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戏说书上有蜜(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戏说书上有蜜(随笔)


作者:路遥何日回家 布衣,219.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535发表时间:2018-04-26 21:38:06


   一、评说“读书意境不分俗雅”
  
   《书说·愿天天都是读书日》本来是一篇好文,却用“读书意境不分俗雅”说事,罗列与文章无关的论据说话。应该说,这是夹带了错处,看后就觉得可惜,这就是我想要说的。
   读书意境分俗雅,还是不分俗雅,这就要先认识一下意境,与境的区别。再来看看到底读书意境分不分俗雅。
   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它是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不是艺术,姑且比作艺术。
   则意境不是境。而是在境中生出的意之外的感悟。意境即感悟到的状况,难以用言语阐明的境界。
   境,简单地说,就是指地方,如处境,指的是所处的环境。如出境、入境,指出、入疆界。
   这样就清楚了,意境不是境。
   有一篇文《书说·愿天天都是读书日》作者说:“读书意境不分俗雅,古有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李密牛角挂汉书,孙康映雪的读书精神。”
   要我说,这不是读书感悟到的意境,更不算难以用言语阐明的境界。这引文,是在什么条件下,即在什么处境下读书。仅仅一个“境”字而已。
   意境也有通过侧面文字表现的。
   我谨以悟空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清洞,听菩提祖师讲经的意境,来说明之。
   那个菩提祖师何等聪慧之人,即使如此,也不知道悟空的动作,所为何事显得癫狂。
   《西游记》这样描述:
   在洞中不觉倏六七年,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孙悟空在旁闻听,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忽被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
   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
   吴承恩先生的《西游记》,就用几个字“眉花眼笑,手舞足滔”。写现状,
   用贬低词“癫狂跃舞”,
   用难以言状句“听到妙处,喜不自胜,不觉,作此踊跃之状”。
   同志哥!这才叫意境呢!
   而“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是在那种处境下勤奋。李密牛挂角书,孙康映雪,是在那种处境下勤学苦读。把勤学苦读的精神,当做读书读出来的意境,那就大不相同了。
   孙敬、苏秦勤奋读书,李密、孙康刻苦读书,竟然不止一个两个人,把它错误地当做读书意境说事,且当作“俗”来写啊!
   请问:如果孙敬、苏秦、李密、孙康读书真是俗,还那么吃香记入诗书吗?
   其次讲到“读书意境不分俗雅”。
   读书意境雅怎样?读书意境俗如何?
   书有高雅,也有低俗,如高朋与俗辈。
   读庸俗之书,也读得津津有味,就错了。
   读好书,意境也有深有浅。读一本好书,撇开计较意境深浅不说,单说如果,用庸俗意境看一本好书,还能读出高雅的意境来吗?
   例如在中学读生理卫生;
   在本硕连读,读解剖学;
   在读物理光学研究,红外光比可见光具有更长的波长,这种效果就是,红外光,穿过织物,被织物下面的物体反射回来,再次穿过织物。这样就有效地使织物呈现半透明状态,类似于十分透明的服装。
   如果用雅意境读它,结果有益于科学发展。
   如果用庸俗意境读它,当时就想入非非,结果就可能很快走向流氓犯罪。
   人品分雅俗,人读书的意境一定也分雅俗。
   如果读书意境不分雅俗,老汉我想问问:人读书的意境俗,还有什么好处吗?
  
