回到家里,回想起自己二十年来辛勤劳动成果毁于一旦,张小立不仅拒绝赔偿,还无礼谩骂他,越想越气,一怒之下冒然产生了与张小立拼个鱼死网破的念头。
该组民事调解联络员任长栓得知张刚与张小立吵架的事,急忙赶到张刚家做思想工作,他走到了张刚家窗前,听到了张刚与妻子的对话。
张刚妻子一把鼻涕,一把泪问:“他爹,你磨菜刀干啥?”
张刚愤怒地说:“他娘的,不赔偿咱的钱,不让咱们好好过生活,我让他家也过不成!死我一个人,我杀他全家大小三口人!”
“哎呀,他爹,你不能那样做傻事儿。你若做了,不是也把咱家给毁了吗?”
任长栓听了这话感到非常震惊,迅速走进屋内,对张刚进行了严厉而耐心的批评教育。他见他情绪稍有稳定,就把他的妻子拉到一边,交待让她千万看好张刚,别让他做傻事儿,他要去叫来人做张刚的思想工作。任长栓走出了张刚家门,急匆匆地赶到村委,找到村里的调解委员任老虎,汇报了事态的紧张情况。
村调解委员任老虎立即说:“你赶快赶到乡里,向司法调解中心崔所长汇报情况,我去找村里的其他干部,现在就去张刚家做工作,稳定他的思想!”
崔所长听完任长栓的汇报,已经是夜里十点多钟。崔所长迅速拨通了乡主抓政法工作的副书记何协和的电话汇报了情况。何书记觉着事态严重,迅速组织派出所的干警、司法所的同志和民政办的同志一起乘车冒雨连夜赶到了张刚家。在张刚家,大家一起不失时机地给张刚讲法律、讲政策,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第二天,乡村组三级工作人员又组织群众开展献爱心活动,你捐麦,我捐面,他捐衣物,还有的捐钱。在乡村组调解委员的开导和教育下,张刚的心里有了温暖,情绪也就稳定了下来,打消了报复的念头。
为了使这一事件尽快得到公平解决,乡司法调解中心工作人员又主动替张刚写状子,并带领他到县法院起诉张小立,拿起法律武器给他终于讨回了公道。
当崔所长把一沓厚厚的赔偿款交到张刚手里的时候,张刚激动得热泪盈眶,声音颤抖地说:“要不是你们出面帮我解决这事儿,我真不知道该咋办。想想当时的情况,我现在都感到害怕。感谢党和政府,是你们及时拯救了我!”
三、巧言驱散“火药味”
“谁敢动手,国法无情,后果自负!”一个犀利而正义的声音让双方愈演愈烈的吵闹打架声戛然而止。
这个声音,出自河南省栾川县秋扒国土资源所所长李学恩之口。原来,群众举报该乡鸭石村二组两家村民因宅基地问题正在大打出手,李所长闻讯后急忙驱车赶来,便喊出了一声,混乱的现场沉寂了下来。
经现场调查,双方争吵的焦点是为争夺一块一米宽的过道。村民王二和李解放南北为邻,两家之间有块过道此前共同使用,界址不清。今年,王二准备翻旧房盖新房,想把这块空地占为己有,李解放不同意,于是双方各不相让就吵了起来,以至于大打出手。
了解情况后,李所长把两个人叫到跟前,耐心给他们解释道:“土地分为两块,一块是国有土地,一块是集体土地,双方都不能随便据为己有,更不能因此大动干戈。李解放不该强行干扰别人施工,王二也不该未经村组同意和未经国土部门批准情况下擅自占用集体土地。”看着双方都怒气未消的样子,李所长话锋一转说:“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应该相互谦让,相互理解才能和睦相处。”王二、李解放谁都知道自己理亏,便不好意思再说什么。
最后在村土地协管员和李所长的共同见证下,这块过道一家一半使用,而王二必须在补办用地手续后方能动工盖新房。两家握手言和,皆大欢喜。李所长话语不多,都句句在理字字动情,让弥漫在两家之间的“火药味”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两家人和好如初,他俩逢人边说:“李所长真是为咱百姓解难的好干部啊!”
