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心】迷离水景,悬疑桥(散文)
散履扬州,总觉得读点应凝聚于水。当年,李白在黄鹤楼辞别文友时,把烟花三月的扬州,与孤帆远影、天水之间构成的美图印在心内,咏叹而发。那首诗,我从小吟诵时,便屡屡陶醉,一向认定,那是扬州与水景相拥共舞的千古绝唱。
扬州,虽无真正意义的山,但有内涵深厚的水。这座古城的文化情韵,真的离不开水景的滋润。有些名宅深处,即便不见灯波桨影,也会以精巧的建筑艺术构筑水的意境。最经典之处,或许是何园牡丹亭北“无水见江波”的景致。
记得来到扬州后的第一个清晨,漫空雨丝摇曳,一路春柳含烟,徐凝门街的何园。静得像一幅泼墨大写意。我撑着一把朱自清独游时常用的深橙色油布伞,踏着滑润、蜿蜒,覆盖着一层苔藓的石板路向船厅走去。在船厅一景进入视野的刹那,我忽然被眼前一幕所震撼——如梦如幻的雨帘中,船厅宛若风雨归舟泊于片片绿荫下,路旁,由直立的瓦片和精选的鹅卵石子铺设的水波纹图案,恰似江风下涌动的片片涟漪。一条甬道在迷离的“江面”上向“客船”伸延,像一条弃岸登舟的跳板。一位银髯飘胸的老人,在牡丹厅廊下。一面品着新茶,一面浏览园景,酷似坐在码头上的最佳观望处向“江面”扫视。那画面、那意境,使我在浮想联翩之际,似乎看到了那位德高望重的何园园主——何祚庥院士的先祖何芷舠兼任江汉关监督时,日日守望潮涨潮落、时时监查商船往来的情景。
扬州的一些特色,也许至今仍少为人知。在街一隅、在水一方,有时会把人的思绪带入一个久远的时代。有时踏过古桥,前景便会令人茫然四顾、如坠云雾中。我两次访扬州时,下榻的宾馆都离乾隆御码头很近。每到街灯初现,我便沿着当年乾隆爷水上巡游的河道走上一段,有时一直走到瘦西湖景区。在无意间赏读扬州的水景时,也关注那些有趣的石桥。
一是无名且小巧的桥,大多隐藏在路旁的灌木丛里。或在十字街头一隅,或在灯火阑珊处,常有一个很窄的石阶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阶深处,有座模模糊糊的小石桥,当我怀着好奇的心态踏桥而过,顺着曲径穿花拂柳、曲折前行,便隐约看到直通水街店铺前的感觉。然而,当我想像着眼前又会出现新景时,又一座夜色朦胧中的拱形小石桥近在咫尺。每到此,我急切过桥寻景的意念愈发强烈,于是,沿着向上萦回的石阶,急步登上、四下搜寻,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我伴随着遐想,在二桥之间转了一个圈儿,又回到了刚刚下阶探幽的公路上!
二是扬州颇负盛名的二十四桥。二十四桥究竟在何处?从古至今,仍为一桩悬案。瘦西湖的二十四桥成为扬州标志性景观,与那首千古绝唱不无关系。小杜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与晚唐“花间派”代表韦庄的《过扬州》,都浓墨重笔描述了二十四桥。一首浪漫、一首悲凉。小杜吟诵的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秦妇吟秀才”吟诵的是:“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杨催折旧官河。”
我在瘦西湖畔漫步时,反复琢磨的是——二十四桥的原型,果真是现代人所见、位于瘦西湖上那座两头各有二十四层台阶、两边各有二十四根栏杆的拱形桥吗?唐代诗宗们眼中的二十四桥,历经沧桑巨变,是否还在原处?我迎着飘舞的春雨,悄悄问着那一泓通向长江支流的绿水。
当凝望与深思与追怀精彩互动时,早已远去的史潮,往往会去而复返、近在眼前……千古烟云、风流人物,二十四桥也随之沉浮。这座桥,最初被人们淡忘,始于唐之后宋之前的五代时期。当时,扬州在战乱下几乎沦为一片废墟,谁还有心情在古桥边遥看青山隐隐?更无人把酒临风静聆明月下的箫声。而后,过了近500年,一生不仕,偏爱旅游,以音律歌赋闻名一时的南宋词人姜虁迈着悠闲步履走进扬州,走近湖畔,那时,尽管已过了“秋尽江南”的时节,但诗人眼中,二十四桥的姿色依旧不减。由此,白石道人情思绵绵,在一阕《扬州慢》中,以悲凉的声韵唱出了:“……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数十年后,又是一个暮秋,南宋进士、著名的地理学家王象之在扬州行游后,进入书房,挥洒文字,在专著《舆地纪胜》里,把扬州二十四桥的沿革和真实性认真作了一次梳理:“扬州府二十四桥,隋制,并以城门坊市为名,后韩令坤省筑州城,分布阡陌,别立桥梁,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废,不可得而考矣!”
追怀到此,我走入视野开阔、柳丝垂挂四周的石亭,仰望迷离长空,努力搜寻古籍中探究二十四桥之谜的文字……
二十四桥一词,其实,早在南宋前的百余年前就已形成了。北宋科学家沈括是个对学问很执着的人,他曾在扬州大街小巷细细寻觅,记述了很多名胜及街巷间的古桥,凑成了二十四座桥之数,载于《补笔谈》。以此推断,唐诗中的二十四座桥是数字的称谓。不久,又有人亮出疑点,说《补笔谈》既未列入很知名的禅智寺桥,又有重复的桥名,不足采信。可见被海外数学家称为“全世界算学史上罕有之人”的精细人,也难免有百密一疏。
春雨渐渐稀疏。我撑伞再行,在桥与湖之间、花与草之间独自徜徉,感受丝丝寒意,阵阵晚风。细看粘贴在画栋雕梁上的扬絮,似乎对春色表露着依恋之态。九曲桥远了,五亭桥远了,虹桥远了,令人疑惑至今的二十四桥在我的频频回顾下也远了……然而,冒雨游湖,谈论古桥的人们渐渐走近。莫非一直扑朔迷离的古迹,反倒构成人们心之向往的景致?
祝贺佳作获精,欣赏学习了。问好老师,祝笔丰。