   二、戏说书上有蜜
  
   还有一篇文《读书改变命运》,文章一开始倒没有发出分论点,直奔主题,本来也是一篇好文,但作者罗列与文章无关的论据说话。夹带了错处,读后就觉得可惜,我又不想多说。我只能作——戏说“书上有蜜”。
   识得文化,有许多方便,继而从文字记载中,他又可能学到更有用的东西。在处理事务将也得心应手,于是就比没文化的更会被社会重用。其实这是识得文化的一个方面。
   也有,人尽其力被庸俗化,识得文化,就要更多的担待,且不一定被看重。打倒臭老九,就是这样来的。
   不光识得文化如此,懂得技术也有,人尽其力被庸俗化。懂得技术,就要更多的担待,且不一定被看重。被讥刺为“只知道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白专道路,资产阶级的毒苗”,就是这样来的。
   不过,真的要重视看书。
   记得顺口溜:老三篇,人人爱,上山下乡人人带。
   那又不是在校读书了。更无所谓《读书改变命运》。
   《读书改变命运》作者说:据记载:在每一个犹太家庭,当小孩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这种仪式意味着:“书本是甜的”。
   恐怕这与标题《读书改变命运》无关。
   如果硬说有关,那么,防止色欲犯罪的早期教育,就可以把女婴垫尿布片上,始终保留些屎尿,让有性欲犯罪的儿子,从小就知道女孩是很臭的。实事上这是没用的。
   或者说,这样不利于卫生健康。
   那就换一样,防止色欲犯罪的早期教育,就可以把女婴穿上破烂衣服,始终保留些,露出皮肉的可怜样子,让有性欲犯罪的儿子,从小就知道女孩是不该欺负的。实事上这也是没用的。
   地铁上有女子,穿着破烂但很干净的牛仔服,有人就盯着看那块露出的细皮嫩肉,说不好,恰恰会招惹了性欲犯罪。
   穿破烂的女子,是该怜悯不容侵犯呢,还是招惹了性欲犯罪呢?完全没有女婴同期的男孩早期教育的成分。
   性欲犯罪,也全然不顾男孩早期教育——同期女婴垫布有没有臭屎。
   同理,书上粘些蜜,书是甜的,也不能在打倒臭老九,上山下乡的时候,你还会平平安安地在教室里念书。那倒不是自作自受不读书。
   那时忆苦思甜流行、走红。
   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都错以为亏得祖孙三代不识丁,是天大的幸运。后来竟然发展到铁岭农学院“白卷先生”红一时呢!书上粘了多少蜜儿呐?
   能念书,是遇上了好机会,有所得而已。
   说真的,无穷多的有所得,其实都是遇上了好机会。
   而有所失,也是没有把握住好机会。或者根本就没有给你好机会。
   值得一说,有所失,有时可以后补。有时补也无益。
   有所得,则一次性结账,再补则有是另外有的机会。
   有书,不等于有知识。要不然,同一个学校的学生,书一样,教相同。怎么会出现有的登皇榜,有的落孙山呢?难道是他们的书本,有的涂上了蜜糖,有的粘了臭屎吗?

共 26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作者有关读书的感受,就一本书上说的“读书意境不分俗雅”进行了评说,结论是读书意境是分俗雅的。其次是对一本“读书改变命运”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全篇文字精炼,情感真挚,读书心得,耐人品味!推荐欣赏!【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04-26 21:38:53
  全篇文字精炼,情感真挚,读书心得,耐人品味!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路遥何日回家        2018-04-27 07:18:38
  谢谢本版编辑,谢谢孟锁孤音先生喜欢我的拙作。先生审阅作品辛苦了。
   向先生敬礼!
3 楼        文友:夜露晨风        2018-04-27 08:19:16
  书上有蜜
  
   打开了 一叶叶
   总是粘粘着
   那些喜欢啃读的虫豸们
4 楼        文友:路遥何日回家        2018-04-27 08:21:15
  一篇作品就应该就事论事论理。离开了事理说别的,不如以别的事为中心,另外一说。
  
   1973年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老三届初中生张铁生,在理化科目考试中,不安规定答卷。他不说三年初中,因为搞了两年文化大革命,没有读完书本知识,对理化科目答卷吃力,或者根本做不来。只说他自己是生产队长,没有时间去复习。
  