四、“趁热”解难
5月20日上午,刚八点钟,“叮铃铃,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河南省栾川县秋扒国土资源所办公室响起。所长李学恩拿起电话,对方大声喊道:“喂,李所长吗?我是北沟村土地协管员老逯,我们村子里发生了一起宅基地纠纷。我调解过几次都说不下架,请你们赶快来处理一下吧!”放下电话,李所长急忙带领全所执法人员赶往北沟村。
到达现场了解情况后得知,闹矛盾的当事人王捞子和黄建国是邻居。刚过了年,王捞子就趁着农闲黄建国一家人不在家,把自家旧房子拆掉建新房,私自将宅基地向黄建国家移了30厘米,并且地基根脚石头已垒成,黄建国回家发现后出面阻止王捞子垒墙,两家这才发生了纠纷。
李所长找来王捞子说:“捞子,把你家的宅基地使用证拿来我看看。”王捞子把使用证交到李所长手里,李所长看后,对国土所工作人员说:“拿尺子量量。”经过测量,证实了王捞子的宅基地的实际占地面积与宅基地证书上的面积不相符,超出了30厘米。李所长对王捞子说:“老王啊,你这可是证地不符呀,你已经违法占用他人宅基地。另外,拆旧建新也要经过依法审批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空心村的空闲地。农村村民住宅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你这墙问题没有解决前不能再垒,否则一切后果自负!”李所长耐心的做王捞子的思想工作,讲法律说政策,在情在理的话语使得王捞子频频点头称是。可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王捞子就是不肯把多占用的地方让出来。李所长又对王捞子说:“老王,你呀是个明白人,今天就先说到这,你再好好权衡权衡,利弊自己想一想啊!”
回到乡刚吃过午饭,李所长提议重去王捞子家调解。看着外面烈日当头照,所里就有工作人员提出异议,“晌午头天最热,不如到下午4点以后天凉快咱再去吧!”李所长说:“打铁得趁热,王捞子上午没说同意的话,我想可能是因为好面子,咱们趁着这个时候到他家,他看到咱们满脸的汗水,会无动于衷不受感动?”
于是,李所长一行三人顶着四十摄氏度的高温又来到了王捞子家中。王捞子看到国土所的工作人员满脸是汗来了,很是惊讶,上去拉着李所长的手说:“哎呀,这么热的天你们还来啊!李所长,啥都不说了,我拆,我立马拆!”
回国土资源所的路上,提出异议的工作人员向李所长翘着大拇指夸赞道:“所长,你这一招真灵啊!”
五、“许不赢”的官司赢了
这一天下午一点钟,河南省栾川县栾川乡南沟村的许刚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刚进院就把买好的一挂千字头大鞭“噼哩啪啦”地点燃了,招来了许多邻居。
有人问:“许不赢,看你高兴得跟吃屁似的,官司赢了?”
许刚昂着首挺着胸道,说:“俺打了十二年的官司,今天终于打赢了。这得感谢县国土资源局,他们成立了一个什么委员会,工作认真,取证有力,态度和蔼,又从县司法局请来法律专家坐镇,俺的官司才有了最终的好结局啊!”
