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四季的故事】与粥相伴的日子(散文)
我出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听老人说,五九年、六零年最困难。说是五八年人们都去大办钢铁了,没有人种地,就是地里有收获的粮食也没人去收,后来铁没炼出来,地也荒了,那几年当地还饿死了人。粮食少,只好多喝粥,因此粥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土家山寨人们称粥为稀饭。婆婆曾经告诉我,那时粮食少,放的水多,熬的粥稀的表面像镜面,白天可见到人影子,晚上可从中看到天上的月亮,吃多了肚子胀,不一会儿又饿了。据资料记载,那时国人都吃不饱,就连国家领导人都出现了营养不良的现象。
那年代每到春季就是粮食青黄不接的日子,那些还没有成熟好的农作物就收获回来做粥喝。记得有一次到邻居那儿吃饭,喝的是玉米粥,碗豆做菜又做饭,再就是青菜和腌菜。当然长辈们还是想办法让娃娃们多吃点干饭,说娃娃正在长身体。可能是没油水,那时的人每餐吃得都很多,邻居何爷爷一顿就可吃完三斤玉米面做的饭,偶尔吃一餐猪肉也是可吃几大碗,还没见过他有消化不好或拉肚子的状况。
那时许多小娃娃因为母亲营养不好没有奶水,因饭就吃不饱,就更不想喝牛奶了,不少人从小就是靠喝粥长大的,如玉米、大米等做的粥。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乡村经常召开忆苦思甜大会,让老贫家说说过去的苦,讲讲今日的甜,会后吃忆苦餐。所谓忆苦餐,就是野菜加些粮食做的粥,有的同学可能是因家里太穷,还感觉那野菜粥的味道不错,总要吃上几大碗。
记得读高中时,有的同学认为,学的课程太多学不好,如像老师单纯学一门课程就好了。老师笑着说,你们没有到大学喝几年粥可不行啊。有一位同学天真的问道,老师,您们在大学里天天喝的是粥吗?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却是哭笑不得。多少年后才明白,没有那喝粥的经历真是不行。
梁实秋曾经说,他不喜欢喝粥,可是也有例外的,就是喜欢喝他母亲亲自熬的粥。我想不是那小半碗的粥有多少的美味,只是母亲熬的粥中加入了那份母子情,暖胃暖心。不过梁实秋也承认有些粥也还是好喝的,如北方的“菜粥”,就是粥中加上一些白菜心,再撒上一些盐和麻油,别有风味。但再好的粥,餐餐喝也会令人讨厌,还会因营养差影响身体健康。前些日子,有一位好友得了胃病,医生说让他喝几天粥,坚持几天就不行了,就在街面上买了干饭,结果胃又痛了好几天。我开玩笑对他说,胃很苦哟,一年四季都不能休息,不像你还有双休日,它病了,你就让它轻松几天吧。可见有时喝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有时和同事说起娃娃的事,想起那困难的年代娃娃吃的是粗粮粥,娃娃们却长的白胖、白胖的,而现在有的孩子吃这营养,吃那补品,人还是刮瘦的,从一个侧面也说明食物吃的太精了营养并不好。
在粥里,最常见的就是大米粥了,简单方便,这大米粥如是用米饭熬的,一尝就知道,如果是用新鲜的大米熬出来的,细软中还带着浓浓的米香,让人食欲大开。除此之外,配上几根自己腌的脆嫩的萝卜干,一小碟的冬笋炒腌菜。鲜咸的菜消食开胃,粥好消化,吃着这样的早餐对我来说,已是幸福的。
小时候每年的腊八节,婆婆就会在家里熬腊八粥,大大的一锅,熬好后会给离家近的邻居乡亲分一些,我会喝上好几碗。老人说,喝了腊八粥可以强身。只是可惜了,现在我们永远煮不出那个味道来。
腊八粥算是有名的粥了,最早开始于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名著《红楼梦》中就有配方:各色米豆加五种菜果(红枣、栗子、花生、蒙用、香芋)。可那是大户人家喝的,普通人家可喝不起,也没那么讲究。
据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就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一滑摔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那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作《粥食》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从而将世人对粥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粥文化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而又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
如今在电视、电影中经常可见有关粥的镜头,像明清年间,特别是那大灾之年,当地政府就会搭起粥蓬,熬粥救济路过的灾民,并要求粥的质量,如筷子插进粥中不倒,才算达到标准等。
熬粥的好坏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需要耐心。熬粥前要先将米用冷水浸泡一小时,先用大火煮开,再换慢火熬煮……这熬粥的过程就像一首诗写的那样:“人生好比粥一锅,煎熬滚煮耐琢磨。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张罗。”的确,人的一生像“熬粥”,自己就是掌勺煲粥的人,粥的好坏全在自己。只有步骤分明,有条不紊,才能从容自在。这粥熬好后一家人来享用,这粥里不单纯是香甜的味道,还充满了人世间的情爱,家庭的温暖。
几千年过去了,粥并没有因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消失,而是更加兴旺发达,不论是在大都市,还是在小城镇,餐馆总是有粥喝的,如今在街面上还开有专门的粥铺,有的还开成了连锁店,不少吃早餐的人,粥是少不了的。奇怪的是同样的粥在不同年代也不同的说法,在困难的年代,喝野菜粥是为了保命,而在如今人们生活好了,同样喝的是野菜粥,竟然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保健粥。喝不同人熬的粥,感受也不一样,喝一碗母亲亲自熬的粥,那是母爱的体验,喝一碗朋友熬的粥,那是朋友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