   张铁生说:“我在队里是负全面、完全责任的。喜降春雨,人们实在忙,在这个人与集体利益直接矛盾的情况下,这是一场斗争(可以说)。”
   这就不对了。生产队除了队长负责劳力分工安排,
   还有记工员,负责验收工期功效。
   还有民兵排长负责社会治安,
   还有妇女队长,负责男女平权,同工同酬。
   还有生产队副队长负责手工业人员和生产队牲畜养殖创收。
   还有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负责政治挂帅。
   怎么可能一个生产队长,就要“在队里是负全面、完全责任的”呢?这是不符合农村生产队干部职责分工的起码常识。唉!说他好,他撒谎也被看好。
  
   张铁生一会儿说:“说实话,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而有着极大的反感,考试被他们这群大学迷给垄断了。”
   张铁生一会儿又说:“我所感到荣幸的,只是能在新的教育制度之下,在贫下中农和领导干部们的满意地推荐之下,参加了这次学习班。”
  
   工农兵大学招生考试那年,参加者,全部是由工农兵中从自报名单中推荐的,才能够参加考试的。
   包括张铁生讲的所谓“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们” ,
   也包括张铁生讲的所谓“我” ,
   都是所感到荣幸的一大批老三届学生。
   有的通过体检不合格,
   有的通过考试不合格,
   有的在白卷先生的白卷被炒红之后,合格的也无形中不合格,相当一些人走了人事关系合格了。
   至今我还为那次落选的“举子们”欢呼——都是所感到荣幸的!
   为什么只有张铁生是所感到荣幸的呢?
   为什么其他被工农兵推荐的就是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们呢?
   张铁生,这样简单的错误,都看不出来,说他好,他说错误了都好。
   为什么?
   那就是当时国家某一部分人,出于其他方面的需要——他撒谎也被看好。——他说错误了都好。
  
   附录“白卷先生”那份答卷,和“白卷先生”走红到什么程度,以后:
   【尊敬的领导:书面考试就这么过去了,对此,我有点感受,愿意向领导上谈一谈。本人自一九六八年下乡以来,始终热衷于农业生产,全力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每天近十八个小时的繁重劳动和工作,不允许我搞业务复习。我的时间只在二十七号接到通知后,在考试期间忙碌地翻读了一遍数学教材,对于几何题和今天此卷上的理化题眼瞪着,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不愿没有书本根据的胡答一气,免得领导判卷费时间。所以自己愿意遵守纪律,坚持始终,老老实实地退场。说实话,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而有着极大的反感,考试被他们这群大学迷给垄断了。在这夏锄生产的当务之急,我不忍心放弃生产而不顾,为着自己钻到小屋子里面去,那是过于利己了吧。如果那样,将受到自己与贫下中农的革命事业心和自我革命的良心所谴责。有一点我可以自我安慰,我没有为此而耽误集体的工作,我在队里是负全面、完全责任的。喜降春雨,人们实在忙,在这个人与集体利益直接矛盾的情况下,这是一场斗争(可以说)。我所苦闷的是,几小时的书面考试,可能将把我的入学资格取消。我也不再谈些什么,总觉得实在有说不出的感觉,我自幼的理想将全然被自己的工作所排斥了,代替了,这是我唯一强调的理由。 我是按新的招生制度和条件来参加学习班的。至于我的基础知识,考场就是我的母校,这里的老师们会知道的,记得还总算可以。今天的物理化学考题,然很浅,但我印象也很浅,有两天的复习时间,我是能有保证把它答满分的。 自己的政治面貌和家庭、社会关系等都清白。对于我这个城市长大的孩子几年来真是锻炼极大,尤其是思想感情上和世界观的改造方面,可以说是一个飞跃。在这里,我没有按要求和制度答卷(算不得什么基础知识和能力),我感觉并非可耻,可以勉强地应付一下嘛,翻书也能得它几十分嘛!(没有意思)但那样做,我的心是不太愉快的。我所感到荣幸的,只是能在新的教育制度之下,在贫下中农和领导干部们的满意地推荐之下,参加了这次学习班。 白塔公社考生 张铁生一九七三年六月三十日
   7 月 19 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编者按说: “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8月10日,《人民日报》又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又另加编者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
   1973 年,张铁生顺利地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1975 年,第四届人大在北京召开,张铁生当选为人大常委。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