原来栾川县国土资源局为了彻底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土地纠纷信访问题,从去年10月起,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本局土地信访案件实际,局领导向县政府请示,国土资源局与司法局联合成立了人民纠纷调解委员会,遇到疑难的土地纠纷法律问题,就请司法局的法律专家出面解答。
许刚与王营从上辈人就是邻居,两家建房子时趁一个山墙。十多年前,许刚与王营两家都要扒老房盖新房,又要两家用一个山墙,王营不答应,这就引出了宅基纠纷。开始官司在组里打,后来到村里打,再后来到乡里打。由于许刚口吃,越是着急越说不清楚,而王营在居民组里家族势力大,邻居们不敢出面为许刚做证,造成这官司打打停停,停停又打打,一打就是十多年。许刚的官司老打不赢,就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许不赢”。
今年是洛阳市环境创优年,栾川县国土资源局开展《信访条例》六周年宣传月活动,在县城十字街设立法律咨询台搞土地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许刚就把自己的宅基纠纷问题再次提了出来,法制信访室的工作人员认为这个事件特别,就当即立了案。第二天,法制信访室的工作人员在主任杜建军的带领下,顶炎热冒酷暑来到现场调查取证。经过前后二十多天的调查,最后取得了有力证据。法制信访室主任杜建军又与司法局的法律专家对照有关法律条文进一步研究,制定出了周密的调解方案。
6月18日,栾川县国土资源局法制信访室通知乡、村、组的干部和许刚、王营双方当事人到国土资源局人民调解委员会说事。从上午9点开始,到中午1点结束,经过摆事实讲道理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王营答应拿出1000元做为许刚宅基补偿费,最终达成了皆大欢喜的协议。
……
“许不赢,这次你的官司打赢了,你总得感谢感谢国土资源局才对呀!”有人感慨地对他说。
许刚拍着胸脯笑着说:“那是自然,俺明天就送、送锦旗去!”
注:为维护官司双方隐私权,文中双方姓名均为化名。
我在基层乡镇政府工作了23年,虽然后来到了县城的局机关工作,但仍然是基层,每年每月至少要到乡镇、要到村组、要到农户家走上一次。本来自己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儿子,经常又与自己最熟悉最亲近的人打交道,就不能官腔来官腔去,更何况自己也不是个“官”,就更没必要如此。
写反映农村生活的文章,文字就得像土坷垃蛋,还得有土腥味;形成的文章就得像“离离原上草”,是草根文学才行。
这只是学生的一种文学追求,与大家赵树理先生相比,学生还得好好学习。
老师的鼓励非常温暖,学生也很受用,就当是对学生的鞭策吧。
给老师敬茶!再次谢谢您辛苦编辑、辛苦耐心热忱跟评!
作为作者,一个真正热爱写作的人,最喜欢您这样的编辑老师和评论员老师。意味的唱高调,毫无原则的鼓励和哄颂,作者如果想明白了,实际上是害作者。真正的作者内心深处喜欢的仍然是“忠言逆耳”和“良药苦口”。真正的使自己的作品,在编辑老师和评论员老师严肃认真指导下,使自己的创作水平有所实质性的提升。
学生支持您这样当编辑!学生支持您这样当评论员!
学生真诚实意给您茗茶敬师!遥祝老师创、编、评三丰收!
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是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新的目标已经确定,新的征程已经开始。作为共和国的基石——最基层的党政干部,面对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在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指导下,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顶层理念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民富裕的美好生活”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我们基层党政干部应该怎么想?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想通过自己在基层工作的近十多年中,确实遇到过的几个小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就产生了这篇小作文。为了让读者在相对短的时间空间里感受基层故事,体味故事的真意,我故意把年限去掉,这样是其更具有文学性。
天天身在基层,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常在眼前经过,耳边响起,只是留意不留意、挂心不挂心,留意了、挂心了就能扑捉到。有的人,虽然心上有眼睛,却老是在黑暗里寻找,却不能在阳光下寻找,自然看不到这些阳光下生动感人的故事。这是社会观的问题。
其实,我们的干部,我们的党员,严格按照党员干部的标准,牢记宗旨,俯首甘为人民群众服务。譬如说,我们局的一名党员干部莘英超的妻子已成植物人,在病床上躺了近十年,他细心照顾妻子且不说,也在这场扶贫攻坚大硬战中“一帮一”着贫困群众。他的事迹,已有我县作协会员吴新建,咱们江山文学网注册会员“辛见”写成了《擎起爱的火炬》于4月6日投发荷塘,读其故事无不落泪。再如,我写的基层所长张小玲的故事《大山深处的女所长》,故事也是非常感人。等等。
只要我们眼睛向下,在阳光里寻找,“党员干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都会在我们的眼前熠熠生辉!
远握老师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